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课堂教学模式 寻找适度教学方法
2015-02-09杨柏兰
杨柏兰
【内容摘要】新课改理念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基于以上,我校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尤其语文课堂师生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效果很好。此文就语文课堂教学作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新型课堂 课堂模式 教学方法
新课改就是改革过去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也就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新课改为我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探究方向。试想要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这又为我们寻找开放的有活力的适合本土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前不久一次听课,教师给学生十分钟让他们分组自主探究老师预设的问题,然而他们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他们好像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怎么推给我们了,群龙无首失去了方向,学习失去引导就失去动力。究其根源,我想还是传统模式教学灌输式传授知识的结果,学生成了机械被动接受,没有选择没有兴趣,只能一味囫囵吞枣。长此以往就失去了自主意识,怎么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呢?类似情况很多。创新的时代,改革的年代,课堂应该是见仁见智的课堂,活跃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因此,课堂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应该责无旁贷给学生一个空间,积极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这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我校依据实际情况,学生无正当的课外读书途径,父母谈网色变,正常的名著甚至被父母认为异物,你想想这些正当渠道被堵住,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素养如何提高。结合本校实际,努力寻找适合我校生存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及方法,作了大胆尝试。
一、改变观念,适合我校的新型课堂
我校是农村普通高中,生源素质不高,知识面窄,阅读量小,这一现象决定我们教学的局限性,必须选择基点看问题,这样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观念必须要改,创新新型课堂必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确立新的教学观。那么怎样转变教学观念呢?过去是应试教育,高考是指挥棒,看知识数量的多少,分数的高低,现在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作为教学指南。教学的最大价值就是要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像挖掘宝藏一样,将藏在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挖掘出来。当然,首先确立新的教师观,本着新课改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第一,教师要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要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课堂上更是要大胆创新,尤其语文教学,许多观点都是见仁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课堂知识来源绝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知识面,所以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本人听过一位名师就《论语》中的“克己复礼”四字讲了一节课,不仅老师有东西可讲,例子形象生动,而且学生听得也很入神,课堂气氛活跃。这位老师教学思路就文本进行大胆地取舍、整合和拓展。创新理念在这节课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需要丰富的知识作储备。第二,必须对学生位置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要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地位。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曾说:学生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主体。这种双重身份为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找到了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要处处尊重他们,虚心向他们学习,同他们结成亲密的朋友关系,这一关系应在问题探究时充分体现。我们看到有些教师刻意的提问,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是不够的。必须以激发式进行交流,问题设置必须循序渐进,以启点拨方法组织教学。切忌师道尊严,放不下老师架子。有次在马鞍山观摩课上,听了宣沫老师执教的《北京人》,感触很深,宣老师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这一方法达到极致。学生主体地位表现极为明显。第三,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大语文教育”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的生活等各领域拓展、延伸。就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小学到高中十二年,语文课一直在课本这个小圈里转悠,当然收效甚微。殊不知,语文学习内容应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它不仅是指教科书和书报杂志,还包括生活、网络、环境等等。有些教师经常把学生的《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收缴上来,说影响学习成绩。可他没有想到语文的空间有多广,不能把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大家知道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但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源泉!学生应该知道的是,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跟别的课有所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语文”。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把眼光盯在课堂教学上,更重要的是怎样从新的课堂模式中向外辐射、拓展,否则,那就舍本求末,因小失大。
二、大胆实践,寻找开放的语文课堂
只要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就可以改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变呆板灌输式为开放主动式。本人认为语文课堂中的诵读环节就是明显的主动式的展示。有次教学观摩会上,有位教育专家说,评价一节好课的基本条件是否有诵读活动,我觉得很在理。现在学生不大喜欢大声读书了,可怕啊!为什么全国掀起读书日、读书月等各种读书活动。所谓“教有法而无定法”,适合实际才是最好的。下面就我校实际谈谈语文课堂的开放模式。第一,教学思维要开放。“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论《红楼梦》)。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见仁见智。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思路,可以理解爱情、悼亡、自伤身世等,还有顾城的那句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都可请学生发散思维,但要立足文本,不能发散的漫无边际。创新思维要有基准,课堂教学也如此。第二,教学内容要开放。教师提供的知识具有广泛性、多样性,而不能局限在一篇篇课文的分析讲解上。要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如习字、猜谜、演讲、采访、新闻发布、办手抄报等,内容时时更新,层出不穷。第三,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开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一定要走出分析的误区,将读书、思考、积累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讲解剖析文章为的是有利于深入理解,如果到处点火,全面开花,一讲到底,滴水不漏,变成了鲁迅在《社戏》中所描写的抱着肚子干唱的老旦——“最可怕的东西”了。不管运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注意课堂调节应变的策略。如学生的反驳,应敏锐洞悉学生的思维活动势态,迅速作出反应的教学艺术。这里应强调的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的“活”,一是形式活——非老生常谈,一竿子到底,要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满堂生辉;二是课堂气氛活——非死水一潭,而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群情激昂,跃跃欲试;三是学生思维活——非庄严肃穆,正襟危坐,满足于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尽情投入,释疑解疑。语文课唯其能充分体现这“三活”,才能谈得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变苦为甜,化难为易,在笑声中増知,在快乐中通悟。“活”的反面是“死”,它的症结就在老师的“满堂灌”“注入式”。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应该把课堂变成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验室,不应成为扼杀学生聪明才智的屠宰场。当然,这些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第四,教学时空和形式要开放。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长短课制,35分钟至45分钟不等。语文课堂不能只局限于教室,可以在图书馆进行,这一点,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已经给我们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就是说课堂可以在校园、工厂、乡间、市场、自然等。教学形式也可开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建立语文兴趣小组或配合教师进行参观访问,或编写校本教材,或举办文学讲座,或搞社会调查,或竞赛等等。
三、创设提高,培养主动的新型学生
以上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产生基础是源于我们学生的默契配合,当然,有高基础就有宽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是我们搞好教学的前提,古人云:自知者明、知别人者智,此乃明智。做到这些,我们才能信心把那些自我主动性较强的学生培养成有创新意识的新型学生。第一,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大胆地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自己首先应该要有创新意识,改变过去单纯的搬运工做法。当然这些做法一定要建立在文本基础上,不能走出去了收不回来。于丹解读《论语》时,拓展的很好,大众化,以鲜活的形象展现给大家,于乐与教。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一标准。对学生约束过多,事事要求整齐划一必然限制学生思维,久之必造成心理障碍。所以说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如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拘泥于答案,要适时鼓励,同时适当点拨纠正。掌握分寸需要艺术,把握的好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变被动为主动,而且使学生身心得到舒展。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机的开展“愉快学习”。寓教于乐,寓教于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目前的新课改,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如高中教材《小说欣赏》《人物传记》,在教学中我们应把文本资源和文本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体现教师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这也是实现快乐学习的最佳途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追求快乐是学生的天性之一,学生内心渴求欢乐,需要在欢乐中陶冶个性,舒展自我,并通过快乐让自己的身心获得有效调节,消除疲惫感,为后继的学习作准备和蓄积更大的能量。
总之,依照我校的实际情况,学生无正当的课外读物,阅读鉴赏水平不高,素养难以提高,针对此状况,我们做了一些试验,试图想寻找适合本校实际的新型课堂,来提高我们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实现新时代的新型学生,创新人才。此文做了一些肤浅地尝试和探究,绠短汲深,望能赐教。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市清水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