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2015-02-06李建雄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李建雄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李建雄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131)

文章分别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和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四个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学院;定位;教育质量

一、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

(一)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上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英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人才的应用性和操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创新和改革,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导致了基础学位制度的诞生,进而也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由于她充分满足了英国当时对教育发展的期望——提高国家高水平技能储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促进终身学习,所以在产生之后,为英国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英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在发展的过来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仍然值得我国研究和学习。

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由国家和政府主导并进行推动。在国家和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途径上,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法规、制度等文件。如1945年发表的《珀西报告》、1956年发表的《技术教育》政府白皮书、1959年英国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发表的《克劳瑟报告》、1961年政府发表的《技术教育的更好机会》白皮书、1974年国家发表的《工业训练法》等相关法规,都很好地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这些法规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进一步解放了约束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束缚,如把职业技术教育的场所转移到企业的工作场所,让企业成为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等等。

二是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般为三年,第一年主要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年则要被安排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技术技能的训练,第三年再回学校进行课程的学习。从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看,效果的效果非常好。同时通过这种模式的继续,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日益密切,这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界、教育界、商业界的肯定和认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形式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学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习,学生被定期安排到企业进行参观体验,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职业教育活动中,如建设将某些职业知识增加到校内课程中,积极参与到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制定中,和校内教师共同开发设计专业课程,向职业学校投入相应的经费,安排企业的员工到学校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潜力。

三是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培养形式非常灵活。他们充分以解决就业问题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创新了多种办学形式。在招生对象上主要包括社会在职人员、中学毕业生等,在教育内容上主要包括针对初次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针对社会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在教育形式上则包括函授制、全日制、半日制等形式,总的来说,英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举办的职业教育具有多层次性,不同的学员能取得不同的学历资格。

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般由多科技术学院承担,其课程包括学位课程与文凭课程两种形式。学位课程可以提供学士学位,与大学一样分普通学士和荣誉学士两种学位;英国的文凭课程一般职业特点突出,主要针对社会需求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学制也比学位课程短,选择文凭课程的学生一般不能获得学位,而只能获得文凭。

(二)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美国教育史的考察可以发现,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孕育发展、蓬勃发展和改革完善三个不同的时期。经过不断的修正和完善,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优势:1.主要为社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人才;2.办学模式相当灵活;3.培养模式明显带有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4.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体现出鲜明的特色;5.建立有非常完善及严谨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借鉴了欧洲的经验,但它经过美国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在已经具有自己的风格,体现出美国特有的教育特色,在历史上也曾对美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的培养模式最开始主要是学习英国、德国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到工业革命传播到美国后,很多行业工会开始举办专门培养技能工人的职业学校,专门培养工业化所需要的职业人才;到美国开展书院运动之后,则主要教授农民经营农场的知识和方法;1906年纽约、麻省开始举办工业教育,职业教育继而从威斯康星州传递到整个国家。

而后,美国职业教育协会于1926年宣告成立;后来,美国相继制定很多法律制度来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1994年,克林顿政府开始推行学校到职场的计划,主要在两年制社区学院开展职业教育;一直到现在,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教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美国教育走向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特点就是其独特的社区学院培养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它招生的开放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98%的社区学院在生源渠道上非常广泛,既有社会在职人员、再就业人员,又包括高校在校生、高中毕业生等人员。

二是它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社区学院在安排培养方案时一直重视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践类课程的课时一般占到全部课程的50%左右,同时学院还在假期为学生安排了相应的实习任务。这种重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模式一般包括CBE模式和DACUM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主要面向社区的各类人员,其主要任务就是为服务社区、为社区经济发展培养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社区学院为了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顺利就业,特别为学生安排了多项实践教学或技能训练环节,通过这些环节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与岗位能够有所接触。

三是社区学院学员的工作区域及就业岗位特别明确。社区学院90%的学员都是当地社区人员,他们的办学目标就是为社区培养所需的人才,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乐意留在当地社区工作。

(三)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调整,同时在1968年德国联邦政府召开的总理会议上,《联邦各州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协议》顺利通过,从此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正式确立,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史上有两个阶段非常重要。

一是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德国对原有的工程师学校、中等专科学校进行了调整、改革,特别是改善了办学条件,对专业方向进行了新的调整,从而保证了高等专科学校的诞生,这些专科学校主要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受到了德国企业界的、产业界的热烈欢迎。

二是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实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学院开始在巴符州兴起。更为重要的是,国家于1989年在法律中正式明确了职业学院的教育地位和重大意义,同时指出,职业学院的文凭和高等专科学校的文凭具有同样的职业价值。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又举办了相当多的行政管理高等专科学校,这些学校主要培养面向职业代理、信息服务、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人才。

以上三种学校构成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在高教领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如德国学生人数最多的科隆高等专科学校,其就业率一直高于大学,这种现象使得德国很多利益团体不再对普通高等学校给予支持,转而向高等专科学校给予支持,最终提高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办学质量。

(四)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945年以前,日本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为战争培养所需人才;1945年之后,日本从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开始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恢复、改革、扩充、整顿等时期,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大致来讲,二战结束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恢复与改革阶段(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2.扩充阶段(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后期);3.整顿与多样化阶段(60年代中后期至今)。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其办学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主要包括日本特有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其它高等职业学校。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注重立法及其实施,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同时在教师待遇、培养方面也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优惠政策,切实保证将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留在这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充分适应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和设置专业;日本采取的这些举措和办法,从不同层面保证了日本独特又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为国家、产业界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技术人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在日本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习的人数总计有1135218人,比重已经占到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百分之三十,从中可见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规模已经相当大。二战后,由日本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专修学校等机构为恢复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人才和劳动力的保障,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实很早就有了,最早可追溯到洋务运动初期所创办的“高等实业教育”,虽然名称不一样,但也可归于职业技能教育。后来又经历了“高等专门教育”阶段再到“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50年的历史。不过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的。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培育成长阶段、稳步调整阶段、迅速增长阶段。

(一)培育成长阶段(1980-1990年)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始将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开始快速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国家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更是大量有需求,因此很多城市开始兴办短期职业大学,像江汉大学、合肥联合大学、金陵职业大学等,都属于这样的职业大学,一般学制为三年,主要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据统计,到1988年国家兴办的职业大学有119所,学生的数量大约75000人。后来,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1986)等文件的颁布,国家开始支持兴办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培育成长阶段,并被国家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二)稳步调整阶段(1991-1997年)

在稳步调整阶段,国家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来推动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1991年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倡议要通过实行“三改一补”的措施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6年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文件明确提出,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可以说,这个提法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法律上的地位,这也坚定了国家和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心和勇气。随后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始通过“三改一补”等措施来兴办高等职业教育。但在实施“三改一补”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大多办学主体办学条件不够好、师资力量也不太强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这个阶段的发展速度有限,新设立的高职院校数量也有限,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也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三)迅速增长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后来,教育主管部门又提议实施“三多一改”(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的办法来兴办高职教育,高职教育获得空前发展,进入了规模扩张的高速增长阶段。据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在校生共974万人,已达到高等教育规模的39.45%。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之快。当然,伴随着数量和规模的扩张,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稳步提升。特别是2006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通过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100所国家示范校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两个项目的实施,一大批高职院校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办学条件得到巨大提升,硬件和软件条件都得到了改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越来越明确,教育质量也逐步提高,职业教育特色也得到了彰显和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充分显现出来。

总的来说,1998年以后,在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管理体制也不断完善和精细,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和输送了数以千万记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三、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落后观念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不认可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是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从1998年以来,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落后思想和观念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并不高。不少家长的头脑中仍然保留着那些落后、腐朽的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家长和学生们认为,只有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才可以考上大学、才可以成材,他们很少会主动报考职业院校。另外一部分则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很差的、没前途的教育形式,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将来找个稳定、体面的工作会很难,只能当个干体力活的工人,等等。这种职业教育观念导致很多家长不愿把孩子送到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不愿意学习技术技能,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近几年,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要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但我们必须承认,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要找到一个与自己专业对口、待遇比较好的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当然,导致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既有人才市场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也有高职院校自身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等职业院校中一些传统的专业没有做到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革,结果导致一方面企业花高薪想招技术技能水平高的人才招不到,连年出现“技工荒”现象,而另一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却找不到适合所学专业的工作岗位。

(三)高等职业院校定位不准确

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大部分是由中专、技校、成人高等院校改革而来,而且举办高职教育的历史也还不长,所以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太明确,有的可能还存在偏差。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或办学定位上主要存在三种倾向,需要引起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工作人员的重视。一是有些高职院校总是三心二意,成天做着“升本梦”,总是想把自己的学校升格成本科学校,举办本科教育,自己打心底里就觉得办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没有自信,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心态。二是有些高职院校不踏踏实实办职业教育,把学校当作培训机构,把学生升入本科学校深造当成自己的业绩和办学目的,把高职院校办成了专升本学生的辅导或培训中心,这严重背离了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造成了大量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三是有些高职院校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没有把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方向,在办学过程中不重视技能培养和实践教学,把专科职业教育办成了“压缩版”的本科教育,一点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这三种倾向都表明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够准确,都阻碍了高职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然,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执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越来越好,职业院校、职业院校的校长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职业教育的特点、本质、内涵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很多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都受到了企业的欢迎,适应了社会的需要,这些现象都表明我们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不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大多是由中等专科学校升格发展起来的,还有的是由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等经过调整或合并而形成的。这些学校由于办学条件不够好、硬件设施较缺乏,同时在举办高职教育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经验,因而很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停留在中等专科学校的模式或者成人高校的模式。

在这种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很难在短时期内达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有些学校在专业的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学手段方法、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分析

结合外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经验以及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转变落后的职业教育理念

中国历史上遗留的传统教育观念深深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使人们轻视职业教育,不愿意让孩子上职业院校,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上个本科院校,不管这个本科专业好不好就业。社会上的这种观念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国家对各行各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国家要转变这种落后的职业教育理念,改变人们的人才观,从各个方面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采取各项措施增强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切实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专业作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国家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二)健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是一条重要的经验。下面我们仅以建立“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德国为例,看看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方面的经验。德国每隔几年就要制定相应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而且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职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图来具体了解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立法的情况。

图1 德国主要职业教育立法年表

尽管我国近年来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等,但这些法律大多缺乏约束性和操作性,可有可无,无法切实地指导职业教育各项工作。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对以往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的修订,同时制订更具体、更细化的条例和办法,保障职业教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的职能一般包括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直接服务社会等三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则主要倾向于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这两项职能。高职院校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全方位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要紧密结合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进行办学,使学校专业与社会产业实现有效对接,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合格人才,让高职院校成为区域内各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是要坚持培训与学历教育并举的发展方针,积极面向社会,开发培训市场,承担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三是要坚持产教融合,积极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充分依靠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办学,面向区域经济,继续加强企业、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的服务平台,将学校的先进技术成果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推动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进一步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

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真正密切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可以充分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资源不足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因此,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吸引行业和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共同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要转变办学理念,不能光是等、靠、要,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规不健全的形势下,不能总期望政府能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高职院校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联系行业内的企业,与这些企业开展合作,积极为合作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实现企业的利益,这样才能赢得企业的参与,才能与企业搭建有效的合作交流平台,才能让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才能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五)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对职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学生仍然存在轻视的现象。国务院各部委要加强协调,加强顶层设计,采取切实措施,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和地位,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的稳定性;要改变当前很多机构、企业招人唯学历论的局面,要重视技术技能,重视技术工人、企业一线工作人员,让他们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有同样的晋升机会;要改善技术工人、企业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工作得有尊严,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技术技能、尊重技术工人的好氛围,学生们才愿意报考高职院校,才愿意学技能,才愿意踏踏实实地留在车间工作,钻研技术、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才有可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1]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2]蒋春洋.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李英英.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D].华中农业大学,2011.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LI Jian-xiong
(TianjinElectromechanical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Tianjin300131)

this essay did a brief review and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pectively i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s of the four countrie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colleges; positioning; education quality

2015-05-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JA130098;主持人:荣长海)

李建雄(1980-),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

G71

A

1673-582X(2015)09-0018-08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