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个结合”助推傣医学人才培养

2015-02-09陈林兴赵怀清陈清华陈柏君夏咸松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傣医傣族医药

熊 磊,陈林兴,杨 梅,张 超,赵怀清,陈清华,陈柏君,夏咸松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傣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与泰国、缅甸、老挝的主体民族泰族、佬族、掸族等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习俗和传统医学相通,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傣族聚居地是我国与邻国传统民族医药交汇的富集区。傣医学以“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人体解说”、“风病论”等为生理病理基础,“四塔五蕴辨(病)证”、“三盘辨(病)证”和“雅解理论”等为诊疗特色,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区域特色的生命科学,在区域传统民族医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为我国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学之一[1]。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各级政府重视傣医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傣医药的科研、临床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其它学科相比,傣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已明显出现“后继乏人、后劲不足”的问题。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从事傣医药工作的人数较少,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傣医已所剩无几;傣医药高等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不能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傣医学队伍正在逐渐萎缩。另一方面,从事傣医药工作的人员大多是祖传、跟师学艺的,虽然可能拥有一技之长,但因未接受专业系统培训,整体素质不高。以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为例,从事傣医药事业的科研医护人员中,傣医专业学历仅为中专,职称最高为中级职称,6名国家名老傣医师带徒学员中,仅2名出师获得高级傣医职称。作为全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医药人才奇缺,已严重制约了傣医药事业的发展。

云南中医学院以发展民族医药为己任,通过对傣医学历史渊源、知识传承及人才培养特点的研究,探索傣医学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结合、中傣医结合、医药结合、医文结合、境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学用结合”的傣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1 把教学办到傣族聚居地,打造“能医善教”的双师型队伍,实现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有机结合

傣医学根植于傣族文化中,只有把傣医药教育办到傣族主要聚居地,学科才会有生命力。同时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傣族医疗、文化与语言氛围中,既能很好地掌握傣族语言、文化、医理和技能,又能培养其深厚的民族感情,更好地扎根边疆、服务民众。鉴此,自2000年起,云南中医学院与西双版纳卫生学校(现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了成人高等教育民族干部专科班;2002年又与该校合作招收了傣医方向大专班;2006年,将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建成为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傣医医院,2006年开办中医学专业傣医方向本科教育;2011年,成立云南中医学院民族医药学院;2013年傣医学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设置,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014年主要面向傣族地区招收傣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实施双导师制。

按照“引聘名师、培养骨干、校院合作、专兼结合”的思路,学校聘请全国傣医首席专家林艳芳教授、中国民族植物学专家裴盛基研究员为客座教授,知名傣医、附属傣医医院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为兼职教师。突出名师、名医效应,注重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打造了一支“能医善教”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傣医学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2 中傣医结合、医药结合、医文结合,创新傣医学课程体系

傣医名家是傣医理论、傣药知识的集大成者;傣医学根植于傣族民族文化之中,与佛教文化、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传统傣医药人才具有“亦僧亦医、亦农亦医、亦药亦医、贯通中西医”的特点。按照“中傣医结合、医药结合、医文结合”的原则,结合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具有民族地域性、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2],遵循傣医学的特殊规律,在傣医药本科教育、专科医师培养、研究生教育等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上实行模块化。除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和西医临床模块外,还专门设置了傣医药知识和能力模块、傣医药文化模块和傣语知识模块,让学生具备独特的民族文化知识结构,实现傣医药知识和能力、傣医药文化、傣语与现代医学知识、中医药知识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学校“重理论、勤实践、强技能、厚人文”的办学思想。

3 学用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实践多种办学形式

傣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扎实的傣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必要的中、西医基础、临床知识;具有较强的傣医传承能力和傣医临床思维能力及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准确地运用傣医理法方药和中、西医技能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并具备对常见急重症进行急救处理能力的实用型傣医药专业人才”。为实现该培养目标,学校整合资源优势,实行开放办学。依托附属傣医医院、西双版纳州和昆明地区的识药认药基地、名老傣医工作室和建于作者所在院校的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等实践教学基地,使学校医院、校内校外、论坛博物馆、田间地头成为流动的课堂,名师、名医、名家、民间医成为主讲教师;将傣医中医西医、傣药中药西药、技能手法技术、民间独有诊疗方法等纳入学习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

4 发挥区域优势,开展傣医药对外交流,实现境内境外结合

云南处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道,拥有面向“三亚”、肩挑“两洋”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重要省份,也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傣族是云南省独有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热带、亚热带地域;同时傣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的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家;傣族与泰国、缅甸、老挝的主体民族泰族、佬族、掸族等有历史和文化渊源,是中国西南与邻国传统民族医药交汇的富集区。学校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连续六年通过举办或组织师生参加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学交流会及“傣医药国际学术会议”、“民族医药发展论坛”等境内外学术会议,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同时汲取新知识新方法丰富傣医药学的内涵。在2013年主办的“第六届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会”上,发表了由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6国签署的“丽江共识”,搭建了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合作交流的平台,架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友谊的桥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

“八个结合”助推了傣医学人才培养,14年来,学校构建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办学层次,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相互补充的傣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出版了首套傣医学本科系列教材;打造了一支由多学科、专兼职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解决了民间傣医师的准入资格;培养了3,000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傣医学人才,成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边远、最贫困、最艰难”地区的网底卫士,极大程度改变了傣医学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青黄不接的现状,为傣医药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对弘扬傣医药文化,丰富祖国医药宝库,促进边疆稳定、人民健康、民族团结、睦邻友好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成功范例。

致谢:本研究承蒙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严世芸教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天仁教授的指导和指正,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1]张 超.傣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

[2]李 莉,李玛琳,熊 磊.民族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33-34.

猜你喜欢

傣医傣族医药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蛇串疮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咳嗽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肠梗阻经验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