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转向、融合:论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5-02-09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政治素养思想

刘 洪 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创新、转向、融合:论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湖南 长沙 410205)

移动互联网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黏度必然增加、使用时长必然延长,这对网络素养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网络素养教育因为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属性而需要实现扩充和转向;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创新以达成自身使命。由于两者在教育目的上高度契合,早在传统的、固定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已是互相支撑、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关系,但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属性日趋明显的形势下,在网络素养教育需要转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创新的条件下,只有坚持“五个统一”,即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虚拟与现实相统一、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刚性与柔性相统一、“破”与“立”相统一,才能实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相得益彰,取得最佳效果。

新媒体;网络素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核心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人,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和历史性,这也就相应地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发展。从传统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教育对象的网络使用特征、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教育过程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考察教育对象在网络时代的嬗变,研究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与代际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的逻辑起点。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做”,仅仅关注教育对象“是什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恐怕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找到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方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在实践中的良性互动,从而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题中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必然重视新媒体网络素养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当代大学生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是不可逆转的现实,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甚至对人性与生存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在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善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性,又客观上成为推动互联网升级换代的主要力量。由此,互联网与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鱼水相生的关系。事实上,早在互联网社会初成轮廓时,就有学者提出要注重培育“网络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等等;当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阶段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新的课题,仅仅考察移动互联网及其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还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首先要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其次要体现“培养什么人”的时代性,即培养信息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新媒体网络素养,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塑造。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展现方式和研究领域,也客观上要求对其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与创新。总之,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技术社会形态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达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二)新媒体网络素养的现实意义

作为与移动互联网深度结合、网络用户数量庞大的“95后”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大程度上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形成,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所发生的变化也必然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在今天,当代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则有赖于其新媒体网络素养的高低。大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新媒体网络素养,才会具有主动、积极地使用移动互联网来解决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在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被淹没,也不会成为智能手机的严重依赖者。从当代大学生方面来看,与中国互联网社会发展几乎同步的“95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早,有较高的互联网操作技术,能快速和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利用移动互联网帮助解决自身特定的问题,却不太能在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进行独立思考,并质疑、批判和取舍,自觉抵制各种垃圾信息、网络谣言的干扰。从移动互联网的自媒体方面来看,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与渗透机制,以受众性高、可读性强的特点迅速传播开来。例如,在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上,各种转发的政治段子、未经证实的传闻、道听途说的消息以“是中国人的就转”、“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为幌子,大肆传播开来,这就极易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混乱,甚至有教育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五天的学校教育,赶不上两天的社会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不重视新媒体网络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谈不上创新的。

二、转向推动创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网络素养决定网络素养教育的转向

从传统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网络素养教育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95后”大学生与移动互联网的深度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际特征,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给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客观上要求从固定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网络素养教育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网络素养教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渗透,人们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必将涉及到工作与生活的各方面,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必然延长、强度必然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新网络素养教育不在于强调大学生不能成为“手机控”,而在于使大学生在面对经过筛选、推送后的网络信息时所具备的网络智商。所以,大学生新网络素养教育强调的是将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自身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利用移动互联网识别、获取、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批判思辨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规范意识。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新网络素养,当代大学生势必会受到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中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

(二)网络素养教育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大学生新网络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移动互联网的联姻,是传统网络素养教育在移动互联网社会的延伸、创新和发展,与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相比,网络素养教育与之在教育目的上存在高度契合,但又有技术手段和教育方式的创新性。从技术特点来看,由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便捷性、社交性、实时性、大众传播与自主传播兼容的技术特性等,提高了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技术含量,也对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提出了现实的要求。面对“95后”大学生,新网络素养教育应更多体现为一个思想自然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的理想过程,这就要求以网络素养教育的转向为契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立足于互联网的发展,广泛吸收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将其大量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渗透与融合,在融合中呈现力量,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三、“五个统一”:实现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移动互联网的时间必然延长的条件下,实现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形式相统一。具体地说,将抽象的政治理论,或者复杂的政治制度,或者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采取表格、图片、微视频、Flash等可视化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实时性、开放性、交互性的传播特点进行理论宣讲。这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宣讲,不仅可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变枯燥的理论说教为生动的视觉传达,[2]而且通过可视化的表现方式,还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上,更加便捷、直观地浏览到相关信息。这在新媒体广泛使用并随之出现的“读图时代”,具有极佳的效果。2013年10月,一段微视频“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在网络出现,视频里不仅大胆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卡通形象,而且将中国领导人的选拔机制与英美等西方国家进行对比。视频中还引用了大量数据,比如提到省部级干部脱颖而出成为正部级干部的几率“只有一点四万分之一,平均所需时间至少要23年”,并分析习近平从基层干部到国家主席,“至少经历了16次大的工作调整,治理过的地区人口累计超过1.5亿,这一过程前后用了四十多年时间”。视频在结尾说:“条条大路通总统,各国各有奇妙招。全民总动员,一战定乾坤的票决也好,‘中国功夫’式的长期锻炼,选贤任能也好,只要民众满意,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这条路就算走对了。”[3]这种卡通化、可视化的微视频,把原本晦涩难懂的中国官员升迁制度解释得通俗易懂,让人过目不忘。网友们也纷纷在微博、微信上转发。类似的微视频还有“纳税人的钱哪去了?”、“人人都是纳税人”、“谁动了我们的CPI?”、“官员升迁时刻表”、“精英移民地图”等,以及人民网推出的“强国图解”,这是强国论坛推出的图解新闻类策划栏目,关注热点事件,解读法规公报,用通俗的视角透视新闻背后的秘密,帮助读者在一张图中看懂家事、国事、天下事,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张图带你看懂十八届四中全会”、“‘爱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等,这些都通过网友的大量转载,走红网络。

这些微视频或图片,将具有明显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灌输性等特点的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具有具体性、丰富性、变化性、互动性、渗透性、可视性等特点的网络世界进行对接,这不仅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还可以让大学生明白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娱乐与交往的工具,更是理论学习、传播正能量、培养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的融合。

(二)虚拟与现实相统一

虽然网络空间是虚拟的数字空间,但其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网络世界中的体现,也是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社会的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要实现渗透中的融合,必须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架起相互联通的桥梁。比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官方微博,紧紧扣住时代发展脉搏,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推出了众多的公益活动,如“校园随手拍”、“今天,你低碳了吗?”、“卓越教师面对面”、“我的良师益友”等,形成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良性互动,这无形中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智能手机在当代大学生当中基本已全面普及,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新网络素养教育也已受到高度重视,各种形式的网上德育活动和公益活动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正如火如荼地兴起,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陷入虚拟与现实两张皮的怪圈,即重视虚拟世界中的关注人数或人气指数,忽视现实社会中的素养践行与道德养成。应充分认识到,不管互联网进化到哪个时代,不管网络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其现实性都是最为根本的,虚拟性是第二位的。也必须看到,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物质或精神的力量能够或多或少地影响网络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做到网上工作和网下工作的良性互动,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融合的根本保证。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取得有效的融合,许多基础性的工作还要靠网下来做。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既要坚持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也要顾及现实教育中的素养践行与道德养成。

(三)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有效的融合,其落脚点就在于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收到实效。因此,两者有机融合的切入点是新媒体平台必须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充分将新媒体所拥有的强大功能展现出来,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通过更有效、更快捷地服务学生,拉近学生与新媒体平台的距离,进而增强他们对其中所包含的宣传教育内容的认同,更好地实现新网络素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4]例如,“步步入学”是西安交通大学推出的一个基于消息推送、智能地理位置导引的手机应用(APP)。从新生成为西安交通大学一员的一刻起,它将指引新生如何到达学校,认识校园。新生在家时,推送报到注意事项提醒;新生抵达西安火车站或机场后,推送到校交通方式提醒;新生进入学校后,推送报到地点与报到流程提醒,推送个性化学习提醒、生活信息等。[5]

因此,各个高校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纷纷建立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微信号的同时,更需要思考如何保持甚至不断提高它们与学生的互联率,如何提高互联网新媒体为学生服务的水平,赋予新媒体更多的服务功能,把服务与教育相统一。只有信息量大、服务功能强,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学校新媒体平台,才能为学生所喜爱,点击率才能高,教育的隐形功能才能得以发挥出来。目前,运营较成功的高校微博平台,内容均比较丰富、全面,远及过去的历史回眸,近至当天的新闻热点;大到学校改革发展,小到温馨提醒、祝福问候。高校官方微博以展示内容的多样化、地位的平等化、语言的通俗化,开启了高校对内和对外宣传、传播的新窗口和新途径,扮演了校园倾听者、资讯发布者、成长关注者的角色。[6]正如国内大学中较早推出官方微博,也是2013年高校官方微博排行榜第一名的华中科技大学所言:“效果很好,成为学校形象的一张新名片”。[7]

(四)刚性与柔性相统一

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融合,还必须坚持刚性与柔性的统一。刚性管理就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保证新媒体平台必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方向。网络传播的平等化与自由化似乎削弱了信息把关人的特权,但在移动互联网多媒体四通八达的关节点上仍然充满了如新闻客户端后台编辑、微博实际管理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网络警察等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对于新媒体平台发布资讯、弘扬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风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有着神圣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高校微博日常运营的事务繁多,一些学校引入学生进行日常维护运营,但是一旦学生使用不当或表达不准确,极易造成网络关注事件。因此,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通过刚性力量来维护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运营秩序,[8]使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与刚性的制度建设相对应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教育环境和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显著变化,要求氛围影响和文化熏陶发挥更为关键的教育渗透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网络文化会极大地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等,在思维方式方面,大学生呈现出自主、自立的精神状态以及更加活跃、理性的独立思考习惯。可以说,实现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必由之路就是要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在各种互联网应用普及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快速地消费着层出不穷的手机应用软件,新媒体平台要长期地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也要求有良好的网络文化。因此,教育者应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转换成能为当代大学生接受的网络语言,比如将现实中人们惯常的语言转化成网络文字语言,将现实中的单一语言转化成网络世界的“多媒体语言”,将现实中的抽象语言转换成网络世界的“鲜活语言”,将现实中的一般中文语言转化成网络世界的“多民族语言”,将现实中面对具体人的普通语言转换成面对虚拟人的“网络化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在知识、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努力让知识性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服务于促进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把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渗透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主动参与和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把主流价值观渗透在这块承载着大学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网络空间中;把价值观念渗透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之中,[9]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

(五)“破”与“立”相统一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各种各样的热门话题,即“议题”纷至沓来,常使网络受众感到莫衷一是。新媒体平台同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通过“议题设置”,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注点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帮助网络受众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10]而在新媒体平台的“议题设置”上,应该坚持“破”与“立”的统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任何教育最怕的就是回避矛盾、回避现实,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先把社会丑恶现象批判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有“立”的根基,“不破不立,破为了立”正是这个意思。

“破”与“立”相统一,是在评论某个议题中,既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同时也不回避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矛盾和问题的剖析,来强化自己的立场和主张。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Karl Hovland)曾进行过一项关于信息传递结构对态度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对某个问题采取只有一种意见的单一传递和包括正反两种观点的全面传递。研究结果表明,受者的立场、文化程度、个性特点等对传者采取何种传播策略有直接影响。如果教育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提供正反两面信息比较有效。[11]社会心理学也认为,从单面与双面呈现信息来看,当被说服者已经处于争论之中时,双面说服的效果要比单面说服好。[12]

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单向的、正面的道德说教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如今面对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广容性,面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增强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教育,如果再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就不太适宜了,更何况纯粹的道德说教或单一的信息传播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融合中,“两面说”是比较适宜的策略。具体说来,“两面说”的表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传者直述正反观点;二是借受众调查报告反映正反观点;三是用讨论、辩论、反思等方法表述正反观点;四是通过对比正反两种行为,使受者得出正确的结论;五是通过受者参与谈体会,实施“两面说”策略。[13]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鉴别,如果是属于原则性的问题,那么在进行引导或评述时必须旗帜鲜明;如果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或者无法进行明显鉴别时,则应采取正反信息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探讨。此时便可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我教育,通过自我判断分析后形成的态度和观点是长久的、稳定的。

四、结语

在移动多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创新,就是实现与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或自媒体属性愈发明显,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必须寻求升华。而新网络素养教育最终的归宿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成高度一致。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与新网络素养教育互相渗透、互相结合、互相依存、互相支撑的,必然是以网络素养教育的转向为契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现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1] 胡树详、谢玉进:《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第60-62页。

[2]蔡丽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1期,第76页。

[3]徐隽:《政治文明的壮丽篇章——十八大以来民主政治建设述评》,《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1日,第2版。

[4]姜旭:《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9期,第142-144页。

[5]任娇:《大学迎新生各有各招,手机APP贴心推送信息》,《华商报》2014年8月22日,第3版。

[6]聂红:《高校官方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定位及作用发挥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第8-11页。

[7]孟莉英:《论高校微博的兴起及其对策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39-43页。

[8]潘敏、于朝阳、陈中润:《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4期,第21-26页。

[9]吴倬、张瑜:《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8-12页。

[10] 朱丘详:《试论信息化时代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法律保障机制之完善》,《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第36-38页。

[11]李力力:《从中非合作论坛看我国媒体的宣传策略》,《今传媒》2007年第12期,第72-73页。

[1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6页。

[13]董广安、周立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宣传思想的当代启示》,《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第1期,第4-5页。

[责任编校:宋宁]

Innovation,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On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LIU Hong-bo

(Dept.ofIdeologicalandPoliicalEducation,HunanInternational

Economics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

As people become more dependent on mobile Network in their daily life, education of Network literacy needs to be deepened and adjusted to the attribution of the new media on the one hand, and educa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ies should fulfill its mission by innov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coherent educational target, the above two have been mutually supportiv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penetrative. More effective and produ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subject to the “five unities”: unity of substance and form, unity of virtuality and reality, unity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unity of enforcement and flexibility, and unity of “elim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new media; education of Network literacy; education of ideology in university; measure

G641

1009-3311(2015)05-0105-06

2015-06-03

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4B14);2013年湖南省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湘教工委通[2013]53号);共青团湖南省委2015年青少年状况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201512)

刘洪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政治素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