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渡黄桥
2015-02-06张楠
张楠
一群不识五线谱的农民,在苏中古镇黄桥制作起堪称﹁乐器皇后﹂的小提琴。如今音符漫过黄桥,千年古镇正借用这把西方乐器,诉说起古镇新语。
条石铺地、青砖灰瓦、格子门窗,水流走时光,却留下黄桥千年不曾改变的质朴原貌。因水而生,以桥为名,同时身为革命老区的黄桥,少了枕河人家的柔和灵动,多了几许战火硝烟的红色记忆。推开阁楼木窗,从小巷细弄传来缕缕提琴声。千年古镇、革命圣地、西洋提琴,强烈冲突的文化元素,在黄桥融为一体。
寻琴者不遇
自上海出发,到达泰兴黄桥镇已是正午时分。走上一座麻石拱桥眺望,昔日河道纵横的水上小镇已消失,一带萦纡的护城清流,勾勒出建镇于北宋时期的黄桥轮廓。墙檐相接、小楼林立,幽深的巷子一头勾联着宽阔的街道,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开去,把整个城镇引宕得一波三折。
不见炊烟升起,却依稀似有饼香绕鼻。“黄桥烧饼曾是黄桥的标志性符号。今天,这个位置让给了小提琴。”今日的黄桥有一个享誉世界的称号——东方小提琴之乡。但是翻阅黄桥史册,虽有无数文化名仕诞生于此,却未曾孕育出一位音乐家,不禁对提琴之都的兴起之路产生了好奇。
到达黄桥后从一位景区管理人员那得知,原来提琴产业集中地是位于镇西不远处的溪桥,几年前撤乡并镇时划为了溪桥区。于是,我们的访琴之旅要先从古镇里穿过,也许在历史留下的痕迹和气息里能寻找到提琴王国的前世今生。
前后八进的明清古院落,砖石上的古典式路灯,还有那磨成弯月状的门槛,处处都讲述着古镇的沧桑。久居于此的古镇人,也被熏染得十分淳朴。“过去黄桥的巷子有72条,各有各的名字,就像眼前的米巷就是专门卖米的,而布巷经营布匹,大伙嫌卖小猪出名的猪巷不雅,便改为珠巷……”在雕有“米巷”字样的牌坊前,一位大爷主动为我们解说起小巷名称的由来和黄桥昔日繁荣的商贸。
往来几句后,得知老人姓丁,竟是当地的一位石雕手艺人。“这72条巷子如今大部分都在改建中被拆了,只有东、西两片古街区还保留着几条,还有几家酿酒、编竹的老行当。”丁老的语气里透露着无奈。就在几年前,凭着记忆和搜集的文史资料,老人在石面上雕刻复原了往昔店铺林立的72条老街,用小磨石将远去的印记雕琢进了石缝,“至少后辈还可以看到。”
就在我们咀嚼老人话语时,一曲小提琴《梁祝》将我们引回此行的初衷。“这些娃们又开始上课了。”似是对我们的惊讶习以为常,丁老笑着说,“这些农村娃只需交点押金,在换琴时扣除一点折旧费,就可以跟着老师学琴了。”
循声前行,一家茶摊前约莫十五六岁的少年正拉着小提琴。原来小提琴课程在黄桥中小学早已普及,而聘请教师所需的费用,皆由当地提琴生产厂家捐助。同样享有这一“福利”的还有提琴厂的工人们,过去拿惯了漆刷、砂纸的农民拉起小提琴来也像模像样了。“提琴之乡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静悄悄的了。”
未有曲调先有琴
十几分钟后,视野里开始零星出现成堆摆放的木料,接续不断有锯木声传来。车窗外闪现一间间大小不一的小提琴工厂,已经展示出小提琴之都的风范。
驾驶员黄师傅,同时也是位“老黄桥”,此时话匣打开,细数起提琴产业的发展脉络。“50多年前,几位知青从上海提琴厂下放到黄桥,因生活所迫,开始加工琴头和弓弦,慢慢地当地农民也加入进来。别看现在黄桥小提琴占了世界近七成的市场。半个世纪前,别说看懂五线谱了,知道小提琴为何物的,都找不出几个。”
车刚停稳,脚步已向前方的建筑移去。只见一把巨大的“提琴”被平放在地面上,琴头朝南,琴身置北,琴弦、指板等一一俱全。琴上还“挂”满了提琴,成了提琴的海洋。“这座仿提琴而建的建筑,是凤灵乐器集团用两年时间打造的目前国内最大的乐器博览馆,展示着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乐器产品和众多传统乐器。凡是国内有的乐器,在这里都能见到。”来自产销目前占世界首位的凤灵乐器集团的曹先生,热情地招呼我们走进这座“提琴王国”一探究竟。
一排排提琴之灯装点厂区,路旁花坛时不时出现一尊尊拉琴者的雕像,凝固着沉浸于提琴曲中的陶醉神态。同样沉醉于提琴世界的还有凤灵生产车间里的制琴师傅。钻孔、打磨、罩光,还有安装音柱、琴码……制作一把小提琴约有100多道工序。
“不是将弓放在琴弦上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小提琴的发音跟每一道工序都有很大关系,每一个零部件都可能对音符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公司会定期送制琴师们前往北京培训学习,其中有3位师从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师郑荃教授。”
跟随曹先生,我们走入一间厂房。从美国、加拿大等地进口的枫树、松树、乌木等,经过刨、锯、锉、钻等一系列工序后,被制作成薄板、木棍,然后送到一个个手工操作车间。在一张堆积着大量乐器零件的工作桌前,年轻的李师傅正在用类似古时眉笔般极细的毛笔给小提琴做补色处理。
“在给小提琴白坯刷漆和磨漆环节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颜色深浅不均,这就需要补色。”只见他用笔尖蘸取一些油漆后,一点点小心翼翼地修补颜色偏浅的部位。“这些油漆是用天然树脂溶解或融合在干性油、溶剂中配制而成。”当我们问及油漆配方时,曹先生笑了笑,“油漆配方有好几百种,但同时也是各个提琴厂最大的秘密。”
“每处色浅的地方,要经过多次补漆才能把颜色补齐。如果很着急想一次性把颜色涂上,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把颜色补‘花了。”李师傅不过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他停下手底的活,扬起稚气未脱的脸庞对我们说着,“我每周都会到凤灵文化艺术中心参加小提琴演奏技能培训班,因此还学会了简单的弦乐鉴赏知识,现在我浮躁的性格也变了,由过去用蛮力干活变为现在用心造琴。”
再游黄桥听琴语
几根琴弦搭配,奏出无数优美的乐曲。一把琴让黄桥老区引来世界关注,可黄桥人觉得他们的“提琴文章”才刚破题。曾经在国际乐器市场上,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小提琴生产是采用批量式粗放工艺,凭借低价取胜。“事实上,黄桥提琴也曾以低档、廉价闯市场。但如今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曹先生指向窗外,顺着他的目光,我们看到一棵约要六七人合抱的巨型原木。“这棵千年巨松木取自美国拉什莫尔山脉,是一棵有千年树龄的巨松树干的一段,是制作提琴面板的顶级材料。”几年前凤灵的董事长李书把它运到黄桥,并放置在厂区最显眼处,无论在哪个位置,都能看到它,“这是我们的标杆,也标志着‘黄桥制造时代向高端高品质的转型。”
离开凤灵返回古镇时,路遇黄桥正着力打造的乐器产业园,与周边生态农田融为一体。在建的中国乐器博览园、乐器文化主题街,将与露天音乐会、演唱会等相结合。这张“田园音乐风”旅游名片,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泰兴黄桥、关注乐器产业的发展。
天色已完,我们选择夜宿黄桥。在临河的一家酒馆入座,沽一壶老酒,来两碟小菜,为余下的一丝精力蘸上酽浓的酒液。一曲《梁祝》此刻又在耳畔迂回,不知是否还是白天茶摊前拉琴的孩子。只知这一晚,音符划过酥酥微醉的枕上之人,伴着他枕着古镇酣甜入梦。
行走小贴士:
交通:驾车从上海出发,自沪宁高速转锡澄高速,过江阴长江大桥后走宁靖盐高速,过靖江后即到达黄桥。
美食:到了黄桥不能不吃黄桥烧饼。母亲哼唱的一曲《烧饼歌》、父辈口中气壮山河的黄桥战役,都融进了缸炉里的阵阵饼香。巴掌大小、半寸厚薄,用油酥和面,馅用火腿或猪油等做成,外裹一层焦黄的芝麻,外表似一个黄灿灿的精致工艺品,外酥里松,油润不腻。
① 今日的黄桥,各种型号的精美提琴产品应有尽有,可谓名副其实的提琴王国。
② ③ 制琴师傅正在对小提琴面板及琴身进行削磨加工。
④ 凤灵的这座乐器博物馆,不仅在外形上仿提琴而建,连窗户以及馆前的路灯,都被造成了提琴模样。
⑤ 黄桥古镇里著名的何氏宗祠。
翻菜单也要有技术
参访大禾竹艺工坊最大的乐趣,就是“玩”。出题者与解答者,皆大欢喜。在竹艺展览室,刘文煌拿起一个用竹子刨光后制成的讲义夹,封面写着菜单。他神秘一笑,“要看里面的菜单吗?试试打开这个夹子。”
夹子四周紧密,既没有钮扣,也没有缺口,如何打开?刘文煌指点迷津说:“只要诚心诚意念佛,就可以打开啦!”说完他低头闭目,双手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右手轻轻一翻,菜单真的开了!
当然,所谓的念佛只是玩笑话,其实是菜单上设计了两根铜条,必须先摇一摇把铜条晃到同一边,再以手按住角落,让另一根铜条掉到反方向,并将菜单放平整就可以打开。
除了这个充满玄机的菜单,展览室里还有各式玄机小品:竹屐、金字塔、卷宗柜、八卦盒……虽然外观看起来普普通通,但若非知晓个中诀窍,否则绞尽脑汁也未必能打开。八卦盒是利用易经卦象与卡榫原理来解锁。1号玄机盒则利用铜板承重功能,当盒子倾斜45度角时,令竹片拉下呈水平就可打开,放平后竹片自然形成扣锁,则会关上。
说起这个1号玄机盒,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大叶大学教授带着18名德国宾士汽车的工程师,前往大禾的工厂参观。当一行人走进位于巷弄内的大禾,看到破破烂烂的工厂外观,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这是什么鬼地方”的疑惑表情。那时刘文煌正好研发出第一款玄机盒,便秀给工程师,请他们想办法打开。
玄机盒在18位工程师的手中传来传去,就是没人能打开,这可引起了这批以汽车工艺自豪的工程师们的兴趣了。“当我慢慢把玄机盒打开时,18双眼睛看得目瞪口呆,随即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高兴地把身上所有的纪念品都掏出来送给我。直到现在,我还记得他们当时的表情。”刘文煌回忆这段经历时,仍颇为自豪。
“还有一次,有位日本人在桃园机场买了玄机盒,带回日本却始终打不开,于是专程飞来台湾找我解答。”刘文煌很乐意与人分享关于玄机盒的技艺和故事,也很鼓励大家来“玩”这些玄机。每一年,大禾都要接待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所以在大禾的展览室里,总有一群人在绞尽脑汁地企图破解玄机。
“做”出来的人生
问刘文煌是怎么想出这些玄妙的机关时,他说,“我是用读畜牧系的这颗脑袋在思考。”刘文煌非设计出身,设计玄机盒对他而言,不光是“想出来”而已,“做出来”又是另一个考验。
“大概上辈子是木工,所以做起来得心应手。”三十年前,刘文煌退伍后回到家乡竹山镇,买了两台老旧的“夹具”,开始了竹艺师生涯。最初,他和妻子以做代工为生,但他不愿光从事工艺品代工,闲暇之余开始构思一些特别的竹器产品。22岁那年,他设计出第一代的玄机盒。“一个台北的工艺品店知道了,一口气向我定了30个,我整整高兴了三天!那时为了增加销量,我将单价压得很低,结果订单越来越多时,反而卖越多赔越多。”由于玄机盒的制作比一般竹器来得精细讲究,成本很高,在收支难以持平的状况下,刘文煌终于决定自创品牌。1980年,“大禾竹艺”正式诞生。
虽然没有学过木工,没有学过设计,刘文煌却在竹工艺界创下许多得奖记录。他还第一个把竹子做成积层竹板,让竹材像木材一样开发出各种家具制品。
刘文煌说:“竹子是空心的,你要好好地把它拼接成一个板材,要用多少心血才能做出来,正因大型的木工厂不愿意做,所以我才有苟活的机会。”竹子的处理是极其复杂的过程,“竹子必须先去青与剖竹,通常只取0.5厘米的厚度制作,经多次高压胶合而成我们需要的竹板,运用木工技法制成作品,再经七道手续,完成初步作业。也就是先上底漆五次,再上面漆两次,这样竹子的毛细孔才会密实,还要经过特制的圆形铁锅蒸煮做碳化处理,最后使用消光漆……所有环节一点都不能马虎!”
由于大禾竹艺品采用手工生产、限量销售。例如玄机盒,生产一个平均得花2周时间,每款玄机盒最多限量24个或36个。在单价不菲的情况下,市面上常常出现类似的仿冒品,但刘文煌并不以为意。
“大禾重视创意研发、绝不抄袭,产品设计出来,马上就有人发扬光大,人生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刘文煌自我解嘲地笑着。不过,他也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能想着这件作品能不能赚大钱,也不能心存贪嗔痴地念,“只要心里有恶念,就无法创作出好作品。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是,尽可能地在有生之年,再多创造一些idea,不要只是做商品的行销,而要做出感动人的东西。”
在刘文煌眼里,竹艺的世界,没有矛盾只有融合,没有复杂只有简单。看着满头白发的他,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数十年来投入竹器制造的用心和努力。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运用多处隐藏扣锁、插榫和重心原理,7次打磨锁头机关设计而成的玄机作品,如今已有50件。“我曾给自己立了一个誓,希望设计到100个,这一辈子余愿足矣。”
① 大禾主人刘文煌给参观者分享竹制提篮的玄妙。
② 大小看书架。
③ 大禾淑女提包。
④ 采用六年生孟宗竹制作的“理节”笔。
⑤ 表面看似普通的八卦盒与菜单,其实都暗藏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