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脉 提高小说鉴赏水平
——以鲁迅《祝福》为例
2015-02-08史晓真
史晓真
小说是中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文学体裁之一,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小说鉴赏水平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点话题。
一、把握好三条基本途径
在提高小说教学效率方面,笔者仔细研读了新课题相关理论,在教学中做了许多改进,探索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口。
(一)课前预习要到位
以往的小说课堂教学也提预习,但模糊,究竟预习什么?学生心中无目标无方向,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
1.了解作者简况,归纳有关代表作。
2.确定小说主人公,初步理顺主、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3.把自己的疑难问题以旁批形式写在课本上。
4.初步确定小说故事情节各部分发展概况。
上述要求需在练习本上以文字形式展示出来,这样做的意图,是让学生读小说,初步走进小说文本,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在《祝福》预习过程中,有学生在理顺人物关系方面展示了一张图表,初步了解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二)要突出重点目标
小说的内涵丰富,再加上作品流派众多,针对这些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设计目标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目标设计思路应该考虑如下要素。
上述内容是否每篇小说都要画面俱到呢?回答是否定的。要因作品而异,考虑突出哪几个重点。
《祝福》的情节结构安排独特,环境描写典型,人物形象典型,设计目标时,要重点考虑。如下例:
(1)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特点,概括各部分内容。
(2)概括小说社会环境特点。3
()分析祥林嫂,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并说
说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目标是教学的主心骨,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当下应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做法是依据现成教案照搬或者教师自己确定。在实践中我们认为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图示如下:
这一教学流程,对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要求,即目标的确定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初步定标”沿用的是我国传统的“预成论”教学思想,实际上就是教师的预习,不足之处是未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只有把学生的预习情况考虑进去,把师生双方的问题进行整合加工,才能确定一个适合教学实际,合理而又科学的教学目标。
(三)巧设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以往的小说教学,课堂上老师大讲特讲,学生只顾听热闹,品评老师讲的水平,思考问题较少,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式听课现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探究问题,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深入文本,发现新问题,探究讨论难点问题的方式,逐步把学生放到阅读主人的位置上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祝福》中的有关问题是这样产生的。
1.讨论探究的问题源自学生。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鼓励他们把阅读中的难点问题大胆提出来,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2.讨论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的个性解读。
课堂时空有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筛选归纳,把有价值的问题保留下来,供课堂运用;同时,教师把自己课前精心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师生一起解读。
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课堂实例:
课堂讨论举例(针对第⑥问题)
运用相关问题,能把小说鉴赏能力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往的课堂提问权常被教师掌控,学生只答不问,教师在课堂上也不给学生提供提问、讨论空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被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激活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商讨,这样可以弥补学生提问之不足。
二、感悟提高
小说阅读教学,需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精心考虑师生共同研读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教学目标是备课上课课后辅导环节必须牢牢把握的主线。时下,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主动发问,积极探究。教师要把生成性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充分结合起来,尽力全面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