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语文课堂
2015-02-06赵文
赵文
长期以来职业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缓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知识面窄,人文素养低,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已成当务之急。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对每一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是指符合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艺术性指课堂教学要以生动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框架,以充满艺术性、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为表现形式,把每一节课都上成精品课、艺术课。语文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其内涵和外延又是无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过科学的教法,艺术化地驾驭课堂,调动学生情感,让学生如沐春风、学而不倦。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范畴被概括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样几个固定的模板,不少教师上课程式化,千师一面、千课一面的现象严重。为了适应生动丰富的现实生活需要,语文教学内容和渠道就必须相应地向多维空间拓展。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局限在烦琐语法上去认识字、词、句、篇等语言现象,而要进一步向文本深处、广处挖掘,尽力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
在深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应将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辟为语文学习的第二渠道,加强学校语文环境对语文教学的正面影响,让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获得更为丰富的营养,得到健康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动作的过程,诵读时,通过抑扬顿挫、轻重徐疾的语调、语速变化,更好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文章不厌百回读”,对一些课外名篇名段不妨要求学生背诵。诵读和领悟是相互促进的,领悟文本思路有利于诵读,诵读又加深对文本的领悟。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人物专访、征文、演讲、辩论、办手抄报等)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二、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语文课堂教学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语言。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应“退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历史。既然讲授不重要,教学语言也就不必考究。事实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言教与身教,身教具有榜样的力量,言教具有感召的魅力。且不说前者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仅是言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教学和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开启学生的智慧,打动学生心灵,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主要手段是语言——清新、优美、激情、豪迈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扬帆远航。
二是培养语文能力。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优的名篇,学生自己阅读或许颇有兴趣,但经过教师课堂上大“嚼”之后,再教给学生,多数学生便感到味同嚼蜡了。如果一直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降低,再加上一些语文教师好心地越俎代庖,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客观上舍弃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环节。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大胆想像,积极探索求异,勇于进行发散性创造。
三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希望学生达到什么目的,就教他们按照直接的目的去做。如果学生练习口语,就教他们直接学说话,学演讲;要学生阅读书报,就带他们走进图书室,挑选合适的读物,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教师为学生开辟了语文学习的天地,学生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堂教学的活力来自创新。教学中巧妙地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向,勇于发表独到的见解。教师针对教材中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构建鲜活的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充分讲究民主,尊重学生人格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不讽刺控挖苦学生,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空间。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俗话说,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要引导学生互相尊重,优秀生要谦虚,不歧视后进生;后进生要自强不息,勇于赶超。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打破思维定式,取得新收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规律的运用又是灵活多样的。为了顺乎社会发展需要,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主动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自主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责编 赵 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