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5-02-06王婧
王婧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对高职院校来说,构建怎样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双方如何对接、如何找到切入点与结合点,目前已成为一个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先后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南豫粮麦业有限公司、河南省油脂公司、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有限公司和中州国际集团等3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按照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院情况,对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问题进行探讨。
一、以校企合作为背景重构学院组织机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紧密的部分,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不仅推倒了传统的学校“围墙”,也改变了高职院校的生存环境,必将对高职院校的组织功能提出新要求,使重构高职院校组织机构成为必然。
我院为适应校企合作发展的需要,在调研、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院、系、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体制机制建设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教学系配备校企合作专干,按照专业和专业群建设需要,成立系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由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粮食行业协会和大中型粮食企业集团等单位组成。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理事长由学院院长担任,副理事长由理事长提名、经委员会大会表决后产生。体制机制建设委员会由主管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和行业企业相关领导组成,主任由粮食局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院有关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企业与学院专家组成,主任由分管教学的院长担任;系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由系领导、行业领导、相关企业负责人、专业带头人组成,理事长由系主任担任。
由于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是一种新兴的组织机构,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用校企合作的章程和协议明确主管部门、行业、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师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将由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由校企共同主导、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同时制订了一些操作性文件,如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企教师工作手册等。
二、以四个对接为切入点实现校企合作
1.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校企对接,形成高效权威的评价机制
一是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学院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我院成立督评办公室,代表学院对各系教学质量进行督促和评价。督评办对教学过程进行督评,如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教学文件是否健全、教学组织是否严谨等,同时又对教学效果进行重点抽查。督评办组织各种专业考评组,成员由行业企业专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系(部)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组成,采取定期考核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指标主要有学生理论和技能达标率、职业资格证获取率、综合素质达标率等。
2.专业与产业对接,增强学院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我院作为河南唯一一所粮食行业高等职业院校,在推进粮食产业发展中肩负着提供技能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双重责任。为了专业建设更好对接粮食产业,我院的新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首先委托粮食行业协会进行研究,分析粮食产业和中原经济发展的趋势,找准新设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人才规格、人才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然后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牵头,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最后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论证确定。目前我院专业建设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已形成以粮食专业为主干、工贸协调发展、数量适宜、结构合理并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群体,力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粮食类高职专业群,并积极主持或参与国家粮食类职业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3.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我院确定课程标准参考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二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课程体系的设计首先从专业标准和人才的规格出发,然后明确培养学生的规格、标准和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等,按照这个思路倒推,最后确定课程标准。其主要特点是从社会和岗位需求出发,缺什么学什么。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相关专业团队制订,在专业团队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院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对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国家颁布的职业标准,暂时没有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充分沟通研讨,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选取教学内容。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以团队工作的方式完成课程设计和课程标准的制订。
4.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采取以真实生产装置为主、相关仿真软件系统为辅的组合形式,将实训基地建成小型化车间,营造生产环境,将学生技能训练置于准生产实际环境中,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职场化。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探索了 “校中厂”“厂中校”“植入式工作站”“企业全程托管”等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紧贴实际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营造仿真育人环境,积极推行场景教学、模拟教学(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等方式培养人才,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我院粮食工程专业以产学结合为主,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工学交替”为主,重视学生校内外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三、以四个衔接为结合点,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1.师资队伍校企衔接,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质量的专业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满足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双师型”教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职业学院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学院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的教师。二是指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学院把教师作为第一资源,先后出台了《名师工程实施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办法》《人才培养和引进管理办法》《关于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实施办法》和《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我院现有高级职称专兼职教师117名,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60%。学院还聘请了159名企业的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承担35%的专业课时,担任校内外实训指导教师,为师生传授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我院教师下企业对接职业岗位,结合岗位开展企业调研,把握产业发展的新技术要求;结合课程要求教学,收集工作案例,丰富教学内容,丰富教材编写内容;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开展多种形式岗位实践,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2.实训基地校企衔接,充分利用校企资源
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建设思路,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围绕重点专业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基地。学院先后建成了粮食储藏与加工实训中心、粮油食品生物检测实训中心等42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与河南省新良粮油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雪健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54个校外实习基地,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学院于2007年由中央财政支持建立职业ERP实训基地1个,2008年由省财政支持建设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粮食工程和电工电子两个示范性实训基地,2010和2011年建设了河南省汽车检测与维护和数控技术两个示范性实训基地, 使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训比例达50%以上,确保各专业97%的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训时间,基本实现了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技术的“零距离”对接。
3.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衔接,营造职业氛围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帮助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变。高职学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这是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院的主要做法是:第一,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职业能力的需求,构建与企业生产实际要求相符的职业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装置的建设采取以真实生产装置为主、相关仿真软件系统为辅的形式,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将实训中心建成小型化的车间。第二,在教学管理中,视学生为工人,强化纪律教育,增强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流程上岗;学生统一穿上工装、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在学院内,学生感受到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接受到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营造生产环境,将学生的技能训练置于准生产实际环境中,实现校内实训装置的职场化和工厂生产场景的再现。在校外,依托行业办学优势,学生在企业中实习、顶岗,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
4.育人与就业衔接,力推订单培养
我院根据企业用人需求,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与企业合作,通过学院、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我院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先后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南豫粮麦业有限公司、河南省油脂公司、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有限公司和中州国际集团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训教材。教学采用“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期间可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和专项实训,在第三学年进入企业以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
订单培养是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学院根据订单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安排、教材建设等方面实施和同专业非订单班级有差异的管理,从而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秩序的稳定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学生前两年以在学校学习为主,最后一年以在企业顶岗实习为主。
订单培养使学生入学即有岗位,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学生毕业顶岗上班,免去了企业培训环节,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订单培养使学校充分利用了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施、技术专家,将教学过程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可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又节省了培训时间和培训资金。加强校企深层次合作,实现了双赢。
总之,在高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要以政府、企业、学生和家长都满意为目标,找准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并有效与企业进行科学衔接,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