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2015-02-07胡霞,杨启刚
浅析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胡霞杨启刚
中共修文县委党校,贵州修文550200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环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起着基础性的主导地位。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宗旨不容动摇,在加快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必须适时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全面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本文在明确我国依法治国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创新的内容。
关键词:依法治国;理论;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D920.0
作者简介:胡霞(1986-),女,硕士研究生,中共修文县委党校;杨启刚(1980-),男,本科,中共修文县委党校。
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阐释了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理论问题,从推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概括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在一系列中国化思想成果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前提,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础。这些思想路线的确立,无疑为我国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创建定下了理论基调。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在理论上要继续深化认识,在行动上积极践行,加快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重大领域内的建设步伐法制化轨道,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推动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双向创新,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的着眼点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长期的奋斗目标,在实现民主、公正、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带领全体人民进行这持续不懈的斗争,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福祉做出了方方面面的努力。
(一)结合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进行创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决定》对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总体目标的提出,为今后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开启、法制化进路的推进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使得我国法治社社会的建设过程更加有章可循,各项工作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因此,我国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不能脱离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而存在,二者是两形一体的,并存于我国政治、法律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
(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
从目前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成果来看,理论体系依然不完备,漏洞的存在和新问题的出现不断考验着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与结果。立足当前,我国法治领域的建设者应在解决旧问题、预防新问题的过程中,着力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助于修补我国政治和法律漏洞的法制体系,将一切问题和事项法制化。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需要做好法治工作的制度化安排,保证我国的法治建设在正常的轨道上进行;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和强化我国公民的政治素质和法治意识,提高他们在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方面的政治觉悟,既不做危害社会的事情,也能够有效、合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须紧紧围绕着几大重要关系进行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个领域中的矛盾丛生,政治纠葛与利益冲突时刻发生中,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我国建设取得的成果的维护,更为严重的是会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对综合实力的提升和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鉴于此,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必须要对干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几大主要问题做一彻底的掌握,准确理解和归类这些问题是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立足之本。
二、推进我国法治国家实践创新所遵循的原则
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要继续深化实践创新,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情况出发来强化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将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集法制化、信息化和现代化为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依法治国的实践创新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
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基本国情,为了快速建成更加发达、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的一切社会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实践创新,离不开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大环境,在依法治国实践活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我国国情的丰富内容,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族心理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等。
(二)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的,党的领导和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是我国进行依法治国实践创新的坚强后盾。为了保证依法治国的实践活动创新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活动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推进和创新要体现出中国特色,最终要建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三)具有前瞻性眼光
人类文明具有相通性,在我国进行依法治国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将视野停留在我国本土,而是要立足长远,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有益经验,准确定位自身、正确认识现状、勇于吸收经验,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以先进的世界眼光和大国胸怀加快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只有在具有大国情怀和前瞻性目标的情况下,我国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肖全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