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的碰撞
——中药西药化与西药中药化
2015-02-09周娜
周 娜
(宁德市医院,福建 宁德 352100)
中西医的碰撞
——中药西药化与西药中药化
周 娜
(宁德市医院,福建 宁德 352100)
药物是临床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其宏观类型上可分为中药和西药,在其应用过程中也遵循着各自的理论体系,然而同作为药物,两者的共性、互通性不言而喻。中药西药化为西方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得西方医药学出现了新的曙光。西药中药化前景固然美好,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仍然需要整个社会和广大医药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中药西药化;西药中药化;中西医结合
众所周知,药物是疾病治疗、患者护理的基本载体,临床常将其划分为西药与中药,应用时也分别以西医或中医的理论为指导。但作为药物,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性,所以中药与西药必然有互通性,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面临一定困难,大多只是在剂型方面做了一定改变,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广大医药界同仁共同努力。
1 中药西药化
1.1 认识
何谓中药西药化?有人认为中药西药化就是简单地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将中药剂型制成西药剂型,这种观点是对中药认识的不足。中药的现代意义:凡是在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采集、加工,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均称之为中药。所以从现代意义上讲只要药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即为中药,将中药剂型制作成西药剂型无所谓中药西药化,而只是中药随时代发展进行现代化的一种方式。
1.2 意义
从科学发展方面:中西医间相互吸收、彼此借鉴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药西药化使得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是西药药学研究的新方向,许多新药物也因此诞生。
从现实情况方面:目前西药的相对缺乏和所存在的副作用,迫切需要研制出新西药;在中医药的临床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中药的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远低于西药,从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西医药学研究的新思路。
从历史争论方面:中医西医之间的对错纷争从未停止。在西方医学看来,中医缺少的是现代科学性,许多西医学者认为西医理论体系才最具有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其认为中药西药化不仅仅是西医药学的新思路,更是对中医学的进一步完善。而中医药是祖国千百年来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中医人士多自信认为,中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延续,中医药就不会灭亡。的确如此,中医药是华夏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先贤实践经验总结后的精华,但如果中医药不能将西医西药一些先进的理论及成果融入自身体系中,那么它将必然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最终被人类淡忘,仅成为束之高阁的瑰宝,不再适用于临床实践。
因此,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后,从中获得的新西药,呈现的仅仅是微观优势,而非中药的宏观优势,临床实践中难以继续遵循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但因其得自中药,故将此中药或由该中药获得新西药的研究过程及结果,称作中药西药化[1]。中药西药化在西医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上,是一条崭新的出路,不仅促进了西医学的发展,也让中医中药以另一种面貌展现给世人。
1.3 态度
一个人的态度体现于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因此对中药西药化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了对其态度的千差万别。
从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来看,西医学作为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推动中药西药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进步。因此,无论是社会舆论或科学发展角度,支持中药西药化是历史进步的一大步。
从西医医药工作者角度看,中药西药化给予了西医学新的发展导向,能够使西方医药学得到新的启示,所以对其而言,必然采取积极的态度。
从中医药工作者角度看,中药西药化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中药将会通过西方医药理论体系进行评判,而西方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否会否认中医中药理论体系的合理性呢?由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岳凤先教授[1]的观点体现了其高瞻远瞩的长远目光:“树立从物的角度看中药的观念,中药作为物,不为中医药学的垄断品;最后还要有一种心态,借鉴和利用中药西药化的研究方法乃至结果。”
2 西药中药化
2.1 认识
如果说中药西药化是“中为西用”的话,西药中药化就是“洋为中用”。所谓“西药中药化”是指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按照中药药性理论给西药赋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性能,将其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在临床实现理、法、方、药下的辨证用药[2]。简而言之就是依靠中医理论,中医医师对西药完成观察、归纳和确认后,将其纳入中药范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西药和中药都是自然与人类智慧的产物,这决定了两者间在医学基础上的必然联系。其次,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地融入外来先进的医疗手段、技术和理论知识,本身具有包容性。可见,西药中药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也有目共睹。
早在上世纪,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用石膏阿司匹林汤治疗温病之表热证,体现了西药阿司匹林的辛凉之性;而姚正平先生在其《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也提及,考地松类西药具有温阳之功,尤其对肺脾肾的温阳效果,最为显著。
近几年,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成绩显著,例如:阿托品[3]作为西药中的胆碱受体阻断剂,具有辛温之性,有回阳救逆之效,因此阿托品更适合寒证患者使用;利血平[4]作为西药中的降压药,具有甘寒之性,能入肝经,有平肝潜阳之功,治疗肝阳上亢证。亦有现代研究表明,头孢拉定[5]作为抗感染药物,味苦性寒,具有中药学中的清热解毒、燥湿化痰之力,尤其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患者。
综上所述,理论的可行性、实践证明的科学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造就了西药中药化的大势所趋,掀起了各医学领域前辈们钻研不懈的热潮。
2.2 意义
首先,西药中药化大大扩充了中药范畴,丰富了祖国传统医药的理论体系。几千年来,中药局限于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等各类传统药材,西药中药化的导向将这一局限彻底打破,这是中医药发展历史上的一大飞跃,是中医药理论与时俱进的完美展现,也是中药更好地与世界接轨,为世界医学接纳的机会。
其次,西药中药化提高了西医临床指导用药的能力。西药的临床应用将不仅仅从微观角度认知生命,还将会从宏观角度考察人的整体性,甚至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运用到实践中,可以大大提高西药的用药疗效,避免了一些西药的不良反应。西药中药化,并非是西医学的倒退,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扬长避短的进步。
简言之,西药中药化有助于整个医学理论的发展。目前,不管中医还是西医、中药还是西药都存在着许多方面的矛盾,如果两者各不互通、各执己见就不会有彼此促进、相互理解的机会。西药中药化无疑给中医伪科学论者沉痛一击,给予了中医医药和西医医药一个沟通的桥梁,从而促进西医与中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2.3 态度
西药中药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管是作为整个社会还是医药工作者,甚至是普通的民众都应遵循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推动西药中药化的进展,加速整个社会医药事业的进步。国家及相关部门组织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投入相关资金及人员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其次,作为医药工作人员应当不断充实自己的医学文化素养,积极探索,善于发现,努力投身于西药中药化进程。
同时大家应该认清现实状况,深入了解西药中药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阻碍,既不能丢失西医西药的微观学意义,也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不能在西药中药化过程中丢失中医药的特色。
3 结语
笔者仅以公平公正且严谨的态度对中药西药化和西药中药化进行了浅要的分析,不偏颇任何一方,不管是中药西药化还是西药中药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医学发展导向,都是西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理论在时代节点上的碰撞与融合,相信通过这种碰撞与融合,世界医学理论体系将会更加丰富和完善,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 岳凤先.中药现代化与中药西药化辨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6):1-2.
[2] 叶峥嵘,吴琳.对“西药中药化”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616-2617.
[3] 穆达浩,车任勇,岳凤先.从阿托品中药性能的具体分析看西药中药化的途径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1991(8):22-24.
[4] 吕士选,岳凤先.从中医药理论角度探讨利血平的药理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177-179.
[5] 金亚城,傅志泉.头孢拉定的中药特性初探[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8(6):33.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4-21
周娜(1985-),福建省宁德市医院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西药化与西药中药化探讨。
R-1
A
1673-2197(2015)17-0001-02
10.11954/ytctyy.2015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