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任务促进高效课堂生成
2015-02-06闻宇新
闻宇新
近年来,“任务驱动”已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熟知与喜爱,几乎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热闹,但效果平平,呈现的问题也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认识与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违背了它的本质意义,过于随意或盲目。笔者认为,只有把握了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任务设计应适当、合理
任务设计——服务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教学《插入影片和声音》时,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请学生新建一个PPT文件,并利用提供的素材,制作一份“歌曲欣赏”,要求每首歌曲都要配上歌词。这样的设计虽然更为开放,执教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歌曲来创作,但如此设计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操作量太大。因为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插入MP3和WMV,还要熟练地运用添加幻灯片、设置幻灯片版式、复制和编辑歌词等技能,任务的重心已经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任务设计——吸引学生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学习情境,把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的情境中,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联想,让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完成一系列有意义的任务。同时,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进而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任务设计——适合学生操作 有位教师在教学《修饰图形》中的“喷枪”工具时,她是这样组织的:先打开一张贺卡(贺卡中留空的地方比较多),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张贺卡设计的怎么样?”学生指出:“有些地方太空了,可以再画一些图形。”教师接着问“那么,你们觉得可以画些什么来装饰一下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教师便提出:“今天,我们就请一个新的朋友“喷枪”工具来帮忙,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你们想试一试吗?学生当然说:“想!”。随后,学生便开始用喷枪工具绘制图形,从学生的操作情况来看,许多同学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还有一部分同学在随意地涂鸦。
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任务设计——展现学生自主 如教学艺术字工具栏,由于艺术字工具栏中的工具较多,一个一个地教会显得既繁琐又枯燥,为了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各个工具的作用和方法,一位教师是这样布置学习任务的:在插入了艺术字后,我们可以使用艺术字工具栏对艺术字进行进一步设置,艺术字工具栏中有很多工具,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又如何使用呢,请各小组同学自主选择其中的2至3个工具进行学习,多想想、多试试,一会儿各小组进行交流,看哪一小组的同学的发现最多。”在学生探究后,教师采用提问的形式让各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如:“我想要修改艺术字的文字或字体,谁来帮忙?”“我要给艺术字换一种样式,怎么办?”“哪个小组还有其他的发现?”等等,在小组代表交流后,教师对交流得好的小组给予加分,通过这样的形式,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设计——满足学生层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布置了一个任务,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不强的学生却抓耳挠腮,等到教师让停都无法完成。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因此,在任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体现层次性。教学中可将学生分层和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任务设计在内容上有差异性和选择性,各层目标之间紧密联系,形成梯度,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任务设计——注重学生创新 创新精神在现代社会显得尤其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创作,创新的思想无处不在。任务设计要体现创新,并不一定是要加深作品设计的难度,而是要让学生能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留有创新的空间。当然,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可能脱离模仿,因为依据教师的经验,在学习一些新的软件时,往往是通过范例的模仿来学习技能,如果学生的作品都是在模仿教师,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也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任务一般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结果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只有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任务设计就是要有开放性,允许每个学生在任务框架下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设计自己的任务,运用共有知识和自己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有效的操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