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让孩子改善自我,自信人生

2015-02-07刘洁

刘洁

摘要:热爱和尊重学生,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特别是热爱那些行为有异常的、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更是一种伟大的爱!对于李明这样一个有着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压抑心理的孩子,作为班主任的我从呼唤亲情,奉献师爱,促同学关心以及激个体自强四方面加以引导,逐渐让孩子明显改变了自我,重拾自信人生。

关键词:呼唤亲情;促关心;自强

一、个案研究背景

1.个案自然状况

李明(假名),男、10岁,十八中附小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考试几乎都是班上最后一名。性格上:倔强、多疑、自卑、顽皮。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自卑感强,对同学常恶言恶语,时常动手打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说话,经常不写作业,习惯性因学习上的事对老师撒谎;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差。

2.家庭生活背景

李明的家庭情况非常特殊,他的父母早在他年仅8个月大的时候就离异了。母亲早年去了东北,一直是父亲和奶奶抚养他。父亲是残疾人,根本无法正常照顾他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起居。他的生活完全是由他70多岁的奶奶负责照顾。学习上可以说是没人能够管理她。

二、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李明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压抑心理。这三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

李明可以说是一生下来母亲就离开了他,这样的遭遇对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哪个孩子不希望有一个健全的家庭、有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然而就是这样的普通的生活对于李明而言都是一种奢望。看着别人都有和蔼的双亲,心中除了羡慕,更多的是渴望,可是这种种渴望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破灭,孩子的心也就慢慢如坚石一般冷漠。

2.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李明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脾气暴躁,加之本身又是残疾人,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回家以后看到孩子总是达不到自己期望的要求,对李明的教育方法就显得非常粗暴,只是单纯的打,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这导致他总是在父亲的严厉喝斥下生活、学习,内心非常苦闷而且无处诉说,长期这样必然形成他孤独漠然的个性。这种性格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在沟通中出现不满,就无法控制自己,直接复制“爸爸的行为”,对同学暴力相加。这样,他更难与人交往,更加孤独、压抑。

3.没有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心中

由于他长期是奶奶带大的,李明便把他的所有不满与仇恨统统撒在疼爱他的奶奶的身上。我与他奶奶进行交流,奶奶反映的是李明谁的话也不听,谁也没法管他,在家里是称王称霸,也不能与其他孩子友好往来,总是我行我素,根本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学习,作业,长久以来奶奶也只是照管他的衣食起居而已。

4.集体的排斥

我们这个班集体,家长平均文化水平和素质都较高,相对于班内的孩子组成也是非常优秀。这个班级,大部分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很机灵、活泼、性格外向。李明在班上就总是很“显眼”,他总是一身脏脏的旧衣服,脸上手上也总是脏脏的,还经常考试不及格,题目做错,作业不交,打架滋事……同学们,对于他这种行为十分反感,谁也不愿意和他多说话,说也不愿意挨着他坐。这种歧视导致李明自卑、自闭,排斥在群体之外,他不愿、不敢,也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我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和尊重学生,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特别是热爱那些行为有异常的、心理有障碍的学生更是一种伟大的爱!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情,但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成功的教育应是动情的教育,理解的教育。只有老师尊重,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能有效地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作为老师,只有给予他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他改掉自卑,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才能得到提高。

三、个案的指导设想和实施

(一)呼唤亲情的教育

1.奉劝其父亲要多陪陪孩子

进过认真的分析与思考,我想李明的特殊情况主要是由于其家庭环境造成的,所以根治的方法在于他的家庭。我多次与其父亲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李明的父亲深感自己对孩子亏欠的太多,逐步端正了对待孩子的态度,尽可能地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给孩子带来温暖。

2.说出对孩子的爱

除了希望其父亲能多抽出些时间陪孩子之外,我还鼓励李明父亲把心中对孩子的爱说出来因此,我建议李明父亲能把心中对孩子的爱与关心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并以此唤起他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体谅,融化他们家庭中的坚冰,也促进李明与家长交往的重新认识,并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适当地降低要求

我通过家访,开家长会,与其个别交流等方式,劝说李明的父亲为孩子减压,正确认识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我把李明这几年来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交往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李明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尽力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他的父亲又给他专门请了家教老师,我还和李明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调整对他的辅导方法,建议他根据李明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为他能轻松地面对学习,面对交往奠定心理基础。

(二)献一片师爱

因为李明家庭确实有实际困难,我尽量给以他力所能及的帮助,特别是给他以爱的抚慰。我总是尽可能的给他细微的关爱,让他感受到老师很喜欢他,老师很关注他的点滴进步。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我坚持在他的作文中寻找闪光点,再一次次葆含期望的评语中,李明的书面语言表达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班级的习作点评中,我看到了同学们对李明认可的微笑和李明自信的面容。只要有尊重有关爱,孩子的心里就有永远的春天……

(三)促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李明交往自信心方面,还特别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李明在集体中找回自信,学会交往。

1.用真心去呼唤

首先,我们为李明营造了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他的同桌。这样当李明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李明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乐于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此外,我召开班委会,引导小班委们,首先认识到李明的闪光点,平时多与他交流,带他一起参与同学们的日常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如何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学会帮助、关心他人,让李明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李明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此外,我还利用班队会等时机给他庆功、表彰、介绍经验,号召大家都象李明这样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用自己的特长为班级争光。本学年他被评选为“强身健体标兵”,这一荣誉的获得为他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样,通过帮助他挖掘自身的优点,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促使他积极性高涨。为赢得集体的承认,他在交往方面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2.用真情去等待

大家都知道,人的转化总有一个反复变化的过程,更何况对于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于是我较好地利用队会、班会、晨会等恰当时机,引导同学明白像李明这样的学生,自卑、压抑、怕交往的心理形成是长期的结果,不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除,我们需要给他一些时间来巩固。并且教育大家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要正确对待李明的变化。以我们集体的耐心,接纳他的缺点,看到他的变化,承认他的进步,帮助他从封闭走向交往,从自我走向群体,以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号召大家用真心真意真感情去理解尊重李明,并与老师一起做好家长工作。我首先与曾经无法接纳李明的其他学生家长,取得沟通,让他们了解李明的状况,请求家长们给孩子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并带动全体学生们,召开班队会,思考讨论,该如何评价身边的同学?如何自己解决身边矛盾?在活动中,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看待、评价同学。

3.用信心去迎接

对于李明心理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大家对他一定要有信心。可能一时的表现不够明显,但我们绝不能操之过急,要充分相信他一定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满意的李明,重塑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新形象。在李明接受全班同学的帮助,逐步改变原来的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有一次考试,他的成绩不理想,老师批评了他。于是他又开始疏远同学,回避老师。他的同桌、他的伙伴,有点泄气了。我及时引导大家懂得:要想帮助李明树立交往的信心,我们自己首先得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助于他对自己充满希望。这一说法不久便得到证实,那天,语文课上,我检查大家课后背书的情况。因为前天刚开了运动会,大家都很累,所以不少同学对自己放松了要求,给自己放了假。结果当天的检查很不理想,连续检查了好几个,没有一个完全流畅地背出来。我及时地捕捉到李明想举手又不敢举手的矛盾眼神,很有信心地请他起来试一试。结果,他非常出色完成了规定段落的背诵。全班同学自发地热烈鼓掌予以表扬,我也是连连赞赏。可我记得很清楚,李明当时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但我能感受到他心里的满足与快乐。中午休息时,他主动与周围同学交谈,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在全体师生充满信心的期待下,他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走上了自信交往之路。

(四)激个体自强

外界的种种因素固然是非常必要的,其实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个体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通过激励的方法,发挥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循序渐进,帮助李明树立交往的自信心。

1.给自己订立奋斗目标

对李明这样的后进生,我帮他制定一学期的总目标,同时结合本学期少先队开展的“雏鹰争章”成绩表,把大目标从“与爸爸交往”、“与老师交往”、“与同学交往”、“与陌生人交往”四个方面按周制定小目标,月与月之间逐渐增加难度,采用大目标,小步子,不断通过自我命令,自我激励,培养自信。

2.给予信任促发展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催人奋进,促人努力。记得这学期的一天早晨,组长报告李明又没交作业。我很生气,认为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可是他坚决否认,说是爸爸查作业忘了收拾。我耐下心来好好想了想,他这一学期的表现一直挺好,我应该相信他。结果他下午果然把作业交上来了,而且写得还很认真。后来直至期末,他的表现也很优良。正是因为老师对他的信任,师生关系明显改善,我们师生之间交流明显增多,这一系列的显著变化都是充分信任的结果。

3.提供机会找自信

在班级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李明提供表现机会帮助他找回自信,赢得与同伴平等相处的空间并获得交往的快乐,激发起努力向上的勇气。因此,在集体活动时,我总是留心设计他能独立完成的活动让他参与,让他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的夸奖。课堂上,把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留给他,暗示他的学习能力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在不断提高,引导他充满自信,充满希望去面对学习,面对交往,面对将来的人生之路。

四、心理辅导的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李明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能主动和父亲谈学习上的事,有一定的自觉性。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他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几个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甚至一举离开了“学困生”的行列,成绩有了大幅度的进步,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也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看到自己的学生有这样长足的进步,那种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是不言而喻的。看到孩子们渐渐地成长、成熟起来, 相信那一瞬间每个老师心底都会迸发出强烈的师爱,脸上都会闪耀着爱的光华。此刻我不觉又想到了艾玛逊的那句名言:“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赫尔巴特也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是呀,人需要人,人需要与人交往,人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特别是对于心理求助者更是这样。在为心理障碍的学生排忧解难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做的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更多做的只是倾听其诉说,找出问题的症结,共同研究探讨,启发引导,调适其心理状态,让学生自己找准目标,调整自我、改塑自我,缔造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