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运用三摄理论治疗荨麻疹
2015-02-09李云升
刘 杰,李云升
(1.南京医科大学 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云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浅析运用三摄理论治疗荨麻疹
刘 杰1,李云升2
(1.南京医科大学 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南京云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探讨荨麻疹的定义和类型,从中医角度分析荨麻疹的共性,即气不摄、血不摄、精不摄。对运用三摄理论治疗荨麻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荨麻疹;中医;三摄理论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h内消退,但亦有病程迁延数月的慢性荨麻疹。临床常见表现为皮肤瘙痒、出现风团,多以傍晚发作为主。引起荨麻疹的六大过敏原为: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化学因素、食物因素、遗传因素。
荨麻疹主要包括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前者可于短期内痊愈,后者则会反复发作达每周至少2次并连续6周以上。主要分类有:过敏性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日光性荨麻疹、人工荨麻疹、慢性荨麻疹等。
1 三摄理论分析
1.1 摄气
血管像树根一样,深入到人体的各脏器及组织里,如深入到肌肉里,分散到皮肤等处,血管表面上有很多小孔。众所周知,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含有各种丰富的营养元素,其通过血管上的小孔渗透出来,为人体各脏器与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身体内各脏器与组织所产生的废物,也通过这些孔,回到血液里,并被血液运送到不同的排泄通道——如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血液动输到肺部,通过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尿素、尿酸等废物,则主要被运送到肾脏,通过膀胱,以小便的方式排出等。
笔者认为,造成荨麻疹的原因之一为气不摄,即指血管表面上的孔增大,血管的弹性变差。孔变大后,在血管里流动的、不该漏出去的红细胞漏出去,进而渗透到各种脏器及组织里,从而出现出血点。内脏里的出血点观察不到,但皮肤的表层比较薄,所以从血管里漏出来并渗入到皮下组织的红细胞则能被观察到。荨麻疹患者皮肤表面出现红色的疹块,实际上则是从血管里漏出的红细胞等成分。
西医对荨麻疹患者血管出现的这种情况也有一个专业术语——血管通透性增加,这与祖国传统医学理论中论述的气不摄,是对同一情况的不同描述,其本质完全统一。
黄芪在气摄方面能起到主要作用,其甘温、实卫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从药性可以看到,黄芪具有补气与固表的功能。在此固表有两层意义:一是固皮肤的表,二是固身体血管的表。通过补气与固表,进而让血管变得有生机、有弹性,让血管上小孔的开阖变得更加有度,不乱开,不乱放。血管的状态改变,血管的通透性正常,红细胞则漏不出去,荨麻疹出疹的症状也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所以,三摄理论里第一个主要的食材是食药同源的黄芪。
1.2 摄血
理解血不摄的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血液在血管里是如何流动的:在正常情况下,血管的中轴线上,流动着红细胞、白细胞等,其形成轴流,轴流的边上流动着血小板,在轴流与血管壁之间流动着由血浆形成的边流。边流的存在使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与血管的内膜相隔离。
此处所说的血不摄,是指当血液变得缓慢或者形成涡流,或者因为其它原因,比如过食辛辣之品,过量饮酒,长期熬夜等,边流不复存在,这时就会出现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不停地撞击血管内膜。撞击的后果有两个:一是血管壁进一步受到破坏;二是因为血管壁受到破坏,红细胞等血细胞更容易溢出血管。因此可以看出,血不摄是很多荨麻疹患者的症状容易反复、不易治愈的重要原因。
本文认为中医食材中能让血摄、让血液在血管里正常按各自规律流动的应该首推当归。当归甘温、补虚益损、生新逐瘀、血病珍品。当归味道微甜,从药性可以看出,其性温,能补血虚,并且能让受损的血液与血管得到修复,产生新的血液,并且可以把瘀结在血管里的废物排出去,是调养血病的珍贵药物。所以,三摄理论里第二个主要的食材是食药同源的当归。
1.3 摄精
以上分析了气不摄、血不摄是造成荨麻疹的重要原因。气看不到、摸不着;血则实实在在存在,能看到。
实际上,气指的是血管的功能,血管的一种能力。结合中医理论,这种功能归属于阳,所以气属于阳,常合而称之为阳气。而物质的血液归属于阴,所以血属于阴,常常合而称之为阴血。
从中医理论来看,能产生阳气与阴血的脏器很多,比如脾胃吸收外界的营养,进而转化为身体阳气与阴血。肺从外界吸收氧气,也可转化为阳气与阴血等,但这都不是主要的。人体的阳气与阴血主要由肾精化生。
在中医理论里,肾脏是水火之脏,水与火、阴与阳在肾脏完美的结合。肾脏中所藏的先天精元,可以根椐人体后天的需要,化为气或者化为血,进而对人体的气血平衡进行调整。
前面讲述气不摄、血不摄,分布于人身的气血调和与否,与肾中先天精元息息相关。当气血不调时,不仅要调气血的本身,更要调产生气血的根子。调根子的方法就是让肾中精元旺盛。精元旺盛后,能源源不断地化生气或者化生血,进而对全身的气血进行调整。
本研究认为补益肾中精元最好的食材是枸杞,根据中医原理,枸杞甘平、明目填精、润肺止嗽、阳起阴兴。枸杞味甘性平,能明目,填充肾中精元,还能润肺止嗽,以让肺气、乃至全身的气机更加旺盛。其不仅能助肾中阳气提升,还能助肾中阴精的生长发育,是气血双补、肾中阴阳双补的绝佳食材。
从我国传统医学的角度来看,各种类型荨麻疹产生的共性就是以上提到的三摄失调:气不摄、血不摄、精不摄。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案或者选用食材自我调养时,也应该按照三摄理论来配药。
本研究之所以强调要选用食药同源的食材来针对荨麻疹进行调养,一是因为这些食材本身可作为药物来使用,从而在功效上可以得到保证;二是从安全角度考虑,荨麻疹易发人群很多时候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起居无规律等情况,存在隐疾暗藏的可能。这些经煎煮后直接食用的药品,不仅要考虑到组成配伍及其效果如何,更要考虑到安全性。
2 三摄理论治疗荨麻疹优缺点
通过以上理论可以看出,气不摄、血不摄、精不摄是造成荨麻疹产生的共性,三摄理论治疗荨麻疹具有如下优缺点。
第一,运用三摄理论治疗荨麻疹时,立足于食药同源,注重组方配伍的安全性,所以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
第二,运用三摄理论,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面虽说具有较好保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为中医讲究对症下药、因人而异的原理,在仅从共性着眼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下,面对特殊的个体,不佐以针对性的药物时,运用三摄理论治疗荨麻疹的不足也显现出来。比如风邪重的患者,在三摄的基础上,应当配防风、荆芥、僵蚕、蝉衣等;顽疹痒剧烈者,在三摄的基础上,应当配全蝎;并精神紧张者,在三摄的基础上,应当配酸枣仁、夜交藤等;风热者,在三摄的基础上,应当配金银花、连翘、赤芍、丹参、蛇舌草、水牛角等;风寒者,在三摄的基础上,应当配桂枝、生麻黄、威灵仙、乌梢蛇等。虚证者,在三摄的基础上,应当配鸡血藤;体内有瘀血的实证者,在三摄的基础上,应当配桃仁、红花、益母草等。
对一些久治、难治性的荨麻疹,在三摄的基础上,配一些活血化瘀之药,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能有效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良好的抗炎及抗过敏作用。
3 结语
本文开创性地从摄气、摄血、摄精的角度来认识荨麻疹,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观点、新视角;更为荨麻疹患者在气、血、精方面的自我调养与食补献上了一计良策。
[1] 代淑芳.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候规律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09.
[2] 李兴春,张长林,程明.慢性荨麻疹中医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3):213-215.
[3] 刘爱民,代淑芳.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候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361-362.
[4] 吴明明.慢性荨麻疹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及其临床观察[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0.
[5] 卢广均.慢性荨麻疹中医生活质量量表的研究[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
[6] 郭艳辉,彭鑫,潘晓辉.荨麻疹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研究,2009,7(1):9-11.
[7] 代淑芳,刘爱民.慢性荨麻疹中医病因证型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8(3):197-199.
[8] 仲亚平,闵仲生.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概况[J].中医临床研究,2014(36):82-83.
[9] 赵坤,李婧,郭彦荣.小儿顽固性荨麻疹中医治疗辨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15-16.
[10] 彭鑫.荨麻疹的中医辨证思路及针灸治疗取穴规律初探[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11] 汪伟,胡蓉蓉,丁晶.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型及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220-222.
[12] 姚慧蓉,李新平.小儿荨麻疹中医临床证候模型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5):35-38.
[13] 王文鹤,周亦农.浅谈慢性荨麻疹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8):21-22.
[14] 苏健勇.慢性荨麻疹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5] 苏战豹.荨麻疹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4):132-133.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4-21
刘杰(1979-),女,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学。
R275
A
1673-2197(2015)17-0059-02
10.11954/ytctyy.20151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