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会战与湖湘赤诚爱国精神的彰显
2015-02-07薛其林
薛其林
长沙会战与湖湘赤诚爱国精神的彰显
薛其林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正面战场开展最成功、最受世界关注、所获评价最高的战役。它不仅处于中国抗战的关键点,而且也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点;不仅改变了中国抗日战场的被动局面,开创了中国正面战场战役反击的先例,而且成功逆转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连遭失败的格局。战争的胜负虽决定于物质的力量,但更决定于精神的力量。长沙会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军民的亲密合作,长沙会战胜利的直接原因就是“必战、必死、必胜”的决心和“将士忠勇用命,人民动作协同”。正是凭借湖南民众的竭力支持,凭借湖南民众“不退缩、不畏惧”的“蛮干精神”,长达三年之久的长沙持久抗战才有可能。会战中湖南民众自强不息、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精神,战区统帅气岸高标、守土有责、赤诚报国的精神,官兵大义凛然、英勇顽强、敢于牺牲的精神,赋予了湖湘精神全新的思想内涵,是对赤诚报国、自立自强、爱国爱家之湖湘精神的最好诠释和体现。
长沙会战赤诚爱国湖湘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其思想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发展而不断丰富。在古代,爱国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基于地域、种族、亲缘、文化认同而生发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在现代,随着强敌入侵,亡国灭种危机的加剧,基于民族平等、民族独立,爱国主义增添了全新的时代内涵。即从朴素的忧患意识,发展到觉悟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落实在行动中,则从守望乡土进到保家卫国。具体地说,我国现代爱国主义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最终成为一种驱动整个中华民族奋起救亡的精神支柱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八年抗战期间,在湖南境内直接展开的对日大规模会战有长沙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四次,持续时间长达六年。其中三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是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在湖南境内展开的长达三年之久的大规模会战。长沙会战成功开创了中国正面战场战役反击的先例,逆转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连遭失败的不利局面。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英雄的三湘儿女,不推诿、不逃避、不退缩,挺身而出,自觉担负起救国救民的伟大使命,以舍生取义、一往无前的精神,守卫乡土、赤诚报国;以忠心赤胆、满腔热血、万丈豪情,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力压强寇、功震寰宇的壮丽诗篇;将敢于担当、不惧牺牲的赤诚爱国精神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赤诚爱国是湖湘精神的核心内容
赤诚是基于人性善良的本质,为着高尚和神圣的道义、真理而坚守、捍卫甚至牺牲生命的情怀、气节和操守。它源于情感,基于责任,本于使命。“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P608)是爱国情感、爱国责任和爱国行为的统一。赤诚爱国就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对自己江山社稷、历史文化、人民大众的真挚而深厚的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作为自己最高职责和行为准则的精神追求,是一种不计功利得失、不惜牺牲生命的行动理念。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赤诚爱国,直接表现为情系故土的乡愁情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人格;因此,赤诚爱国就直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铸就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
抗日战争时期,“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近代东方国家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得到空前的升华,曲折艰难的生存状态却提供了一种空前清晰的关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权利的自觉意识”[2]。所以,抗战时期,赤诚爱国精神表现尤为突出。面对倭寇入侵和民族危机,中华儿女把这种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权利的自觉意识立即转化为保家卫国、誓死抗争的实际行动。
独特的地貌和气候特征,塑造了湖南人倔犟、刚直、“好胜尚气”的特有性格,这种特性与“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一道塑造了湖南人赤诚爱国的突出秉性。其中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赤诚”、“担当”、“求是”、“图强”。“赤诚”是湖湘精神的核心,铸就湖湘之魂;“担当”是湖湘精神的特质,彰显湖湘之责;“求是”是湖湘精神的精髓,体现湖湘之风;“图强”是湖湘精神的表征,昭示湖湘之路[3]。因为赤诚爱国,所以心忧天下、上下求索,所以坚韧不拔、踔厉敢死,所以挺身而出、敢为人先。从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王船山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直至青年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正是这种赤诚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使湘人较之其他省份的居民,有着更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迸发于脑筋而不能自已”的使命感。
打开历史长卷,守土自强、尚武好勇、爱国爱种的湖南人特质耀然史卷。从《史记》中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杨度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从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流血变法,陈天华慷慨蹈海、以死唤醒世人,蔡锷抱病报国、挥师反袁,书写了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章章件件,无不彰显出坚韧不拔、踔厉敢死的湖湘血性和挺身而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辛亥革命期间,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为核心的湖南革命志士怀抱爱国热诚,挺身而出,奔走呼号,在革命思想的宣传与发动、革命组织和方略的策划与部署、革命行动的坚毅迅猛等方面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充分彰显了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非同寻常的地位和影响[4]。对此,孙中山感叹说:“革命军用一个人去打一百个人,像这样的战争,是非常的战争,不可以常理论。像这样不可以常理论的事,都是湖南人做出来的。”正是一代代湖南人用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不断诠释着“赤诚爱国”的真谛。
特别是抗日战争以来,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三湘儿女,不推诿、不逃避、不退缩,挺身而出,自觉担负起救国救民的伟大使命,以舍生取义、一往无前的精神,守卫乡土、赤诚报国,将敢于担当、不惧牺牲的赤诚爱国精神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长沙会战彰显了赤诚爱国的湖湘精神
湖南人笃信民族主义,因欲保持自己民族,故感觉外患最敏,反抗也最强烈。在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在湖南境内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会战:即三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常德会战(1943年11月至12月)、长衡会战(1944年6月至8月)、湘西会战(1945年4月至6月)。直接对日作战的湖南战场持续时间长达六年,敌我双方分别投入80多万人和160多万人,共毙伤日军257000余人[5]。极大地消灭了日寇的有生力量,挫伤了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的气焰。
三次长沙会战,时机处于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点。第一次长沙会战,正值二战爆发、德国法西斯相继占领欧洲多国之时;第二次长沙会战,正值苏德战争爆发之时;第三次长沙会战,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三次长沙会战,由于湖南军民的坚忍不拔、英勇顽强,拖住日军30多万兵力,击毙击伤日军14万余人[6],成功逆转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的困境;极大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新华日报》指出:“我三湘健儿,我神鹰队伍,在此次长沙保卫战中,誓死保卫家乡,有效击退敌人,这表明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战场上,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抗日生力军”[7]。蒋介石也称:“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8](P291)英国《泰晤士报》在会战胜利后发表评论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9](P382)战争的胜负既决定于物质力量,更决定于精神力量。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面对蓄势已久、来势汹汹的日寇,取胜的法宝就只能依靠持久抗战、依靠不屈的意志,依靠赤诚报国的牺牲精神。历史文化名城长沙、衡阳为中华民族抗战付出了“最伟大、最悲壮之代价”,用血与火诠释了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踔厉敢死”“敢为人先”的士风民气、“刚毅执着”“生生不息”的坚忍精神,成为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战时间最长、牺牲最惨烈的英雄城市。长沙会战和长衡战役影响卓著,被称之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长沙会战极大提振了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的士气和信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最耀眼的灯塔。同时,也极大彰显了湖湘自立自强、爱国爱家之赤诚精神;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彰显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众气节;彰显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彰显了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湖湘民众自强不息、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精神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0]。长沙会战期间,面对野蛮践踏我家园的强敌,三千万“夙以忠勇勤朴称”[11]之湖湘儿女,以自强倔犟之特性,万众一心,共御外侮,保持了英勇不屈的的勇气,保持了知难而上的精神,彰显了华夏儿女“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民族尊严和高尚情操。
长沙会战期间,全省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各地城乡、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出钱出力,毫不吝啬。先后组织有百余万民众直接支援守军作战,或者组织侦察队,侦察敌情,布设地雷,毁坏日军水陆交通;或者组织交通队、运输队,给守军运送军粮,运送军械弹药;或者组织救护队,救护伤兵;或者组织慰劳队,慰劳前线抗日将士。据统计,1940年底,长沙、平江等地农民组织侦探队9432人,交通队50620人,救护队49560人,运输队78212人,宣传队6531人,慰劳队1395人。粤汉铁路员工不顾敌人的狂轰滥炸,连续工作72小时,抢运军列20列到前线,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此外还组织训练茶役、厨役、码头、水手等员工5000余人参与支援前线守军。[12]
居家的湘北农民,也积极行动起来,实施坚壁清野,利用一草一木来阻击困扰日寇,号召“不准敌人走湖南的路,不准敌人住湖南的屋,不准敌人食湖南的米”,他们或牵走牲畜,或收藏粮食,或放水淹没田地,或挖毁道路,或摧毁交通桥梁,多方困扰日军,让日寇在湖湘土地上寸步难行。第一次长沙会战中,“长沙以北及东北100英里以内的公路乃至一切小路,都被彻底破坏了”,“马路被掘有时竟长至一百码左右,所以日军的坦克车和大炮一入其中即无法走出。”[13](P130-140)与此相似,战区内可能被敌机械化部队利用的道路,如湘赣公路、湘鄂公路、湘赣铁路、湘江赣江水路等,或破坏之或封锁之[12](P950)。
此外,湖湘数十万民众还自动武装起来,直接参加作战,奋勇杀敌。他们携带锄头、柴刀和干粮,早出晚归,寻机痛击零散日军。第三次长沙会战时,“长沙县有6495人,浏阳有86058人,平江有34340人”[14]参加对日作战。其中尤以浏阳、平江两地民众的抗日热情最高、牺牲最多、功绩最大。平江麻林桥乡的一位少年凭借一把大刀就活捉了一个、砍杀了三个日兵。
面对湖湘民众的阻击和困扰,日军进退两难,机械化部队如泥牛入海,陆海空立体协同作战难以发挥,优势丧失,精神高度紧张和恐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日军将湘北地区称之为“魔窝”[15](P44-46),其战史资料也承认“这次作战,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16](P44)日寇的汹汹气势和冈村宁次“一个星期内占领长沙”的狂言,被一一击破,化为泡影。
伟大的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17]。长沙会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民众的积极参与和军民的亲密合作。正是凭借湖南民众的竭力支持,凭借湖南民众“不退缩、不畏惧”的“蛮干精神”[18],长达三年之久的长沙持久抗战才有可能。薛岳认为“将士忠勇用命,人民动作协同”[19](P420),是长沙会战胜利的直接原因。马歇尔将军为长沙会战的巨大胜利致电蒋介石表示祝贺,并为中国军民誓死抵抗日军的“长沙精神”表示敬仰。
湖湘民众的爱国热忱、高昂斗志和自发杀敌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必胜信念,极大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最典型地诠释了保家卫国、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真实而具体地书写了赤诚报国的湖湘精神。
2.第九战区统帅气岸高标、守土有责、赤诚报国的精神
爱国主义是同一个民族的伦理心态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儒家倡导的守志、取义、成仁思想,推崇的“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伟大人格,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铸就了华夏儿女的道德心灵和理想人格。在三次长沙会战期间,以薛岳为代表的第九战区统帅旗帜鲜明、气岸高标,以必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和英勇不屈的气概、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了中国军人威武不屈的伟大人格和英雄气节,彰显了守土有责、赤诚报国的爱国精神。
1939年1月,薛岳在就任第九战区代理司令长的就职仪式上即表达了与湖南共存亡的决心,宣誓“湖南存则与之存,湖南亡则与之亡。”[20](P470)并以“军人守土有责,不忍轻言撤退”,“长沙不守,军人之职责何在!”为由,毅然决然拒绝了蒋介石转移撤退的命令,决心死守长沙[21](P80)。在行动上,薛岳积极准备以长沙为中心的湖南防务,反复分析日寇的优势、劣势,精心设计战略战术,科学制定了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后退进攻的“天炉战法”。1941年12月31日,第三次长沙会战伊始,薛岳亲自起草了著名的《世午忠电》,宣示“必战、必死、必胜”的决心,并要求各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师长务必亲临前线,捕捉战机,歼灭敌人。“职如战死,即以罗副长官(罗卓英)代行职务,按预定之计划围歼敌人;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如战死,即以副主官或次级资深主官代行职务;各总司令、军、师、团、营、连长倘有作战不力、贻误战机者,即按革命军连坐法议处,决不姑宽。”[22](P41)
由于薛岳气岸高标的人格作用和赤诚报国、言行一致的表率作用,负责长沙会战的第九战区广大将官无不表现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并以“一寸山河,一寸血肉”的实际行动抵抗顽敌。正是因为有这种守土有责和“必战、必死、必胜”的决心,“长沙会战没有出现武汉会战、广州会战中某些部队消极避战甚至不战而逃的现象”[6]。
3.参战官兵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敢于牺牲的精神
大义凛然、以身殉国类似宗教徒的殉道精神,是赤诚爱国最突出的表现。中华民族富于理性、爱好和平,但一旦遇到外族入侵、面对国破家亡的艰难处境,就会挺身而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表现出大义凛然、英勇不屈、敢于牺牲的民族精神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威武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
长沙会战期间,抗日官兵不畏强敌,保家卫国,表现出了英勇抗敌、拼死一战的决心。在第九战区统帅薛岳的感召下,各战区上至团长、师长、军长,下至营长、连长、排长、普通士兵,个个怀抱“必战、必死、必胜”之决心,斗志昂扬,积极备战,顽强抗战。大家互相鼓励,积极效仿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中国军队的牺牲精神,力争达成台儿庄似的胜利。第一次会战期间,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关麟征要求所辖部队学习守卫台儿庄的爱国将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长沙”;负责守卫长沙城的第十军军长李玉堂在誓师大会上说:“这是长沙市的四行仓库,也是第十军的四行仓库。”[21]预备第十师师长方先觉战前就公开立下遗嘱“决心以死殉国”,在率部渡过湘江接敌时,效仿项羽破釜沉舟之法,焚毁所有渡船,以表达决死抗战的信念;后担任衡阳保卫战第十军军长,孤城奋战,寸土必争,顽强坚守衡阳城47昼夜。表达了抗战到底、不胜不休的勇气和决心。
你有武士道,我有赤诚报国心。他们的必死精神、必战决心、必胜信念,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将士。守城官兵们纷纷表示“成则以功勋报国家,死则以长沙为坟墓”。面对惨烈战斗,官兵殊死抗敌,毫不退缩。他们人自为战,屋自为战,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许多战斗整团整营整连整排,战至一兵一卒,也决不后退。守卫长沙南门冬瓜山、修械所阵地的预备第十师第28团团长葛先才,组织几十支敢死队,以狠斗狠,身绑炸药,与攻城敌人同归于尽,阵地五次失守,五次夺回。全团自团长到伙伕战至最后53人,以必死精神和巨大牺牲守住了岌岌可危的阵地。守卫陈家山阵地的第一百九十师第570团团长李芝在阵地反复易手、弹药告罄的情势下,亲率部属,与日军短兵相接。第一次会战新墙河前哨战中,第五十二军胡春华营、史思华营,在日军步兵、炮兵、战车、空军协同进攻下,殊死抵抗,全营以身殉国。营田保卫战中,营长苗振华、夏绍武身先士卒,与日军作白刃战,毙敌甚众,力竭殉国。第二次会战中,守军第九十九军一百九十七师一个营奋勇抵抗,血战两日,全部壮烈牺牲。第三次会战中,第398团二营王超奎部和三营吕海群部,面对日军层层包围与冲锋,毫不退缩,多次猛攻,直至全部牺牲。[23]守卫邹家庄、小林子冲等处的第3营营长阮成面对敌人猛烈进攻,亲率官兵80余人进行顽强逆袭,展开白刃战,最终击退顽敌[24]。
有血性无奴性、富斗志敢牺牲,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赤诚报国,这就是湖湘本色。持续三年的长沙会战,涌现了一大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铸就了一批批踔厉敢死的不朽英魂[25]。湖南守军的坚韧顽强,再次展现了当年湘军扎硬寨、打硬仗、不胜不归的精神风貌,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第一次使不可一世的日寇感到极度害怕、恐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必定战胜邪恶。保家卫国的湖湘赤诚报国心将犯我河山的日本武士道击得粉碎,赢得了伟大的胜利。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后的今天,追溯历史,考问原由,贫弱的中国靠什么能够战胜野蛮强悍的日本帝国主义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不屈的意志和赤诚牺牲精神。在湖湘这块刚烈的土地上,英雄的湖湘人民以血肉之躯抵抗铁齿铜牙的虎狼之师,那些可亲可敬的平凡民众,那些气岸高标的统帅,那些舍生取义的官兵,在危难之际表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和赤诚、担当的战斗品格。正是这种空前高涨的赤诚爱国精神,激发了中国人“宁作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概,焕发出了团结御侮、共赴时艰的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新篇章[26]。习近平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27]今天,继承和发扬长沙会战中的赤诚爱国精神,对于我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于我们满怀信心、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刘湘溶等.论中国入世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5).
[3]“湖南精神”表述语发布:忠诚担当求是图强[Z].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1212/201212 111007285225.html,2012-12-11.
[4]薛其林.湖南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J].云梦学刊,2011,(6).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四大会战[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
[6]陈蒲清.岳云留浩气,湘水吊忠魂———从比较看长沙会战的光辉胜利[J].长沙大学学报,2005,(6).
[7]长沙保卫战与目前军事任务[N].新华日报,1942 -01-11.
[8][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卷4[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9]杨树标.蒋介石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杨东莼.抗战一年来的湖南[J].中苏(半月刊),1938,(9-10).
[12]郭汝瑰,黄玉章.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湖南省交通厅.湖南公路史:第1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4]钟启河,刘松茂.湖南抗日战争日志[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15]陈和坤.湘北之战[M].北京:青年出版社,1939.
[16]王晓华,戚厚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下[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17]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8]胜利之城——长沙[N].中央日报,1942-01-16.
[19]萧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0]范忠程.湖南抗战述论[J].抗日战争研究,1996,(4).
[21]王晓华,戚厚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中)[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22]薛岳致电蒋介石密电(1941年12月30日)[A].王晓华,戚厚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下[C].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23]皇甫昌烃.长沙会战评析[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24]冯杰.血战86小时,厄敌两大师团于城下——长沙守城全景[J].国际展望,2005,(18).
[25]李敏.长沙抗战:用血与火诠释湖湘精神[N].湖南日报,2015-06-17.
[26]薛其林等.长沙会战与湖湘精神[J].长沙大学学报,2013,(1).
[27]习近平.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B82-21
A
1671-9115(2015)05-0001-05
2015-07-05
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湘教通[2014]207);长沙市科技局项目“长沙会战与湖湘精神研究”(K1407042-41)
薛其林,长沙大学长沙文化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