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医患关系看传染病教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2015-02-09王美霞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患人文精神

王美霞,殷 胤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北京 100069)

1 从医患关系看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数量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殴打医生致伤、致死的恶性事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诚然,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由于医疗卫生领域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重要因素。溯其根源,我国医学院校长期以来重智轻德、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医学生普遍人文素养较差、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现状,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良好而和谐的发展。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的一门学科,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领域。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人文认识、理念灌输到思想中并使之升华为精神、信念。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虽然一直强调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院校也在积极的探索医学人文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但还没有真正地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教育体系中。虽然我国医学院校几乎都开设了人文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相对单一,更多的是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没有与医学专业课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且一般都安排成选修课,课时开展严重不足。发达国家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时达20%-25% 而我国学生课时只占7%[2]。同时,许多担当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很好的人文科学背景,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均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要求。

2 传染病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过去认为疾病是单纯躯体发生病理转变的一种表现,而新医学模式理论认为:疾病是人在社会中生存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人的心理也会发生改变,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后,机体产生一系列复杂变化后的一种整体表现;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注重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包括人文关怀[3]。现代医学模式肯定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对健康的意义,代表了医学道德的进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患者对于医疗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治病转变到生理心理的治疗、追求平等的医患关系。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不仅要重视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目前,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已经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人文教育科目,但应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不失时机地进行更有成效的人文教育。

2.2 医学职业精神的要求

医学职业的服务对象是人,其目的除了祛除病人身体的不适以外,还要通过关注其心理、社会的致病因素来进行综合调治。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科学,对人的全面关怀是医学的目的,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因此,对于医学生,不仅要求其在医学专业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实,还要求其在医学人文学科范围内求真、求善。只注重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科学知识的补充,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是无法满足现代医学职业要求的。

2.3 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

传统医学教育的教学重点主要是对疾病的认识、治疗与控制,这种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的医疗趋向,必然会导致医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减少,造成医患关系疏远甚至冲突[4]。患者患病后,承受着生理、心理的痛苦和压力,对疾病治愈充满期望,渴望得到关心、关怀与尊重。医务人员面对患者时,必须具有同情、关心、帮助病人,尊重个人权利和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务人员不单要运用医学科学知识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救治,更需要医学人文的关怀,使患者身体康复,实现心理慰藉,进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关注疾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这就要求医学生除了具有精湛的医术外,还应具备厚实的人文素质、关注人类价值与精神的能力和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的能力[5]。

2.4 传染病学科的特点

传染病学作为医学生必修的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有着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传染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易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恐惧,以及对病患的歧视和疏远,这往往会使传染病患者因自卑和恐慌而产生各种心理压力。虽然传染病的防治法早已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但这种歧视在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我国明令禁止用人单位在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但不少企业无视相关规定,在录用员工时以各种理由不接纳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管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是艾滋病病人,都不得不隐瞒自身状况,否则连他们的家人都无法正常地生活。因此,传染病患者特别需要来自医疗人员以及社会的人文关怀和理解。另外,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包括新发传染病的涌现和经典传染病的回溯。近些年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经典传染病如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大多数寄生虫病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有些经典传染病如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不下,甚至某些地区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多重耐药结核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艾滋病、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也在不断涌现。随着国际间交流、交往的大量增加,传染病通过各种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不但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而且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要意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历史责任,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有以上因素可知,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将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3 传染病教学融合人文教育的举措

3.1 优化课程设置,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医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性,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在进行感染病专业课教学时,适当融入一些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相关人文课程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主动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在临床专业技能训练课时,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将人文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人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辅相成,不但使枯燥的传染病学专业知识生动、鲜活起来,又使学生学习到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和升华。

3.2 加强人文师资建设,发挥教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医学院校开展“以人为本”教育工作,必须同开展全面的师德、医德教育,提高医学教师的师德、医德意识相结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医德规范,让教师有章可循,自觉遵守。现有的医学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是在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其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有待提高,可以适当举办一些针对医学专业课教师的人文教育培训班或讲座。通过学习和培训,使专业课教师认识到:人文精神教育不仅仅是人文课的任务,而是全部的医学教育课程的共同责任,要把人文精神体现在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中。

3.3 挖掘传染病教学中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加强学生人文、法治教育

传染病学是医学临床专业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在完成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例如,在讲授SARS时,可以适当结合作者所在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涌现出的一批以感染科护士长朱伟平等医务人员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为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在讲授埃博拉病毒时,可以结合近期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我国向西非四国派出多只国际医疗援助团队参与指导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和救治工作,作者所在医院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全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自愿参加援助,这不但体现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展现出医务人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法制观念,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以及正确履行法律义务。在讲到传染病防治章节中传染病的报告时,结合我国2003年发生的非典流行,国家在防治非典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严格执法,严肃查处在非典防治中严重违反国家法规,或因工作失误、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教育学生作为医生,在传染病的报告中,是法定传染病报告人,若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准确地报告疫情。这不仅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更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法律责任。

3.4 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医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缺乏沟通技巧,导致沟通不顺畅。医学生应认识到沟通在医学职业中的重要意义,树立临床技能与有效沟通在疾病治疗中并重的思想,掌握与患者沟通、交流,充分获得他们的信任。对于传染病患者,他们在承受来自疾病的折磨的同时,还要承受着外界因恐惧和歧视而带来的压力,当压力积累且无处释放时就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医务人员更应该学会通过沟通和交流来缓解传染病患者的压力,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关心和帮助。临床实践阶段是医学生从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医学院校一般在学生临床实践阶段没有重视医患沟通教育,当前的实习阶段教育更注重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缺乏医患沟通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因此,选择在实习期增加医患沟通的教育,学生对面临真实的医患关系相对比较感兴趣,能意识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学校也更容易做好医学生人文教育。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质量,在实习阶段学校可以选派人文素养高沟通能力强的教师,或者在实习单位邀请医患沟通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来传授医患沟通技巧,例如接待患者时如何介绍医疗方案以及告诉患者不利消息等[6],帮助学生提高医患沟通技能。通过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医学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沟通能力,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医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石,高等医学院校要培养出符合职业要求的优秀医学人才,不仅要传授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传染病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有效的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更有助于缓解医患关系紧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李 芳,李义庭,刘 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2]王淑珍,王庭槐,吴素香.中山大学建设医学人文学科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3):31-32.

[3]陈思东.从医患关系探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50-52.

[4]蒋业贵,王宇明.传染病学教学中应重视人文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37-338.

[5]李 雯,徐 涛.从医患关系紧张看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10,9(34):91-92.

[6]韦思明,戴玉英,蒋建平,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2013(26):70-71.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患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