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成因与对策
2015-02-07洪宝成
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成因与对策
洪宝成
中共海门市委党校,江苏海门226100
摘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论及农民收入结构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的手段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对增加农民收入最有利的对策与措施展开相关讨论。
关键词: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3.8
作者简介:洪宝成(1963-),男,江苏海门人,中共海门市委党校后勤服务科副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民就占了8亿多,所以农民的事情没小事。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机制刻不容缓。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一、制约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成因分析
当前,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创新增收方式的实践和成效都是有目共睹。但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现实制约因素,给城乡一体化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确保农民增收长效体制的建立。
(一)农民“小富即安”的心态,减缓了增收速度
自古以来,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大国,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已深深的植根于农民的日常行为之中。大多数农民依然习惯于传统的小农耕种,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兴农致富及新品引进增产还不够积极。部分农民固守传统老一套,对现代农业技术难以接受。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前几年有关镇、村利用政策和项目支持,建设了一批设施较好的蔬菜基地、水产基地、粮油基地、果品基地,但本地农民承包的积极性不高,只得包租给外地农民。另外,本地有些农民就业观念也比较落后,“小富即安”的心态较重,主动就业与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工作挑拣,拈轻怕重。政府决策和农民意识的脱节,使得新思路实施起来大打折扣,减缓了农民增收的速度,有碍于工作的开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功能弱化,农业增效困难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弱化。如有些农村地区农田道路不通、沟系不全、灌溉不畅;以及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城郊农田被各种建筑物隔离的现象随处可见,粮油作物的科学管理难以到位。二是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一方面先期的农业机械都已老化,更新速度和政策出台都很缓慢,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粮食作物要向全程机械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大部分农村机械化水平还偏低。三是农业生产成本加大。近年来,农资涨价,农业用工价格更是倍增,如种一亩水稻,前几年成本300—400元即可,2014年猛增到800元左右,农资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投入。
(三)农民收入的结构不够合理,收入差距扩大
一是尽管农民收入总量增长,但收入结构水平较低。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农民的非农就业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减少;农资涨价、春旱灾害造成小麦减产,纯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增收难度加大,其收入主要靠政策性拉动。二是尽管农民收入人均有增长,但占有分布很不平衡。如通过对农村住户调查统计,约79%的农民收入低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其中低于3000元以下的农民占0.6%。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纯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四)农民增收的后劲不足
一是科技、人才缺乏。农村人才流失,农村劳力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技术转化率不高,影响了高新农业依靠新品种、新技术增收。二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由于市场发育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体制不畅,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消费链条越来越长,工、农产品价格增长又不协调,农民增收部分绝大部分是靠原始产品量的增加带来的,在供过于求等情况下,农民还陷入增长不增收的困境。三是农民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还很难。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中,还会遇到就业限制甚至歧视。四是农保养老金水平还比较低。由于财力不够,支农惠农力度仍然需要加大。
二、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对策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应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程,多措并举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增收问题十分关注,在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的同时,非常重视群众中总结出的经验,为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
(一)创新农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首先,建立村级(社区)农业服务体系,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对农民给予技术支持和培训,逐步形成服务网络。其次,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为农产品打开销路提供平台和引导,提高承载力和辐射力。再次,逐步推进土地流转,将土地流转到规模经营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入股分红,实现规模效益。最后,政策性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以及自有品牌和特色产品的推广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
(二)创新农村用地制度,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创新农村用地制度,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笔者认为需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进行机制建设。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土地资源增值收益共享机制、土地收入分配统筹机制等,使土地增值的收益真正成为农民的收入。其次,对于拍卖后土地的收入应绝大部分归集体所有,将收益转化为农民的保障金;对于自留地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农民集体经济与合作经济。再次,组建土地合作社。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参与定期分红,增加其财产性收入。最后,积极组建拆迁农户的物业股份合作社,让住进公寓房的农民拥有出租房或出租资产,保障农民的长期收益。
(三)创新农民就业机制,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功能配套、站所设点、人员配备、信息交流等方面做到统筹安排。各级劳动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行政职能,主动作为,将其服务职能延伸至乡镇一级。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乡镇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在村级便民服务站安排1名劳动和社会保障协管员。此外,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库,对就业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二是推广政府购买岗位安置农民就业新形式。考虑到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应加强对本地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转变期就业观念,增强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竞争力。对于年龄较大或家庭比较苦难的家庭或个人,政府对农民就业可以出台一些特殊政策。如有些地区通过政府购买岗位的形式安排农民就业。如镇村的保安、保洁、绿化等公益性质岗位,政府通过出钱购买直接安排农民就业。
三是建立村厂挂钩的劳务合作制度。在调查中发现,当前普遍的做法是,在所在村租厂房兴办企业或在征用土地签订协议时,要求企业预留一定比例的岗位由本地劳动力安置就业,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四)创新农民合作机制,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
首先,做大做强合作社。以镇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共同参与,组建合作总(联)社,在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物业经济,对相应的资产进行有效整合和开发见,使集体经济组织获得更大收益,农民获得更多分红。第二,探索以镇为单位,镇村联动组建股份公司。整合资源、资产和资本,从资产经营走向资本经营,参与城乡一体化开发。第三,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以品牌、资源、特色产业为纽带,加快建立合作社与公司的联结体,并与知名大公司挂钩合作,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做大做强。最后,探索村级(社区)政社分离机制。把行政管理同合作社经营分离,行政性、公益性开支由财政负担,合作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加效益,提高农民的分红水平。此外,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调动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恩等.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以吉林省辽宁市某村为例[J].农业经济,2012(5).
[2]陈雪梅.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之我见[J].科技传播,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