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辑的职业敏感与学报质量的提升
2015-02-09张京梅
张 京 梅
(延边大学 社科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 133002)
【学术期刊研究】
学报编辑的职业敏感与学报质量的提升
张京梅
(延边大学 社科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 133002)
学报作为传播高校学术文化的窗口,肩负着反映高校教学与学术成果、繁荣思想文化、资政育人的重任。学报编辑作为“把关人”需要在工作中发挥编辑的职业敏感。编辑的政治敏感体现在阵地意识,学术无国界但宣传有纪律;学术敏感体现在正确处理论文内容正常引用与抄袭的问题,杜绝学术不端;编辑加工的敏感性体现在对文稿题目和结构的把握,要以远端审视弥补作者近端思维的不足,把编辑的敏感转变为与作者共创成果有机结合的手段;编辑的校对敏感体现在发现文稿的隐性错误。编辑的职业敏感要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部流程,把好学报的政治质量关、学术质量关、编辑加工及校对质量关,以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
学报;编辑;职业敏感;学报质量
职业敏感反映的是从事某种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论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对职业的特殊感悟,这是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专业素养的体现。编辑的职业敏感,是编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养成的一种特有的对编辑活动的感觉、认知、理解和反应。[1]编辑的职业敏感以编辑的文化、学术素养为背景,是做好编辑工作的一种必备素质。[2]
学报作为反映高校教学与学术成果的平台,通过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推动教学与科研向前发展,促进社会和学术的繁荣。学报编辑肩负着教学和学术成果“把关人”的角色,需要对文稿选题、结构、表述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敏锐的反应,提出质疑,进行甄别和做出判断,然后灵活地运用多种编辑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学报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加工和校对需要编辑来把关和控制,学报编辑能从众多的文稿中筛选出优秀的稿件,并进行编辑加工和优化,需要学报编辑发挥独特的职业敏感。
近年来,编辑同仁从图书编辑和一般期刊编辑的角度探讨了编辑职业敏感的问题,但还很少有编辑从高校学报的视角论述职业敏感对学报质量的影响。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是编辑工作素养的一种表现,它与刊物的质量息息相关。学报作为学术性和思想性期刊,编辑职业敏感强,对文稿的鉴别、筛选、编辑优化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及时发现文稿中的问题。可见,学报编辑发挥职业敏感对提升学报质量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分析如何在学报审稿环节、编辑加工环节和编辑校对环节发挥学报编辑的职业敏感来提升学报的质量。
一、在审稿环节发挥学报编辑的职业敏感,提升学报质量
(一)通过对政治敏感问题的把握,严把学报政治质量关
学报作为传播学术文化的窗口,强调学术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作为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学报编辑要时刻牢记“学术无国界,宣传有纪律”。编辑要对出版规定的15条重大选题备案的内容熟记于心,此外,在审稿过程中,对于作者文稿中出现的因用词不当而有违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内容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严格把关。近年来,由于文化交流的频繁,学报收到了一些来自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及香港地区的论文稿件,对于审读这样的稿件,政治思想性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延边大学地处民族地区,又是祖国的边陲,学报文稿中既有民族问题又有边界问题,在审稿时常常遇到与朝鲜和韩国相关的文稿,对于此类稿件,编辑要审慎对待,因此加强政治敏感性是学报编辑工作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通过“论文防抄袭系统”和“中国知网”,严把学报学术质量关
学报编辑每天面对的是大量的学术论文,需要对论文的选题是否新颖、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方式是否恰当、论述是否准确等做出判断,这不仅是对编辑知识储备的考验,也是对编辑学术敏感性和学术鉴赏力的检验。学报编辑在长期的工作中对某些选题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记忆储备,当看到相似的选题时,便会敏锐地进行联想和对比,捕捉到论题的关键点。对于选题是否是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初步判断,如果参考文献多是多年以前的,那么其研究的前沿性就值得怀疑。对于和导师合作的论文,从论证是否严密、写作是否成熟来判断是否是出自学生之手而导师只是挂名,这都需要编辑运用职业敏感准确做出反应和判断。随着“论文防抄袭系统”和“中国知网”在高校学报审稿中的运用,编辑又多了鉴别论文是否抄袭、学术论文是否真正具有价值的判断方法。但是系统只是提供重复比,对于重复比比较高的文稿,编辑要根据具体内容再次进行具体分析和甄别。如果把别人的论点作为论据,就不是论点的重复;如果重复的内容只是具体的法律条文、古籍文献,这是任何研究者都可以正常引用和参考的,就不应视为抄袭。对于通过了“论文防抄袭系统”的论文,编辑也不能完全认为论文不存在抄袭,因为观点的抄袭可能就是几句话的内容。另外,论文还可能存在改文换面、重复发表等质量问题。编辑需要再通过“中国知网”系统借助查找文题、关键词、作者姓名、参考文献等方式进行审读和比对,发挥编辑的学术敏感性和工作责任感。笔者曾通过查找作者已发表过的论文,从中发现其所投的稿件只是将已发表的论文中的“对吉林省的研究”改为“对延边地区的研究”,而此文在“论文防抄袭系统”中的复制比却很低。
二、在编辑加工环节发挥学报编辑的职业敏感,提升学报的编辑质量
编辑加工是编辑对文稿从内容到形式全面梳理的过程,这是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过程中,编辑要充分发挥编辑的职业敏感,根据学术论文的要求,找出文稿中存在的瑕疵,并与作者沟通,通过建议作者对论题进行推敲、对论文结构进行合理建构、对结论性内容作补充修改等,提高论文的分析和表达效果,进而提高文稿的质量。
(一)通过对文题与内容的敏锐判断,提升文稿的表达效果
编辑的工作对象是文稿,编辑拿到稿件,首先关注的就是文章题目。一般来说,文题是论文的“眼睛”,好的题目让人过目不忘,对于文题的要求是不超过20个字。如果文题过长,既不醒目,也不容易被人记住。学报编辑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就要抓住主要论点,减少字数,还可以让作者以副标题的形式或是加冒号的形式加以修改和完善文题。编辑要对文题中的“新定位”、“新思考”、“研究”等提法有敏感的判断,探究其论文内容是否真的有“新”意,其论述是否足够有“研究”的深度,抑或仅仅是介绍和罗列而已。另外,对于文题和内容是否相符、文题是否全面涵盖了论文的内容、文题和正文内容分析的顺序是否一致等,敏感的编辑通过各级标题就能发现论文中的这些问题。比如一篇关于“中韩法律比较”的文稿,文稿中某一部分先介绍韩国的法律再介绍中国的法律,另一部分却是把中国的法律放在前面,韩国的法律放在后面,这与文题中“中韩”的顺序不统一。那么,编辑在加工的过程中要通过与作者商讨,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把握修改加工的尺度,对论文题目或论文内容做出调整。
(二)通过对文稿结构的把握,提升文稿的质量
学报编辑要熟悉论文的基本写作要求,把编辑加工的关注点放在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般来说,一篇学术论文需要有前言,对研究现状、目的、意义进行介绍,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分出层次,各级标题应紧紧围绕论文题目展开,结论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概括和升华。编辑在对文稿的结构进行梳理时,对于投稿论文中缺少研究目的或意义的,缺少结语或结论性内容的论文,应建议作者进行补充;对于有些选题虽好,但表述及结构有问题的,需要编辑抓住文稿中的闪光点,建议作者通过调整结构、放大闪光点来进行修改。编辑还应该熟悉论文的表述语言,对于写作中有明显的类似工作报告、蓝皮书、工作总结性的文章要进行甄别和判断,建议作者根据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进行修改。
学报编辑既是论文的审稿人也是第一读者,会以挑剔与欣赏的眼光来进行审读,从旁观者的角度会更敏锐地感知到论文在内容与结构上的问题;而作者因沉浸在研究中,很难跳出来远距离地审视自己的作品,也就很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报编辑的第一感觉或者说直觉会更客观,值得作者参考和借鉴。
三、在校对环节发挥学报编辑的职业敏感,提升学报的校对质量
校对是消除论文表述中存在的错误,并进一步提升表达的效果。在校对中,编辑以自己的学识素养和信息作为参照,对文稿中存在的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对于文稿中存在的错字、脱字、白字等,通过黑马校对就能及时发现。但是,对于文稿中的隐含性错误,就需要编辑发挥职业敏感,熟悉各种出错类型,提高对错误的敏感度,防止在校对过程中因出现心理盲点而对错误“视而不见”。校对是最能考验编辑的敏感性的,因为在校对中编辑是以猎错和改错为目的,其有意注意与关注点是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是带着为读者扫除障碍、为作者负责的使命感的,所以更容易发现文稿中不合常理、似是而非的错误。当编辑发现一处问题时,就会联想到其他文稿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种由此及彼、时时关注猎错的职业习惯甚至在工作之余看电视、看报纸和杂志时都会出现。
学报中刊发的文稿是由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等撰写的,内容的学术性、思想性都非常强,文章中出错类型也比较有特点。除了一般的语言文字、语法和修辞方面的显性错误外,最不容易发现的是政治性、思想性和规范化方面的隐性错误。学报编辑就要把猎错的注意力放在如下方面:
一是敏感词。《新闻出版署转发外交部〈关于国内出版物出现台湾伪称问题〉来函的通知》指出,凡报纸、期刊、图书确需出现“中华民国”伪称时,一定要加引号。[3]如果文稿内容涉及台湾、香港、钓鱼岛等,编辑在校对中就要格外注意其提法是否准确,正确的提法是中国台湾省、香港地区,不能将其与其他国家并列。对于台湾当局“政权”系统和其他机构的名称,必须加引号,如“台湾清华大学”,凡是有“国立”、“中央”的字眼都需要加引号进行处理。对于朝鲜半岛的两个国家,我们承认其为主权国家韩国和朝鲜,而不是南北朝鲜。钓鱼岛被日本称为“尖阁列岛”,文章中的“尖阁列岛”应为“钓鱼岛”。
二是引文。引用是为了论述更有说服力,一般是引经据典,而一旦引用出现错误,就会引起误解,甚至会有篡改他人思想之嫌。因此,编辑要高度重视对引文的核对,加强对引文的敏感度。对于引用经典著作,如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经典著作和我国党政领导人的言论时,要找到原文逐字逐句进行核对,包括标点符号都不能出现错误;对于引用的古文,要注意繁简字的问题,同样要忠实于原文;对于引用的数据,一定要注意计算是否有误,是否符合逻辑,还要注意数据的单位是否正确等。笔者在校对中就多次发现论文中数据引用不合逻辑、数据前后不一致、百分比计算有错误等问题。
三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能说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敏感的编辑通过核对参考文献可以发现作者写作是否严谨,因为有的作者故意遗漏重点参考的文献,而编辑通过按图索骥会发现其中的玄机。参考台湾出版的图书,其出版年如果是以“中华民国”纪年的,一律要改为公历纪年。
此外,对于文章的目录和题目是否一致,一篇文章中的专有术语是否统一,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得当,各种量、单位和符号是否符合出版规定,版式是否合乎规范等,也是编辑要在校对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综上所述,学报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加工和校对质量与编辑对工作的敏感程度成正比,编辑的敏感度越强,对文稿的鉴别、筛选、分析对比、加工优化的效果就会越好,就会从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当然这是由编辑对工作的态度和能力两方面来决定的。因为职业敏感是一种专业性的注意,长期的专注就会使相应的记忆和思考变得十分敏锐。[4]而这种长期的专注来源于编辑对工作的热爱,来源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一个敏感的编辑应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参照水平,积累经验,加快对信息分析判断的速度,这样才会提高工作的效率。编辑工作是一份追求完美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不断磨炼自己的职业敏感性,才能让自己的工作少些遗憾,多些从容。
[1] 王国红:《论编辑的职业敏感性》,《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16-19页。
[2]方立松:《试论编辑的职业敏感》,《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8期,第147-149页。
[3]《新闻出版署转发外交部〈关于国内出版物出现台湾伪称问题〉来函的通知》,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8/22870/2006/3/lu59957913181360021505-0.htm。
[4]杨润辉:《职业敏感及其养成》,《深圳特区报》2015年1月13日,第B10版。
[责任编校:金莹]
Editor’s Sensitivities and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Journals
ZHANG Jing-mei
(EditorialDept.,Journalof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 133002,China)
As a window to spread academic culture, journals of universities aim to exhibit the teach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to prosper thoughts and ideologies, to aid the governance and cultivate talents. Editors of journals are the “guards at a pass” and should make full play of their professional sensitivities. Political sensitivity embodies editor’s position consciousness because propaganda is disciplined though there is no boundary for academic research; academic sensitivity reflects the accurate handling in quotations and plagiarism, and the eradicating of academic fraud; processing sensitivity refers to the grasp of articles’ subjects and structures so as to correct authors’ imperfection through editor’s remote inspection; proof-reading senitivity means the detection of implicit errors in articles. Only when editors’ sensitivitie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editing process and the quality of each link is ensured, coul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journal be improved.
journal of university; editor; professional sensitivity; quality of journal
G237.5
1009-3311(2015)05-0139-04
2015-04-30
张京梅,延边大学社科学报编辑部副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