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恒清:从迷茫到无畏

2015-02-09谢晓飞

中华手工 2014年6期
关键词:木雕雕塑创作

谢晓飞

杨恒清出身于木雕世家,又受过美术专业教育,在他的身上既流淌着传统工艺的血脉,又涌动着学院派艺术的自由因子。

杨恒清30岁这年,真可谓春风得意。先是被评上了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紧接着又迎来了自己的宝贝女儿,然后又在第四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上荣获金奖,为自己赢得了“中国木雕状元”的称号。

作为中国木雕界的一颗新星,杨恒清身上既流淌着传统工艺的血脉,又涌动着学院派艺术的自由因子,他在创作上所经历的迷茫,最终做出的选择或许可以带给更多工艺新生代共鸣或启发。

学艺:从湖南到重庆

1982年,杨恒清出身于湖南衡阳一个木雕世家,家庭氛围的熏陶让他从小就拿起刻刀动手雕木头。15岁那年,他考入湖南衡阳第三师范学院学习美术,后师从著名雕塑家谭彝伦先生。21岁他来到重庆,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雕塑。杨恒清的学艺过程,是一条从传统民间木艺渐进到学院派雕塑艺术的路径,其世界观正发生着从艺术自发到艺术自觉的质变。

你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木雕的?

杨恒清:我太公还有我父亲都是木匠,我从小就在木雕作坊里玩刨木花、木雕边角料,父亲说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动他的刀自己做木偶玩具。他们也没空正儿八经地教我,任我在旁边捣腾,见我真有兴趣,他就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让我自己看。10岁的时候,我做的一个小狮子就有人拿钱要买走。

除了木雕世家的从小熏陶,你还有哪些学习木雕的经历?

杨恒清:1997年,我考上了湖南三师得以系统学习美术。在雕塑课上,我得知雕塑老师的父亲是著名的雕塑家谭彝伦先生,就请求老师带我去谭老的工作室看看。

第一次看到谭老的木雕作品,便被震撼了。之前在家里看到的都是传统木雕,主要是一种图案式雕刻,但在谭老工作室突然看到原来木雕还可以这样做,立体、真实、现代,充满雕塑的美感。后来,一有空我就跑去谭老工作室为他磨刀,他也默许了我呆在他身边跟着学习。

跟谭老学了两年多,毕业后我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去了湖南南岳大庙,当时大庙正在维修,我应聘了绘图员一职,然后跟着几位东阳木雕师傅学习东阳木雕的技法。2003年,我来到重庆,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学习雕塑。

雕塑家谭彝伦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杨恒清:应该说谭老是我木雕生涯里真正的启蒙老师,首先,他让我对木雕有了艺术上的认识,这之前,木雕在我的认识里只是一门修庙造房做家具的手工技艺。观念上的转变让我对木雕的兴趣更加浓厚。其次是具体的木雕技法上的指导,传统木雕是一种长线条的雕刻,一刀下去就出来一个基本的轮廓,讲究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感觉。而谭老让我领会到一种塑造法的雕刻方式,就是一刀一刀雕得很少,慢慢地塑造出形态来。再者就是谭老正直、宽厚的个性以及他对待名利的淡泊态度也给了我很多触动。

在四川美术学院进修让你收获了什么?

杨恒清:系统地学习西方雕塑对我的创作帮助很大,特别是跟着年轻老师张朤学习人体雕塑,让我对人体结构、肌肉肌理等有了认识和了解,为后来创作上倾向于人体木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川美,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认识了我的妻子,那是一段很美好的时光。

寻找自己:从木匠到木艺家

从川美毕业,杨恒清和大多数同学一样选择了从事城市雕塑设计与制作,主要是用铁、铜、石材、玻璃钢等材质做一些广场、酒店等公共空间里的浮雕壁画、造型雕塑。做了几年,他突然感觉做城市雕塑特别没意思,“设计稿经常被甲方改来改去,最后改得面目全非,都不是自己的东西了,完全找不到做艺术的感觉。”

于是,他寻思着做点能够表达自我的东西,“虽然很喜欢做木雕,但两三个月做一件作品出来,还不一定能卖得出去。”杨恒清清楚搞艺术也得先解决吃饭问题,所以他最后决定用木头制作首饰放在网上卖。先是雕了一些木发簪,接着设计制作了一些木银结合的项链、戒指和手镯。S型纯银戒圈嵌着一颗紫檀木雕的豆瓣,婀娜之中流露出一种即将迸发舒展之情态;木荷叶包裹着银莲花的项链既闪现着设计之美,又绽放着工艺之美……

因为款式新颖,又凝聚着独特工艺,杨恒清的首饰产品在网上卖得不错。很快,订单就多了起来。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他就在老家请了两个木雕师傅,成立了工作室,并注册了商标“杨的木木”。

品牌渐有名气,杨恒清却再次陷入了倦怠与迷茫之中。“我喜欢创作,而不是去做重复的款式,但原创需要较长的周期,而顾客根本等不了,并且很多顾客就喜欢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我的状态就变成了每天都在赶订单,没日没夜的。”

这时,川美一个老师给杨恒清送来一份“第三届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申报表”,鼓励他去申报。杨恒清挑了两件以前的作品,一个竹笔筒、一个木雕茶盘,然后又精心创作了一件木雕纯银手镯《龙凤呈祥》,一共3件作品送去参评。

“没想到竟然就评上了!”这突如其来的荣誉让杨恒清一下子找到了信心和动力,他决定放下对生活的顾虑,去做真正的木雕艺术。

杨恒清的木雕创作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艺术,寻找自我的过程,让他开始从一个“木匠”向“木雕艺术家”慢慢蜕变。

评上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后,你的创作发生了什么变化?

杨恒清:评上大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这个荣誉肯定了我在木雕上的天赋,让我终于有勇气走向一条真正的工艺之路。所以我放弃了已经经营得比较成熟的“杨的木木”,转为创作真正的木雕作品。

《方向》这件作品就是那个时候创作的,我雕了一个年轻人,望向前方,我有意没有雕眼睛,因为我想借这个作品表达那时我自己内心的迷茫和渴望。

在第四届“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你一鸣惊人地获得了“中国木雕状元”的称号,能具体说说那次比赛吗?

杨恒清:“艺鼎杯”是现场木雕创作比赛,木材是由组办方提供。在去之前,我就一直在思考创作一个什么作品。那时,我的妻子正怀着孕,喜欢坐在椅子上抚摸着肚子,我觉得那个画面很美,所以就决定创作一个孕妇的形象。

比赛给我们的创作时间是10天,对于雕人物来说,时间太紧,所以我选择了粗细结合的创作方式。在头发、衣服、凳子等部分以粗犷的刀法勾勒大致形式,面部、手部、腿部则精雕细磨,表达出人物幸福的神态以及身体的美感,并给作品取名《幸福》。

与其他参赛选手的作品相比,我想《幸福》能获得评委青睐是因为它是一件有所表达的作品吧。

你的木雕作品在创作技法和题材上有什么个人特色?

杨恒清:目前,我多偏重于创作人体木雕,《自我审视》、《最后的坚守》、《山鬼》、《无畏》都是雕的人物形象。在创作技巧上我受学院派雕塑的影响,喜欢用刀一点一点地去塑造作品,也偏爱粗细、虚实等形式的结合,在细部处理上我非常强调对人体肌肉结构的表现。

创作主题既围绕“自我”去做文章,又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达。比如:《最后的坚守》是创作的一个锄地的农民形象。最新创作的《无畏》,是《方向》的续篇,年轻人身体虽有些疲累,但他睁开了双眼,目光坚定,肩上还扛着一只可爱的兔子,那是他的人生伴侣。

采访后记:

杨恒清的工作室在重庆巴滨路旁,由一间废弃的村委会办公室改建而成。面朝长江,后依一个小院子,院子里养着两只鹦鹉,工作室里堆着很多木料,陈列着几件还未完成的作品,已经完成的作品都被博物馆收藏了或被人买走了。

他每天有8个小时呆在工作室里,雕一会儿木头,会去抚琴片刻、写字片刻,有时候妻子会带女儿来工作室陪他,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猜你喜欢

木雕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自然雕塑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