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经》中饮食致病因素探析

2015-02-09孙兆杰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内经太平小便

孙兆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太平经》中饮食致病因素探析

孙兆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其中的许多医学思想与《内经》相通。对其中的医学思想进行发掘,对其中饮食致病因素进行了探讨。

《太平经》;饮食致病;食疗养生;道家养生

《太平经》乃汉末太平道之经典,其内容繁杂,包罗万象。“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1],在历史变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修身养性,保精爱神,内则治身长生,外则治国太平,消灾治疾”,为后世道家养生学之宝库。

对比发现,细胞的形态在发生微弱的变化,神经网络输出的掩模也随着细胞形态的变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证明了模型的稳定性.以图9(a)中红框标注的两个细胞为分析对象,分别分析细胞相对面积即细胞覆盖的像素个数的变化曲线,以及细胞的平均相位即相位值求和后对像素个数求平均的变化曲线.其中,每隔1 s取出一幅全息图进行分析.从图10可以看出,细胞的大小逐渐减小,细胞的平均相位逐渐增大,最后都趋于一个常数.这是由于加药后细胞逐渐失去活性,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变小变厚,脱水死亡后细胞形态保持不变.实验数据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很好地用于动态细胞的显微观察,丰富生物学上的分析.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合理的饮食对健康的重要作用。但同时许多疾病的产生与饮食相关,《太平经》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对我们今天的养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对其分析如下。

1 《太平经》之前人们对饮食致病的认识

汉代以前,人们就认识到饮食不当会导致疾病。《韩非子·五蠹篇》[2]曰:“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臊腥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管子·内业》中对饮食之道也有精辟的论述:“凡食之道,大充,伤而形不藏。大摄,骨枯而血沍。”《吕氏春秋·尽数》[3]也认为,长生之道“在乎去害”,如果能够禁绝过于辛辣的食物,“则疾无由至也”。

2 《太平经》中对饮食致病的认识

《太平经》重视饮食的作用,强调“天下人……悉皆饮食以养其体”,并且说饮食乃人类“一大急……不饮食便死。”

2.1 《太平经》中饮食产生疾病的原因

这部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福建改革开放那个时代,尤其是在我们从思想观念到我们的体制和机制当时存在的激烈的交锋、冲突等等问题。因为话剧最终还得写人,这部戏是不容易的,好多都是真实的,还要避讳,从真实事件转化为艺术形象,目前舞台上的形象基本上我觉得基本做到了,从这个角度讲这部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两人紧紧地缠在一起。良久,一杭抱起雪萤,钻进窝棚。窝棚里,拥挤地放着一张简易单人床。雪萤手里拿着那个手提包,躺在床上后,用脚把提包踢到了床的另一头。

2.1.1 饮食不节 《太平经》认为,五脏疾病与饮食因数有关,饮食不节会导致脏腑发生病变。卷一百十二《七十二色死尸诫》:“五藏有病,其去有期,慎饮食,无为风寒所犯,随德出入,是竟年之寿。”“慎饮食”包括合理饮食和食物的五味相合。《太平经》提倡合理安排饮食,反对饮食无度。《钞》辛部说:“一食为适,再食为增,三食为下,四食为肠(腹)胀,五食饥大起,六食大凶恶,百疾从此而生,至大饥年当死。”在这段话中“肠”当作“腹”。“肠”字的繁体为“膓”,其“昜”部与“腹”的“复”部字形相近,传抄中容易出现错误。经中还对过量饮食导致疾病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卷一百十四《大寿诫》曰:“疾病连年,不离枕席,医所不愈,结气不解。计念之,日夜羸劣,饭食复少,不能消尽谷,五藏不安,脾为不磨。是正在不全之部短气,饭食不下。家室视之,名为难活。”这段话,不仅概括了消化不良会引起“五藏不安”,还特别强调“脾为不磨”。这一认识与当时的医学认识是一致的。《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在饮食中经中还提出了调剂诸味。卷一百十四《大寿诫》曰:“其花实以给身口,助其谷粮,使有酸咸醋淡自在。化水为盐,使调诸味。以豆为豉,助盐为味。”这一调味看法,相比《内经》中的五味五脏理论,十分粗糙。对于饮食中五味的偏好导致的脏腑疾病经中尚未涉及。

《太平经》中认为,饮食导致疾病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酒无度。

2.1.2 饮食不洁 《太平经》认识到饮食不合理会令人治病,所以明确提出反对饮食不洁。尤其是针对当时的“食粪饮小便”。“食粪饮小便”是当时流行的方术,据《后汉书·甘始传》[4]记载: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都是方士,“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论衡·雷虚篇》[5]也记载:“道士刘春,荧惑楚王英,使食不清。”《太平经》针对此种方法,提出严厉的批判,卷一百十七《天咎四人辱道诫》曰:“学为道者,反多相示教食粪饮小便……天与道大憎之。……此大邪所著,犬猪之精所下也。……今如此食粪饮小便……甚淹侮辱天道。……地上所恶,上亦恶之;天上所恶,地上亦然。是地上人恶食粪饮小便,天上亦恶之,故乃遣雷电霹雳下杀之也。”又说:“乞丐食粪饮小便,是穷困之行也,……是道之衰,霸道起也。”针对宣扬此种方法的人,经中也认为会遭到天神的惩罚。卷四十七《服人以道不以威诀》中说:“人乃至尊重,反使与人六畜同食,故天治之也。而助其服人食,此人恶之也。”这种方术,在今天看来是荒诞的,但其作为一种方术,当时被一些道士所宣扬。《太平经》同样作为一部道教典籍,对此方法却予以了强烈的批判,这种客观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一态度对于当今社会上仍然存在的“饮尿疗法”的推崇者应该有很好的启发。

2.1.3 饮酒无度 《太平经》主张禁酒,主要原因是当时生产水平落后、粮食产量低,酿酒会造成从民口中争粮的情况。但经中还从酒对人体的危害进行了阐述,现从此角度探讨饮酒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钞·丁部·阙题》中说:“凡人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买卖失职,更相斗死。”就是说,酒进入人体内,会使体内血脉扩张、血流加快等现象。这一认识在《灵枢·论勇》中也有论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与胸中,肝浮胆横。”正是基于当时的医学论述,《太平经》提出了要“禁酒”。但是,经中的“禁酒”应该看作是禁止醉酒,而不是绝对禁止,因为经中其他地方还提到了可以饮酒,并且用酒来治病。如卷九十二《洞极上平气无虫重复字诀》中就记载了以酒吞符驱虫治病的方法:“以善酒如清水已饮,随思其字……病为其除去。”用酒入药来治病,并不是《太平经》的首创,经中的这一思想应该是受当时医书的影响。如《五十二病方》中就记有“以酒一咅,渍襦颈及头垢中,令沸而饮之。”《内经》中的《汤液醪醴》《缪刺论》等都记载以酒浆当作治病的药物。《伤寒论》中的医方中常见将酒配入汤剂,这一思想被后世道教所传承,《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6]中说:“酒不可都断,使之有数,随人多少,不必令尽限也。故世教言,唯酒无量不及乱,斯之谓也。”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太平经》对于饮食致病有一定的认识,并且与《内经》中的饮食养生思想一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言:“饮食有节”不能“以酒为浆”“醉以入房”。《太平经》作为早期道教经典,与《内经》属于同时代作品,对其中的养生思想进行梳理,对于我们认识考究《内经》中的养生思想有指导意义。

[1] 汤用彤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264.

[2] 陈奇猷.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040.

[3] 陈奇猷.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4:242.

[4] 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884.

[5] 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256-257.

[6] 道藏[M].9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871.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5-04-22

孙兆杰(1985-),男,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R247.1

A

1673-2197(2015)17-0039-01

10.11954/ytctyy.201517019

猜你喜欢

内经太平小便
太平风俗美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为什么人紧张的时候就想小便呢?等
大便便和小便便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找棵树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