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把握『四有』标准的深刻内涵
2015-02-06孙林
□孙林
卷首语
全面把握『四有』标准的深刻内涵
□孙林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围绕党管干部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好干部的标准和要求,从“二十字好干部标准”、政法干部“三个必须”要求到“三严三实”要求、党委办公厅(室)干部“五个坚持”要求、民族地区干部“三个特别”要求,再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好干部标准、政法干部“五个过硬”和“四个忠于”要求,以及“四有”好干部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既有针对整个干部队伍的,也有针对特殊干部群体的,既相互区别,又一脉相承,一起赋予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干部标准新的时代内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提出了“四有”好干部标准,这是习近平干部观和干部思想的最新发展。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在中国数千年的国家治理结构中,郡县始终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委书记处于宏观之末、微观之首,作为县域治理的“一线总指挥”,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县委书记提出“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凸显县域治理的重要性。县域是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节点,我国2800多个县级政权就像2800多个“纽结”,“纽结”牢靠,国家政令、法令就畅通;“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所以,县域治理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县域虽小,却五脏俱全,是一个相对独立健全的系统。县域治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所不及,对党的执政能力、对党群关系的考验都是直接的、广泛的和深刻的。
其次,凸显县委书记的关键性。县域治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县委书记的关键性,中国古代常以“七品芝麻官”来喻指县令的官微权轻,但当好一县之官何尝容易,海瑞在《令箴》中说:“官之至难者,令也。”此意即最难做的官就是县官。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县委书记的座谈会中也深有感触地指出,“我同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县委书记这个岗位很重要,官不大,责任不小、压力不小,这个官不好当……”
再次,凸显“四有”标准的普遍性。韩非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习近平总书记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先后在农村、军队、地方和中央多个层级工作过,以“老县委书记”、“老校长”、总书记多重身份对话县委书记,提出“四有”好干部标准凸显了这一标准的普遍意义。
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进程中,“四有”好干部标准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新标杆。
新形势下,开放社会中的多种思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种诱惑,对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影响极大,各种讨好、捧杀涌来,很容易使领导干部成为“围猎”的对象。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只有以忠诚之心铸就意志品质,心中有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信党、忠诚于党,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其中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领导干部是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代表”,时刻在群众的聚光灯下,言行举止、决策举措都要经得起群众的检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只有心中有民、忧民、为民,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经得起检验、赢得支持和拥护。
目前,我们面临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仕途一时荣,伟业千古事。”只有心中有责,履职尽责敢担当,才能为任务减负、为事业添瓦。
在当前反腐败高压态势下,如何用好权不滥权、干成事不出事,为官作为,关键要心中有戒,始终怀有对党和人民赋予权力的敬畏、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对群众和组织的敬畏。“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清正廉洁才是领导干部在任何风浪面前屹立不倒的底气。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