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民族药药理学博士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5-02-09徐旖旎龙庆德沈祥春
陈 妍,徐旖旎,潘 迪,龙庆德,张 旭,陶 玲,沈祥春
(贵阳医学院:A.中药药理教研室;B.天然药物资源优效利用教研室,贵州 贵阳 550004)
人类对自身健康的高度关注及目前药物研制的困境使天然药物引起广泛的关注。民族医药学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诊疗方式、区域特色药物的使用均引起广泛的关注。民族药药理学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与方法阐明民族药的效应、机制及物质基础,其重要性受到了高度重视,为民族药药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1]。随着贵州省医药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级药学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省制药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民族药药理学博士点的建设将对促进区域制药产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民族医药的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并形成了初步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基础差、起步迟,与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民族药物研究的深入程度、开展广度、前沿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尚需加强,因此,有必要培养一批民族药理学专业的博士开展深层次的研究工作。
基于前述的思考,作者及其团队在以往具体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构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民族药药理学博士培养体系,从培养民族药药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着手,结合贵州省传统特色资源情况,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给出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目标,逐层分解,以此构建完整的民族药药理学博士培养体系。
1 构建民族药药理学博士培养体系的目标
贵阳医学院民族药药理学学科以民族药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医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阐明民族药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关键靶位、效应物质基础及安全性评价的一门新兴学科。其设置是以贵州资源丰富的地产特色民族药材为研究基础,立足于服务地方,培养基于民族药效应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的高层次人才,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实现贵州特色植物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1.1 综合多学科知识推动民族药产业发展
民族药药理学是一个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其目的不仅在于分析和解释传统中药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在于总结这些传统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资料,发现更多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民族药药理学博士生的培养,运用民族医药学的历史积累、实践经验,并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以及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相结合,引进现代化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以阐明民族医药的科学内涵,促进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2]。充分发挥民族药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以及为民族药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2 推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医药的深层次研究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因素和历史条件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医药文化,积累了防病治病丰富的医药知识和实践经验[3]。随着“回归自然”浪潮的兴起,民族药的研究和开发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但是受到地域和研究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省民族药的发展和推广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才能满足我省民族药的发展需求[4]。本体系通过对民族药药理学博士的培养开展对我省民族药深层次的研究[5]。并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的传统名方经方、现代复方、特色药材及其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构建药理模型验证其药理作用。采用细胞分子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及现代生命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对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和开发民族药中具有前途的药物。
1.3 培养从事民族药学的复合型科研人才
通过本体系的构建,培养一批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医药学新型人才,适合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部门工作。充分利用贵阳医学院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的优势,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研项目,并与导师共同策划选题和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要求博士研究生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环节,既培养了其管理能力,又促进了博士生与硕学生之间的思想经验交流和学术互动,也使其更加重视研究平台和条件的利用,提高科研服务意识和协调能力。
2 民族药药理学博士培养体系条件
2.1 教学条件
贵阳医学院药学专业是贵州最早建立的药学人才培养基地。本学科所在的药学院现有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三个本科专业;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药学所有二级学科;“药剂学”省级重点学科和“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贵州省本科示范性专业”。拥有一支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具有较强的教学实力。
2.2 科研条件
药学院建有“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研究开发中心”、“现代药物制剂GMP实验教学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及“中药民族药标本馆”等教学科研实验平台。能够为研究生的实验、科技创新,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学术条件
博士点所在中药学学科在教学科研中逐渐形成了“中药民族药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民族药效应分子机制、中药民族药效应机制及安全性评价”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集药物研发、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成果推广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教学科研基地,已具有地方资源开发、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为民族药博士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3 培养课程设置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天职,而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课程设置是学生知识体系结构的外在体现,设置是否合理、科学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6]。本体系培养的民族药药理学博士是能够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除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还需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因此,需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以及掌握与本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本学科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前沿讲座。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为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的设置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
为加强研究生对专业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收集、整理和把握的能力,增加了前沿讲座的课程。该课程使博士生了解本学科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前沿性问题,了解和把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熟悉相关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提高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交流能力,使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得到系统优化,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7]。前沿讲座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文献综述、新技术与新成果介绍等。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以及校内的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培养学生能较早地在探索性的学术氛围中受到熏陶,不仅能极早地站在国内学术前沿,也能站在国际前沿上开展课题研究。
3.2 培养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以及科研课题的设计能力
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除了能够完成科研项目之外,还需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工作能力,能够胜任民族药药理学领域的教学、科研、新药研发等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提出了课题计划书撰写的要求。博士生在广泛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一份科研基金计划书,要求立题新颖、思路清晰、课题设计合理。该门课程由导师组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获得学分。
3.3 明确撰写科技论文是研究生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
要求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提出有创新意义的观点,形成具有一定有创新性研究成果,撰写科技论文并发表,为博士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撑,以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因此,要求研究生在答辩前完成文献综述的写作以及研究型论文的发表。阅读大量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导师应对博士生阅读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并对博士生所写的文献综述进行检查,必须完成对不少于60篇相关文献的综述,字数不少于5000字。综述由导师组3位及以上成员进行审核,并给出评定、备案。研究型论文的发表。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影响因子在1以上(含1.0)的SCI论文(或在CMJ、《中国科学》发表论文)。用于答辩审核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以学位论文工作取得的科研成果为数据撰写的论著。此外,鼓励博士研究生与他人合作完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做为并列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毕业答辩,其并列作者论文的SCI影响因子需在5以上(5以上允许2人申请毕业,10以上允许3人申请毕业),且各并列作者的学位论文内容不可有重复部分。
4 培养保障机制
4.1 地域资源和政策的保障与支持
贵州省历来是我国中药资源大省,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素享“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之美誉,具有丰富的中药民族药特色资源,中医药及民族医药文化积淀深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中药民族药也是贵州省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高级药学人才的培养已列为我省“十二五”制药产业发展规划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4.2 师资、教学、科研及经费的保障
学科专业内有多名学术造诣很高的国内外知名教授与博士研究生导师,有丰富的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经验,此外还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技术支撑队伍,学术气氛非常活跃。贵阳医学院药学院承当大量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自然基金、省重大专项、中药专项等,科研任务饱满、培养经费充足,从而保障研究生培养顺利、稳步进行。
4.3 博士研究培养平台建设的保障
长期以来在改善电子资料网络环境和研究生实验室的研究条件下,加大了学术交流力度,采取人员互访、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多种交流形式,与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设备良好、开放和团队合作的学术环境[9]。此外,中药学科还建立了“天然药物资源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组建了“中药民族药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科研创新团队”为研究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4 积极举办科技讲座、设立论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创造浓厚而优良的学术氛围,促进不同学术思维的相互碰撞,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想[10]。所在博士点定期举办科技讲座,聘请国内外在民族药药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院士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讲学和交流,指导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向研究生介绍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交流创新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视野;并设立研究论坛,如我校举办的“宗恩博士论坛”、“生工论坛”、“贵州省临床科研进展学术论坛”等,为研究生交流学习和科研的心得体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还主办和承办重要的学术会议,为学生的学术活动提供更多机会。
4.5 严格把关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学术创新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内容。对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进展、实验验证、结果归纳比较和分析等各项进行严格审核。一方面,组成学位论文审核组对论文进行分析审核,其中包括两名校外专家,对学位论文评审,论文要求数据可靠,分析合理恰当、写作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通过评选和奖励优秀学位论文方式,鼓励研究生认真撰写学位论文,不断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从而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和授予学位的质量。
5 结论与展望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建立健全培养制度,规范培养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有序的、逐渐发展的过程,培养制度也在实践中根据需要不断地探索,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对培养体系、培养流程进行合理改进,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好的做法,使体系更加完善,使其满足人才发展的需要。
[1]张志义.浅谈民族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13):1-2.
[2]何 雁,刘 勇,罗晓健,等.我国民族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草药,2006,37(12):1915-1917.
[3]冉懋雄.论我国西部地区中药、民族药产业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1):15-18.
[4]何薇薇.贵州民族药开发大有可为[J].中国卫生产业,2007,专栏:84-85.
[5]陈小玉,庄述娟,刘庆山.现代仪器在少数民族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摘撷[J].中央名族大学学报,2012,21(3):67-70.
[6]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7):109-112.
[7]吴 陈,王丽娟.研究生团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54-58.
[8]陈 蕊,邵 兵,李明江.拔尖创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5):116-121.
[9]张晓报.对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2,(6):71-74.
[10]袁 飞,胡伟力,侯延斌,等.浅析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与体制创新[J].教育观察,2014,3(1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