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干预脾虚痰湿型糖耐量减低研究
2015-02-07谢夏南谢伟雄郑德玲
谢夏南,谢伟雄,郑德玲
(1.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广东 云浮 527300;2.广东省郁南县中医院,广东 郁南 527199)
治未病干预脾虚痰湿型糖耐量减低研究
谢夏南1,谢伟雄1,郑德玲2
(1.广东省云浮市中医院,广东 云浮 527300;2.广东省郁南县中医院,广东 郁南 527199)
目的 观察治未病干预脾虚痰湿型糖耐量减低(IGT)对血糖、胰岛素分泌、血脂、体质量及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96例IGT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生活方式干预,干预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中医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血糖、胰岛素水平、血脂等指标以及中医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血糖、血脂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干预组有效率94%,对照组有效率7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20,P<0.01)。结论 治未病干预脾虚痰湿型IGT,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对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有效逆转IGT。
治未病;脾虚痰湿型;糖耐量减低
糖尿病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目前仍无法彻底治愈,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前期,具有发生2型糖尿病的高度倾向。因此,及早发现IGT并进行干预,促使IGT逆转,是预防和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十分有效的途径。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笔者通过对脾虚痰湿型IGT患者进行治未病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笔者在门诊及体检中发现的IGT患者96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48例,男34例,女14例;年龄37~65岁。对照组46例,男33例,女13例,年龄35~64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IGT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7.0mmol/L,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 h血糖(2hPG)7.8~11.1 mmol/L;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l6751.2—1997)》中医脾虚痰湿证型的诊断标准,患者食少,腹胀,便溏,体胖困重,疲乏嗜睡,口淡无味或黏腻,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等;③经本人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肝肾疾病,孕妇,内分泌疾病,各种应激状态以及中医诊断证型不属于脾虚痰湿型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均予以生活方式干预:①饮食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根据个体不同控制总热量的摄入,粗细搭配。每天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类薯类及杂粮250~400g,可在两餐之间或睡前加食如自己拳头大小低糖类水果(杨桃、小番茄、火龙果、番石榴、草莓、柚子等),同时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每天摄入蛋白质量为0.8~1.0g/kg,动植物类蛋白合理搭配。每天进食新鲜蔬菜500g以上。忌食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动物油及肥腻油炸类食品,食用油以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为宜,≤30g/d。以上食物平均分三餐。停止饮凉茶。②运动以易于坚持为原则,以快走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氧运动为主,每天坚持30min以上。运动负荷量用脉率表示即心率=170-年龄。肥胖患者适当增加运动次数。③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酒戒烟,保持心情舒畅。
1.3.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予以中医治疗。中药组方:黄芪50g、白术30g、山药40g、苍术15 g、法半夏15 g、陈皮5 g、葛根25 g、玄参20g、丹皮10g、鬼箭羽10g,每天1剂,加水500mL煎至300mL取汁,分早晚温服,服用4周;每天予以黄芪50g泡开水当茶频饮,口服参苓白术丸(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6 g×12袋,6 g/次,2次/d)、香砂六君子丸(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6 g×12袋,6 g/次,2次/d)。②艾灸。应用艾灸盒艾灸足三里、丰隆穴位,15 min/次,1次/d,左右交替。
1.4 观察项目 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干预6个疗程。分别于干预前、后禁食12 h后,清晨取肘静脉血,检测2组FBG、2h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h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等指标。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胰岛素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观察中医临床疗效。
1.5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评定疗效。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90%,FBG和2hPG下降至正常范围。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FBG和2hPG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FBG和2hPG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FBG和2hPG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以及发展为糖尿病者。计算公式症状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有效率=(痊愈+显效)/病例总数×100%。
2 结 果
2.1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组间FBG、2hPG、FINS、2hINS、BMI、TC、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后干预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仅FBG、2hPG、FINS、2hINS、M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治疗后组间FBG、2hPG、TC、TG、MBI、2hIN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见表1。
2.2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痊愈3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94%;对照组痊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5.20,P<0.01)。
表1 2组干预前后各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治疗前比较,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P<0.01;④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不良反应 2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 论
本病相当于中医“脾阐”范畴。由于目前生活条件较好,久食肥甘醇酒厚味之品,且生活工作方式使患者少于运动,导致食郁不化;复因本区域属岭南湿热之地,长期习惯于饮“凉茶”(清热泻火祛湿类中药为主熬制),直伤中焦,导到脾虚,水谷运化失常,痰浊内生。两者相互影响,发为“脾瘅”。IGT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IR)、高胰岛素血症、血脂代谢紊乱、肥胖等高度相关,通过改善IR和高胰岛素血症,降低血脂、血糖,控制体质量,可逆转IGT。本证型IGT患者多见于中年体形偏胖之人。吴深涛[2]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脾不散精,导致水谷精微壅滞化浊,精微物质(血糖)不能为机体利用,则出现餐后高血糖现象,进而发展为IGT。柳燕等[3]认为脾虚是IGT的根本病因。而IR与脾虚痰湿血瘀密切相关[4-5],高胰岛素血症、血脂代谢紊乱、肥胖均可视为脾虚失运,痰湿内停的一种病理产物。通过健脾化痰活血治疗,使脾能升清,水湿津液输布正常,可明显改善IR,控制血糖、血脂及体质量。饮食结构与IGT的发生关系密切,宜从源头上控制、调整饮食结构。适当的运动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IR[6]。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后续研究显示,对IGT患者仅进行了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在20年后就可见到糖尿病发生率有43%的下降[7]。这也说明饮食运动治疗是治疗IGT的基础。
本研究以干预生活方式为基础,并予以中医药干预。方中黄芪、白术、山药补脾益气,苍术、法夏、陈皮燥湿化痰行气,葛根生津升清阳,配玄参以防燥湿太过伤津。方中黄芪伍山药,苍术伍玄参,是取施氏以善用对药治糖尿病之经验[8]。气虚则血滞,故以丹皮、鬼箭羽为伍,以助气血津液输布畅通。艾灸足三里、丰隆穴位均取健脾化痰之意。以黄芪泡开水代茶频饮,同时服用参苓白术丸与香砂六君子丸,便于服用,易于坚持。诸法合施,达到协同作用,使脾能升清散精,水液输布正常,促进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代谢。现代研究已证实,黄芪、山药、丹皮、鬼箭羽通过不同途径均有降低血糖作用。
干预结果表明,干预组控制FBG、2hPG、2hINS、BMI、TC、TG以及中医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未病干预IGT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多靶点、多途径,以及结合地域人群生活习惯着手,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坚持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改变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并持之以恒,将IGT控制在萌芽状态,才能更好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收到最佳效果。本研究所收集观察的病例偏少,周期较短,许多问题还未能观察到位,如对以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对动脉硬化的影响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36-237
[2] 吴深涛.脾不散精与糖耐量低减[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8):463-465;452
[3] 柳燕,方朝晖.从脾论治糖耐量减低的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13,54(12):1007-1009
[4] 徐云生,冯建华.健脾化痰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394-396
[5] 季聚良,陆源源,车志英.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7,26(1):19-21
[6] 钱振宇,何青,王颖.运动对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清抵抗素、脂联素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3,15(3):108-111
[7] 李光伟.糖尿病前期的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大庆糖尿病预防跟踪随访20年[C].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2008:28-29
10.3969/j.issn.1008-8849.2015.10.018
R587.1
B
1008-8849(2015)10-1079-02
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