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陶铸和他的“木炭诗”

2015-02-06潘伯农

红土地 2015年6期
关键词:连江县连江陶铸

潘伯农

寻访陶铸和他的“木炭诗”

潘伯农

前不久连江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县老促会名誉会长陈高书带领我们一行5人,驱车来到丹阳镇海拔674米的红色文硃村,专程寻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当年巡视文硃的历史轨迹。

那是1932年冬天,中共连江县委书记杨而菖,为摆脱国民党反动军警和地主民团武装联合追踪“围剿”,毅然率领游击队从长龙山面区,穿越深山密林的庄里、后埭等山庄,来到群山环抱的文硃村,在这里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发动群众组织成立乡村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我们在革命“五老”后代张祥国的指引下,参观了当年陶铸居住过的山旁民居故址,大家站立屋前边坡,纵观文硃村周边的地理环境。文硃四面山峦起伏,山峰连绵,东面连接山面区,西倚鼓头山麓,南通丹阳、山兜、蓼沿,北与罗源县山区接壤,羊肠山道,四通八达,居高临下可控周边几个乡村。可想而知,当年杨而菖选择文硃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很有战略眼光。

就在这一年寒冬腊月的一天,陶铸第二次巡视连江,他化装成“算命先生”,身穿灰暗通长衫,脚穿黑色布鞋,手持白底黑字布幡,上书“祖上密传、算命占卦”,前有杨而菖领路,后有梁洪等人断后保卫,冒着风雪严寒,穿越密林,跨跃溪涧,奔波数十里羊肠山道,安全到达文硃村游击队根据地。当天夜里,他认真听取杨而菖工作汇报,翌日冒风雪深入离文硃5—6公里的深山黄笔秀游击队驻地。这里地处山凹,山高路险,仅有山民搭盖无人居住的几处草寮,游击队百十号人马驻扎在这里。杨而菖陪同陶铸到来,看望游击队员,和队员们亲切谈心,同吃番薯米饭,同住稻草地铺,共叙革命斗争光明前景。陶铸深深感受到杨而菖领导的这支革命武装队伍,信仰坚定,斗志旺盛,纪律严明,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他对这支很有战斗力的队伍充满了信心。

一天夜晚,陶铸在文硃苏维埃政府召开有县委领导、游击队骨干参加的县委扩大会议。会上,他充分肯定了中共连江县委的战略思路,讲述了毛主席坚持游击战争的战略要点,为粉碎国民党“围剿”如何开展游击战争作了战略部署。会议开到深夜凌晨,陶铸意气风发,请杨而菖带路,漏夜攀登鼓头山。

鼓头山为连江县第二高峰,海拔1016米,两人迎着寒风刺骨,雪花飘飘,凭着一股顽强的革命毅力,摸黑攀上鼓头山峰顶,远处传来鸡鸣声和北风呼啸声,汇成飘荡于高山的夜鸣曲。陶铸迎着风雪挺立山巅,以革命家军事斗争战略眼光,观察周围山川地势,高瞻远瞩地指出,文硃虽好,但非久住之地,革命者要把眼光朝远看,要把星星之火引向罗源山区,拓展游击根据地,让连罗根据地连成一片,就能灵活自如利用有利地理条件牵制、打击敌人。陶铸的军事战略思想给杨而菖指明了革命斗争的大方向,为杨而菖率领游击队挺进罗源山区,扩大游击队根据地,打下思想基础。

此时陶铸屹立山头,心潮澎湃,一股革命豪情涌向心田,昂首吟唱:“夜冷风寒热血浮,未除蒋贼恨难酬。随游山顶观飞雪,待看赤旗遍九洲”。高昂的赋诗声,伴随风雪飘向远方,仿佛千军万马,军号声声,红旗猎猎,枪炮轰鸣,直捣蒋家王朝。这首充满豪迈激情的“七绝”革命诗篇,舒展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革命志向,表达了坚强的革命壮志和远大的革命胸怀。从山顶返回文硃住处小木屋,诗兴未眠的陶铸,顺手从烤火堆里抓起一块木炭,在小厅灰壁上写下了这首“七绝”诗篇,离开文硃后,苏区人民称之为陶铸的“木炭诗”,流传至今。

可惜这幢小四扇三间的小木屋,因年久失修,在一次山洪冲击下倒塌,未留下陶铸珍贵的亲笔真迹,令后人惋惜。

(作者单位:连江县老促会)

猜你喜欢

连江县连江陶铸
海上牧场
陶铸劈金匾
二污普数据在连江县大气管理工作中的利用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明德砺行 臻于至善——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简介之二
陶铸的“三不准”和“三不吃”
连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旧址外澳尊王宫修复竣工庆典举行
连江,人生得意须尽鲜
陶铸在连江领导革命斗争的故事
曾志与陶铸——红色伴侣生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