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进展
2015-02-07唐姗姗
唐姗姗 张 林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
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进展
唐姗姗张林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
智力障碍儿童指在智力功能、适应性行为及社会性交往方面存在限制性障碍的儿童。智障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对其社会性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且日益成为儿童及教育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比正常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征,综合了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相关研究,总结了智障儿童在情绪理解能力上的基本特点及规律,最后对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情绪能力;情绪理解;正常儿童;智障儿童
1 引言
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6~14岁智力残疾儿童有76万人[1],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估算智障儿童的数量正逐年增加。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儿童或智力落后儿童,指未满18周岁、在智力功能及适应性行为上表现出显著限制性障碍的儿童。先天遗传及出生前的疾病药物作用,出生时的分娩困难、难产,出生后的感染与脑损伤,及成长环境中的虐待与忽视等都会导致智力障碍。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册》(DSM-IV),智障儿童的诊断需满足语言沟通、自我照料、家庭生活、社交、社区设施应用、掌握自我方向、学习和技能、工作、余暇、健康与安全上至少两方面的障碍。DSM-IV将智力障碍分为轻度(50/55-70)、中度(35/40-50/55)、重度(20/25-35/ 40)、极重度(低于20/25)四个水平,其中90%的智力障碍属于轻度水平。智力障碍是永久性的缺陷,并非药物可以治愈,但随着智障儿童人数的增加,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增强其社会生活适应性的研究不断丰富,智障儿童已能通过行为及情感训练而从事简单工作并进行独立生活。
然而,由于智障儿童的典型特征是智力落后,因此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认知、学习及康复治疗上,对其情绪能力的关注相对较少。情绪能力(Emotional Competence)指情绪所具有的建立、维持及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包括情绪理解(Emotion Understanding)和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两方面[2]。情绪理解指对所面临的情绪线索和情境信息进行解释的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简单情绪表情及相关情境的识别;对基于愿望与信念情绪的理解;对冲突情绪的理解。情绪能力是心理理论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情绪能力是儿童进行同伴交往,完成自身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在进行同伴交往上存在问题[3],且缺少学校、家庭给予的关注支持[4],因此对智障儿童情绪能力的研究意义重大。以往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是智障儿童的情绪能力发展缓慢,受年龄、智商等因素的影响,但并未探讨智障儿童在情绪理解能力及其子成分上的发展规律,年龄等关键性因素在各个成分上的影响尚不明确。由于影响情绪理解能力的因素繁多,其机制与交互作用也较为复杂,因此本文选取了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将其与正常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对比,以期加深对智障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理解,为其更好地回归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2 智障儿童的情绪理解
2.1面部表情识别
面部表情识别,即根据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推测其情绪状态,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最早阶段,反映了儿童情绪图式的发展水平与内化程度,通常采用区分、命名和再认情绪表情图片进行考察。在面部表情识别上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存在诸多共同点:第一,表情识别能力与智力、年龄成正比。王小英等研究了3~6岁正常儿童发现,小班与中班、小班与大班在面部表情识别能力上的成绩差异显著[5]。叶欢将智障儿童分为低(8~11岁)、中(11~15岁)、高(15~17岁)三个年龄组进行测验发现,轻度智障儿童识别生气面部表情的能力显著优于中、重度智障儿童;中度与重度智障儿童在语音表情识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语音表情识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提高[6]。兰岚发现了智障儿童面部表情识别与智商呈显著正相关[7]。年龄对儿童的智力水平发展的影响巨大,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身心能力逐渐完善,智力也不断提高。智障儿童虽然存在智力障碍,但同样接受到不断丰富的社交刺激,因此随着年龄增长在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中的表现也愈好。第二,不同类型的表情识别上存在差异。王小英等发现3~6岁儿童对积极情绪的识别能力好于消极情绪[5]。叶欢研究了70名7~15岁智障儿童在4种基本面部和语音表情上的识别特点,发现其识别高兴面部表情的能力显著高于伤心、害怕和生气,而语音表情识别中对生气的识别显著优于伤心、害怕,与面部表情识相反[6]。李群测试了34名8~17岁智障儿童的面部表情加工,发现加工优劣的排序依次是高兴、害怕、生气、伤心[8]。余洁发现智障儿童对惊讶表情的识别率较低[9]。人类的基本面部表情主要有七种,而对儿童进行表情测试的基本表情类型主要是四种:高兴、生气、害怕、悲伤。儿童在生活中接触高兴的面部表情最多,其加工也更容易,因此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智障儿童,对高兴表情的识别都更好;而悲伤等表情较为复杂,对认知水平的要求较高且加工难度大,因此相比之下识别率较低。此共同点表明智障儿童表情识别类型的发展遵循着一般的社会规律,与正常儿童无异。第三,面部表情的加工发展完全。张玉梅研究发现3岁前正常儿童的面孔识别能力已经发展成熟,会一直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但总体不显著[10]。叶欢对8~17岁智障儿童在面部表情识别进行研究发现其差异不显著,表明智障儿童到7岁时已经完成了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发展[6]。面部表情识别作为情绪理解能力的最早阶段,对儿童的心智能力要求最低,因此虽然智障儿童对面部表情进行识别的关键年龄较正常儿童晚,但总体完成了此能力的发展。
此领域研究结论的不一致主要是,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张玉梅对3~6岁正常儿童进行面部表情理解测验未发现性别差异[10]。在智障儿童的研究中,叶欢发现男生在面部表情识别上总体成绩优于女生,但对任一表情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则不显著;语音识别上性别差异不显著[6];李群的研究却发现智障儿童在面部表情指认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主效应[8]。兰岚在西安及台湾智障儿童在面部表情识别上的对比研究中未发现性别差异[7]。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大多数人认为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善于表达情绪,对环境中的情感刺激更敏感,因此在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时的表现应当优于男性。研究结果虽不一致,但多数研究未证实性别差异的存在,因此可以假定儿童时期的男女性别差异尚未得以体现。兰岚对西安幼儿园智障儿童进行考察发现,智障儿童的情绪概念尚未分化,仅能进行笼统的情绪命名[7]。龙细连等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6~12岁的智障和正常儿童在观看愉快、平静、厌恶等7种基本情绪图片时的视觉指标,发现智障儿童搜索各种情绪面孔的时间显著长于正常儿童[11]。尽管智障儿童注意力不集中,面部情绪识别能力发展缓慢,情绪情感发生晚、分化迟,但其发展规律与特点和正常儿童大体一致,如叶欢对智障儿童的面部表情注视特点采用眼动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其频率高低与识别能力强弱具有一致性,排除注意力不集中的数据后,发现智障儿童的注视特点与正常儿童一致,均集中在眉眼部[6]。
2.2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
研究儿童的情绪理解是基于愿望还是信念,有利于推断儿童认知发展的深度;对同一情境产生的不同情绪体验表明了个体的主观内部心理状态如愿望、信念等的不同。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此内容上的发展有诸多相同点:第一,基于愿望的情绪理解能力优先发展。3岁是正常儿童获得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的关键年龄,4岁开始理解信念相关情绪,6岁能较普遍地理解信念情绪任务。卓美红发现4~7岁正常儿童在推测他人情绪时主要利用愿望线索[12]。余洁发现8~19岁智障儿童在愿望任务上的得分要高于信念任务,8岁智障儿童已能普遍理解他人愿望[9]。愿望的发展早于信念,理解信念需要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能力,因此理解基于愿望的情绪比理解基于信念的情绪更容易,智障儿童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一先后规律。第二,具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张玉梅发现正常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时发生巨大变化[10],陈英和等认为4岁是错误信念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13]。余洁的研究表明智障儿童同样存在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但比正常儿童相对滞后,且历时相对较长,大概在14~15岁,14岁之前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14岁之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9]。俞晖认为中度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关键期大约是12~16岁[14]。李群采用心理理论故事书进行测试发现,14~15岁智障儿童在通过愿望预测行为上的通过率最高,心理理论水平也最高[8]。因此以往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2岁之前不具备理解错误信念的能力;13~15岁错误信念理解能力快速发展;16岁以上基本具备心理理论能力。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正常儿童一样均不断发展,但在16岁左右才能掌握正常儿童4岁左右基本具备的心理能力[15],这表明智障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情感简单、极端,虽然智障儿童的心理能力发展缓慢,但总体来说能完成基于愿望与信念的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与面部表情识别相似,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性别差异上:姚端维等对3~5岁正常儿童采用测验和问卷进行研究发现,女孩推测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高于男孩[2]。陈英和等未发现情绪理解在幼儿阶段的性别差异。李群对8~17对智障儿童的研究发现,男生根据信念预测行为的成绩明显优于女生[8]。而俞晖未发现性别对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有影响[14]。余洁未发现正常儿童及智障儿童在整体愿望及信念理解任务中的性别差异,但在愿望理解任务上的某个故事情境中存在女生表现优于男生的现象[9]。研究结果的不一致说明并不存在男女性别在情绪理解上的差异,即性别并非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
2.3关于冲突情绪的理解能力
理解冲突情绪即理解同一个客体会引发一种以上的混合情绪或两种矛盾的情绪的可能性,混合情绪的正确理解需要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复杂情绪对道德的产生,助人行为和利他主义的形成有重大意义。有诸多研究对正常儿童在冲突情绪理解上的发展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索:王小英等发现大班儿童开始理解冲突情绪,并推测冲突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4~5岁之间[5];张玉梅认为正常儿童在4~5岁时冲突情绪理解开始萌芽,5~6岁时能有所理解[10];熊飞飞的研究表明混合情绪的理解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强,关键期在9~10岁,12岁基本稳定[15]。研究发现年龄对冲突情绪的理解作用显著,王玲凤等采用冲突情境故事对儿童进行测量发现,在愿望和规则冲突的情境下,年龄越大的儿童越能做出不匹配预测,7岁时达到成人水平,显著优于5~6岁儿童[16]。而结论的不一致同样主要集中在男女性别差异上,有研究推论女孩的冲突情绪理解能力优于男孩,但未得到验证。在对智障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对冲突情绪的理解。余洁发现大多数8~19岁智障儿童不能通过冲突情绪理解任务,但能理解故事情境中主人公的一种情绪,同时冲突情绪理解能力处于萌芽阶段,年龄对此能力的影响显著[9]。对冲突情绪进行理解需要较高水平的心理理论、智力能力,由于冲突情绪理解是儿童情绪理解及心理理论发展的高级阶段,智障儿童的高级情感体验少[17],不能完成对冲突情绪的理解。
3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比了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情绪理解能力上的发展特点,发现智障儿童的情绪能力整体上发展缓慢,各个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均比正常儿童滞后,在冲突情绪理解的发展上有显著困难;不论是正常儿童还是智障儿童,年龄对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显著,且性别差异对情绪理解的影响不显著。大体来说,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规律一致,影响因素也相同。但以往的研究在方法及材料上尚存在诸多问题。
研究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方法主要包括声像测量、情境故事、情绪访谈和情绪理解问卷,不同方法的难度及对测量对象的要求均不一样,使用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及个别差异[18]。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智力落后,因智力落后而影响其语言表达、情绪理解、社会交往等活动。正是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及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性,若其研究采用与正常儿童相同的方法与工具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局限。李晓庆研究发现智障儿童在语言发展的品质上低于正常儿童,表现在语法理解、词语、句子表达及非语言表达上,如难以理解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对较长且信息量较大的句子加工困难[19]。在情绪能力的研究中,如用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基于愿望、信念的情绪理解就会因智障儿童本身的语言能力落后而歪曲研究结果。如余洁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智障儿童不能够理解“你认为小明在想什么”当中的“认为”是什么意思[9],有可能出现智障儿童成功地理解了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但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从而导致实验结果的歪曲与结论不正确的情况。访谈法不仅受到儿童语言能力、个体差异的影响,情绪情境中的变量,如表情、声音等的控制不严格也会对结果造成污染,因此研究材料需要进行标准化。未来研究可以较多地采用更精确、可编码的计算机系统,如眼动、脑电等神经生物技术的方法来完整而准确地进行测量,通过实验室实验进一步探讨儿童情绪理解的内部机制。
儿童发展受到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内部因素如语言能力、个体特质等,外部因素如教育方式、文化差异等。卓美红对314名2~9岁儿童进行测试发现,中国儿童的情绪理解发展略早于西方[12];兰岚对西安和台东两地的智障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西安智障儿童的情绪理解成绩相当于普通儿童小班,而台东则相当于普通儿童大班[7]。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国家的儿童的情绪发展不同步,若不加考证而随意套用国外或其他研究者的材料则会得出与事实不相符的结论,如研究材料的不统一导致了智障儿童情绪发展关键年龄不一致的结论。因此,设计智障儿童的研究材料时,避开语言、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缺陷,采用统一材料来避免结论混淆至关重要。同时智障儿童情绪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面部表情识别、愿望及信念任务上,对冲突情绪的研究较少;且对情绪理解某个子成分的研究较为集中地研究了一个方面,如表情识别中的面部表情,而语音及姿态表情等同样具有生活实际意义的内容缺少进一步的研究,因此需要在未来研究中丰富各子成分的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情绪干预训练的方法种类丰富,如假装游戏[20]、艺术治疗[21]、音乐疗法[22]、融合运动的训练[23]、书法练习[24]等。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提高中度智障儿童心理理论水平、人际交往意愿、理解交往规则的能力。但这些研究中提倡的方法均停留在验证阶段,未能被纳入到真正的教育训练之中;对某一方法,如音乐疗法的重复性验证太多,未来应当鼓励探索更具创造性的疗法。从智障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视角来说,如何正确而全面地对情绪理解进行研究是研究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有效测量并提升智障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1国家统计.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shehui/2006/htm l/fu3. htm.
2姚端维,陈英和,赵延芹.3~5岁儿童情绪能力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2~16.
3贺荟中,左娟娟.近十年来我国特殊儿童同伴关系特点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2,2:8~11.
4张丽艳,袁茵.随班就读智障学生同伴交往问题分析.现代特殊教育.2014,3:11-15.
5王小英,张玉梅,王丽娟等.3~6岁儿童情绪理解过程:情绪表现、归因和调节.心理科学,2010,33:985~987.
6叶欢.智力落后儿童对面部和语音表情识别的研究.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7兰岚.不同教育模式下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差异——以台东和西安为例.硕士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8李群.智障儿童心理理论与面部表情加工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9余洁.智障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情绪理解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张玉梅.心理理论视角下3~6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1龙细连,陈顺森,白学军.智障儿童对情绪面孔的注视特点.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南京:中国心理学会,2013.
12卓美红.2~9岁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硕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8.
13陈英和,崔艳丽,王雨晴.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527~532.
14俞晖.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理论的实验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5熊飞飞.儿童混合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研究.硕士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6王玲凤,桑标.儿童对愿望——规则冲突情境下他人情绪的理解.心理科学,2008,3:562~566.
17刘友群,邓茜.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3:20~23.
18佟月华.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方法.中国特殊教育. 2008,6:79~83.
19李晓庆.智障儿童沟通与交往的研究现状.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4,6:32-37.
20杨伶.假装游戏对中度智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干预研究.硕士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1刘淑霞.艺术治疗对提升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研究.硕士论文.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1.
22陈夏尧,李利君,唐乐群,刘丽君.运用音乐游戏开展学龄前智障儿童主题课程教学的效果.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86-90.
23施春玉.融合运动对学龄期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硕士论文.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24胡斌.书法练习,对轻度智障儿童行为干预的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5:31~34.
Review on Emotion Competence of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Tang Shanshan,Zhang L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ingbo University,Ningbo,Zhejiang,315211)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re those who display severe restrictive disabilities on intelligence,adaptive behavior,social interactions and so on.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and a significant research subject in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emotion understanding plays a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Through systematically integrating the researches on the emotion competence of intellectually disabled children,this thesis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understanding between mentally disabled and normal children,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and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es,and provided expectations for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s of future study.
emotional competence;emotion understanding;normal children;intellectually disabled childre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残疾人社会疏离问题及其发生机制(12BSH055)
张林,男,教授,博士。E-mail:zhanglin1@nb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