衡先培教授治疗糖尿病热盛津伤证临证经验
2015-02-09刘亚楠衡先培
刘亚楠,衡先培
(福建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衡先培教授治疗糖尿病热盛津伤证临证经验
刘亚楠,衡先培*
(福建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导师衡先培教授在临床中常用清热生津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热盛津伤证,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诊治经验,颇具特色,滋择其要进行简述,以飨大众。
消渴;衡先培;热盛津伤;临证经验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根据文献记载和前贤对该病的认识,不外乎阴虚和燥热两方面。通常认为该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在古籍中,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分别治以消渴方、玉女煎以及六味地黄丸。
笔者导师衡先培是福建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后,现任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分泌科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行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函审专家,中华医学科技奖第三届评审委员会委员。其对于中药治疗糖尿病很有研究,临床常用清热生津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热盛津伤证,药方组成为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白芍10g、五味子6g、石膏10g、知母10g、荔枝核15g、玉竹10g、石斛10g、葛根15g、天花粉10g。现总结其临证经验,以飨同行。
1 善用药对,三消兼顾
糖尿病患者三消症状夹杂存在,故临床用药不可截然分开,要兼顾所有并有所侧重。导师在治疗热盛津伤型糖尿病患者时兼顾肺、胃、肾三脏,并根据侧重的脏腑调整药量,既符合整体观念,又符合辨证论治;既做到统筹兼顾,又抓住主要矛盾。对于阴津不足、燥热偏盛的患者,老师的治疗思路是既要清热,又要生津,清热是祛除病因,生津是治疗目的,从根本上缓解患者消渴症状。导师善用药对,清热从肺热、胃热、肾中虚火三方面着手:桑白皮、地骨皮相配可清泄肺热及肝肾虚火,对于阴液不足导致的虚热,如潮热、盗汗等效果甚好;石膏、知母均入肺胃二经,配伍后可增强清热止渴除烦之功,二药配伍,清中有润,润中有散,透邪外出,用于缓解糖尿病患者口干舌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大便偏干、舌红苔黄或苔少津亏等症状。
2 注重酸味药物的应用
2.1 酸甘化阴
酸甘化阴法是指将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后产生滋养阴液、生津益气功效的一种治法,属于“养阴法”范畴。与一般养阴法相比,其优点在于两种性味的药物一敛一滋,既能滋阴生津,又能防止津液丢失。甘味药滋生津液,酸味药固摄津液,发挥协同作用,较单纯应用一种性味的养阴药物效力更佳。
导师采用白芍、五味子等药物收敛阴津,除白芍外其他药物均为甘性药物,性味甘平、甘寒或甘凉。成无己释云:“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合用以补阴血,这是关于酸甘化阴的最早论述之一。
2.2 疏肝柔肝,以酸制甘
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的生理功能,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肝木条达,气机调畅,脾主运化的功能才可正常发挥,津液才能正常化生、输布。《素灵·微蕴消渴解》 云:“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意在强调补肝调肝对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性。白芍性酸,主归肝、脾经,有补血柔肝、平肝止痛之功。肝气得以濡养,疏泄有度,津液化生、输布方可正常。
“酸能胜甘,酸能克甘”是中医五行五味理论与中药四气五味学说的基本观点。从五行来讲,即木克土;从五味来讲,即酸胜甘。中医五行五味理论认为:各种性味的药物之间相生而化,相克而制。这里的制是制约,为良性克制。五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正如《金匮要略》中所说“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从人体五脏的关系来讲,肝对脾的克制在于调畅脾胃气机,使脾土不壅。酸为肝之本味,能补肝体、调肝用,使肝有所藏、肝木调达,则脾运化健旺,津液得以化生、输布正常。同时,脾的运化功能恢复,方可消肥甘厚腻之积,防止内热产生及阴津进一步损耗[1]。
3 荔枝核的巧妙运用
荔枝核又名荔仁、大荔核,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荔枝的干燥成熟种子,产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其味辛,性温,入肝、肾经,走肝经血分,以行血中之气滞,具有祛寒散滞、行气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肝经寒气凝滞引起的小肠疝气、睾丸胀痛、胃脘疼痛、气滞血瘀、少妇刺痛等证。李时珍[2]在《本草纲目》中说荔枝核可“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荔枝核含皂苷1.12%,鞣质3.43%,还含有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成分。有学者给予饥饿22h的小鼠皮下注射荔枝核提取物,发现其可使小鼠血糖水平下降,肝糖元含量降低。
3.1 气能行津
口渴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其病因无非津液不足或津液不能输布。荔枝核性温,擅行散滞气,气行津散,水精四布而渴自愈。
3.2 通络化痰
糖尿病患者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火热炼液为痰,加之患者多脾胃运化失常,内湿丛生,长期以往形成痰湿体质。荔枝核通络兼能化痰软坚,临床用于体形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效果较好。
3.3 火热不生
气行则津行,气津不郁则火热不生。糖尿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为情志不调、气机不畅,郁久化火,火热炽盛,进而灼伤肺胃肾之阴。因此加入行气药,使气行而不郁,从病因入手,才能药到病除。
3.4 补而不滞,清而不寒
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多为甘、寒之性,甘多则易滋腻,故加入荔枝核行气散结,使诸药补而不滞,动静相宜。荔枝核性温,配以清热生津药,则温燥之性去而行气之用存,故荔枝核使整组药物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前世医家治消渴一证,常用甘寒、苦寒中药佐以辛燥芳香之品,意在于此。
3.5 道地药材,量多质优
行气类中药较多,沉香、檀香之类药材价格昂贵,且木香不适用于脏腑燥热者。荔枝生于岭南及巴中,其品以闽中为首,蜀州次之,岭南为下。《本草纲目》中记载:“闽中四郡所出特奇,非广、蜀之能比也。”蔡襄的《荔枝谱》云:“广、蜀所出,早熟而肉薄,味甘酸,不如闽中下等者。闽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兴化最奇,泉、彰次之。”福州荔枝量多质优,故其核可作为一味养生保健品,适合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
4 病案举例
刘碧玉,女,59岁。2015年1月27日初诊,糖尿病史12年。曾就诊于福州市第一医院,服用达美康片、二甲双胍片治疗,偶有在社区医院注射维生素B1治疗。近1周来口干多饮加剧,夜尿每晚2~3次,四肢末梢麻木,上半身皮肤瘙痒,伴头晕、乏力,饮食一般,睡眠欠佳,大便2~3日/次。舌苔无,脉微数,属热盛津伤之证。处方:桑白皮10g、地骨皮10g、白芍10g、五味子6g、石膏10g、知母10g、荔枝核30g、玉竹10g、石斛10g、天花粉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并嘱患者禁食寒凉油腻食物,加强体育锻炼。2015年2月3日2诊:口干稍减,脉平,舌苔有所好转。上方加葛根15g,以舒郁生津、升阳化津,嘱患者服用1月后再来复诊。2015年3月20日3诊:口干明显减轻,夜已经能小卧,精神亦有好转迹象,后随证调治,最终康复。
[1] 杨明华.论“以酸制甘”与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J].世界中医药,2011,6(2):99-100.
[2]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773.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4-02
刘亚楠(1991-),女,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的治疗。
衡先培(1968-),男,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防治糖尿病。E-mail: 804712115@qq.com
R255.4;R249
A
1673-2197(2015)16-0076-02
10.11954/ytctyy.20151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