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高门士族入宋后裔考略*

2015-02-06王善军

社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郑氏李氏墓志铭

王善军

宋人在撰写人物传记时,每每言曰:“唐末五代,天下丧乱,衣冠旧族多流落闾阎,没而不振。”①祖无择:《龙学文集》卷九《宋故赠尚书工部侍郎清河张君神道碑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8 册,第831 页。在吟诗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吟出这样的诗句:“唐家甲乙尊门族,谁有流传直到今?”②方岳:《秋崖集》卷一一《次韵李君携示唐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2 册,第250 页。就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而言,虽在各个社会领域均有不同的表现,但早已成为后人共识的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大概要算是明显特征之一了。至于唐代门阀士族的后裔在宋代的情况究竟怎样,则很少有人做具体的研究。诚然,对所有门阀士族的后裔情况进行系统的具体考察,不但任务繁重,而且亦无必要。本文拟以颇具代表性的崔、卢、李、郑为例,对这一问题做一初步探索。考察一下这些家族入宋以后的历史命运,或许对我们认识唐宋世家大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益处。尤其是这一视角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全面认识问题的角度出发,亦须进行或加强这一视角的探索。

之所以将崔、卢、李、郑作为考察目标,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后世普遍认可的唐代大族,无疑可作为门阀士族的代表。公元10世纪末,高丽国王王治在接见宋朝使臣刘式、陈靖时,“因语及中国族望,必有高下,如唐之崔、卢、李、郑。式等言,但以贤才进用,亦不论族姓”③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七七《高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校点本,第1010 页;《宋史》卷二六七《魏羽传附刘式传》,第9206 页。。南宋人王明清也曾说:“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珪组,世为显著。至本朝绝无闻人。”①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二《本朝族望之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标点本,第15 页。这里,且不论刘式、王明清等人所说的宋朝有关情况是否准确,但王治、王明清都提及了唐代的几大高门士族。韩琦在论及崔氏家族时也说:“自元魏历周、隋间,世居显仕,而至唐尤盛,与卢、李、郑三姓,遂为诸侯之望。”②韩琦:《安阳集》卷五〇《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行状》,巴蜀书社2000年编年笺注本,第1578、1578、1578、1585、1584、1585—1586 页。可见,崔、卢、李、郑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高门士族。这些家族至宋朝“绝无闻人”,但并不等于没有了后裔,只是他们难以再凭借门阀而“显著”,亦难以像先朝一样以门阀相矜而已。

一、崔 氏

崔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为北方的著名世家大族,有清河、博陵二望。而“至唐尤盛”③韩琦:《安阳集》卷五〇《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行状》,巴蜀书社2000年编年笺注本,第1578、1578、1578、1585、1584、1585—1586 页。,有唐一代产生宰相达23 人之多。在唐代成员众多、“定著十房”④《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第2817 页。的崔氏,至北宋时期尚能有闻于世的主要是居于鄢陵的一支。北宋名相韩琦的夫人崔氏即出自这一支系,因而其家族情况在韩琦的文集中留下了较多的记载。据韩琦记载,其岳父崔立以上的三世,仕宦情况如下:

曾祖讳光表,清河大房休之后十二世孙也。后唐同光初举进士,为天下第一,终右补阙、直史馆。祖讳周度,性忠鲠敢言,周初为兖州节度判官,其帅慕容彦超叛,即以大义譬责之,复引近世逆顺祸福以为监(鉴?)。父讳汝砺,以父死节尚幼,朝廷欲优其廪给,乃以为左班殿直。后以家世儒者,耻从武弁之列,遂弃官归鄢陵,安处先庐,不以荣利为意。⑤韩琦:《安阳集》卷五〇《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行状》,巴蜀书社2000年编年笺注本,第1578、1578、1578、1585、1584、1585—1586 页。

尽管在仕宦方面已是一代不如一代,直至沦为平民,但在婚配对象方面,崔氏却仍“与卢、李、郑数家相为婚姻,它族不得预。夫人(韩琦妻)曾祖母、祖母,犹皆卢、李二姓,故世高其门风”⑥韩琦:《安阳集》卷四六《录夫人崔氏事迹与崔殿丞请为行状》,第1432 页。。

咸平三年(1000),崔立中进士第,崔氏重新起家。崔立娶职方员外郎冉宗闵女为妻⑦韩琦:《安阳集》卷五〇《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行状》,巴蜀书社2000年编年笺注本,第1578、1578、1578、1585、1584、1585—1586 页。,虽在婚姻方面已不能保其“门风”,但在仕宦方面却“以清德懿行,显于皇朝”⑧范纯仁:《范忠宣集》卷一二《比部杜君夫人崔氏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4 册,第669 页。,仕至给事中,告老以工部侍郎致仕,这已算是崔氏在宋代最为显达的人物了。崔立临终前曾召诸子谓曰:“人生得七十者为少,而吾寿已过之。又官为丞郎,汝辈皆为京寺之官,女配吉士,吾自顾无一不足者。”⑨韩琦:《安阳集》卷五〇《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行状》,巴蜀书社2000年编年笺注本,第1578、1578、1578、1585、1584、1585—1586 页。可见,其本人对其家族的现状并无不满,是要求不高的。这应是唐代高门后裔适应宋代社会现实的反映。

崔立有子三人,长子勉天圣五年(1027)擢进士第,与季弟长孺均终大理寺丞⑩韩琦:《安阳集》卷五〇《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行状》,巴蜀书社2000年编年笺注本,第1578、1578、1578、1585、1584、1585—1586 页。。次子公孺,“始以父任补将作监主簿,耻在荫籍,欲自取进士第。既不利有司,……视富与贵,恬然不能少动其心也”,仕至尚书比部员外郎。公孺子振孙,大理寺丞;保孙,试将作监主簿11韩琦:《安阳集》卷四九《故尚书比部员外郎崔君墓志铭》,第1517—1519 页。范公偁《过庭录》“公孺”作“公立”,误。其二子长作保孙,次作子厚(中华书局2002年校点本,第332 页)。。

崔氏在科举方面两代有成员中进士,应算是较为成功了。在婚姻方面,崔立识韩琦于未显,妻以女,人服其鉴。崔立另三女则分适比部员外郎杜昉、祠部郎中赵宗道、大理寺丞张汝士12韩琦:《安阳集》卷五○《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行状》,第1586 页;范纯仁:《范忠宣公集》卷一二《比部杜君夫人崔氏墓志铭》,第1104 册,第669 页;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〇三《宋故安平县君崔氏夫人墓志铭》,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27 页。,崔保孙娶宰相范纯仁女13范公偁:《过庭录·崔比部来时食稍不精必直言》,第332 页。,亦应不算失败。尽管如此,崔氏后世却基本无闻,显然在宋代社会条件下已是家世难继。

除崔立家族号清河崔氏后裔外,宣称为博陵崔氏后裔者则主要有崔贶家族和崔遵用家族。前者约在五代宋初时“隐居安平”,虽推测为博陵崔氏后裔,“然不知何祖出也”,后“避胡南徙瑕丘”。崔子良“与其兄之子知侍御史杂事暨,俱进士起家大中祥符间”。子良之子贶,又“世其科”,中嘉祐二年进士,“而瑕丘之崔始大”。不过,崔贶在任全椒令时因“考满不迁”,即喟然而叹,且“漫不省事,即谢病去”①晁补之:《鸡肋集》卷六七《奉议郎致仕崔君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表现相当孤傲。后者的详细情况比较模糊,只是苏舜钦在为崔遵用撰写的墓志中称其父“驾部郎(崔)宪”,其子“崔籍,初命理狱于凉”。崔遵用本人举进士屡与殿试不中,后有大臣推荐他“试以补武吏”,他却颇有感慨地说:“我素以卿弼自标置。一旦不偶,返栖屑执笔,求为贱役,不亦鄙乎?”由于不愿意去做所谓“贱役”,结果终身不仕。尽管如此,此人在婚姻、交游方面却非普通寒士可比。他娶后周宋初宰相范质之“诸女”为妻,“生平交游,皆烜赫将相也”②《苏舜钦集》卷一四《处士崔君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校点本,第182 页。此处之“诸女”,似指侄女。。据此可知,其家世背景,必有可凭借处。从其话语中,也不难体会出一个失落士族后裔成员的心态。

至于欧阳修所云唐拱“初娶博陵崔氏,赠仙游县太君;后娶崔氏,赠清河县太君,皆卫尉卿仁冀之女”③《欧阳修全集》卷卷二五《右班殿直赠右羽林军将军唐君墓表》,中华书局2001年点校本,第388 页。;程颢所云程希振“娶博陵崔氏”④《河南程氏文集》卷四《程郎中墓志》,《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点校本,第499 页。之类,皆难以确考。

二、卢 氏

卢氏郡望范阳,目前发现的唐范阳卢氏后裔在宋代的仕宦情况较少。明确记载为范阳卢氏后裔的仕宦支系是常州卢氏。据孙觌为卢习所撰墓志铭记载:“范阳卢氏,在唐为甲族。避五代之乱,始徙建业。李氏国除,又徙常州之晋陵。距今六世矣。”可见,因避乱而辗转迁居常州之晋陵县的这一支系,至南宋初年已繁衍了六代。这一支系的入仕自卢习之父卢察始。卢察被孙觌称为“老儒”,他虽“通经学古”,但一生中的主要经历只是“以诗书教授里中,为人师”而已。至大观四年(1110),以特奏名入仕,然随后即逝,仅“官左宣教郎”。卢习于“绍兴二年赐进士出身”,主要仕历为宣州宁国县主簿、黄州录事参军、滁州全椒来安二县令、随州州学教授等,官职可谓卑微。在经济上,卢习“家素贫,不殖赀产,屋庐庇风雨,藜羮粝饭,一饱之外,淡然自足”⑤孙觌:《鸿庆居士集》卷三九《宋故教授卢公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5 册,第430 页。。可以看出,卢氏虽进入官户行列,但经济上仍处于“贫窭”状态,实难与中上层官僚家族相比。

在宋代的墓志资料中,尚有一些提及范阳卢氏女性后裔的情况。如皇族成员赵克常之妻卢氏的墓志铭中称“卢为著姓,前世尤盛。有婉夫人,载其休令”。其先世仕宦情况为:“曾祖赟,东上閤门使、诚州刺史。祖亮,太子右监门率府率。父炳,泉州德化令。”⑥刘敞:《公是集》卷五二《皇侄右监门卫将军克常妻濮阳县君卢氏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636 页。可见,该卢氏支系亦为中下层的官僚之家。又如碑志资料中称钱若水之母为“范阳卢氏”⑦杨亿:《武夷新集》卷九《赠户部尚书钱公墓志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点校本,第149 页。;葛源之继室为“范阳卢氏”⑧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六《度支郎中葛公墓志铭》,四部丛刊本。;葛次仲之继室为“范阳卢氏”⑨葛胜仲:《丹阳集》卷一五《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7 册,第552 页。;王枢之母为“范阳卢氏,山东旧阀”10胡宿:《文恭集》卷三九《故秘书王公墓表》,丛书集成初编本,第466 页。。似此类记载,所在多有,然其家族情况却不得其详。

值得注意的是,王明清曾云:“明清家昔有卢载《范阳家志》一书,叙其祖多逊行事之详。”11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第6 页。卢载所著《家志》,既然冠以范阳郡望,似可说其家亦应出自于范阳卢氏。然其书久佚,证据不确,难以遽断。

三、李 氏

唐代李氏高门实为两家,即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两大家族珠联璧合,人物辈出,成为唐代政治舞台上颇为耀眼的社会现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宋代的众多世家大族中,号称出自于李氏两大家族者最为集中。

(一)陇西李氏

北宋名臣杨亿所作李继隆墓志铭云:

其先陇西成纪人。……族望重于山东,谱牒藏于册府,非假一二而谈也。公之远祖,占籍上党,水深土厚,代产伟人。大王父讳直,以高尚之姿,不求人爵;以蕃衍之庆,大启孙谋。王父讳肇,仕后唐为都壕寨使、检校司徒。同光中,讨王都于中山。会北戎赴援,王师失律,诸帅奔溃,不任其耻,独率麾下,力战而殁。烈考讳处耘,国初佐命,功居第一,历宣徽南北院使、枢密副使。①杨亿:《武夷新集》卷一○《忠武李公墓志铭》,第162—163 页。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上党李氏家族在唐代一度不仕,五代至宋初是以武将家族的身份活跃于历史舞台的。这一家族即使确出自于陇西李氏高门,也已明显减少了门阀士族的特色,军功成为支撑家族势力的主要因素。

入宋以后,李处耘、继隆、昭亮祖孙三代更是代代建功立业,仕至高位,处耘女又贵为宋太宗皇后,使这一家族兴盛一时,成为北宋时期兼具军功和外戚特色的著名世家大族。

除李处耘家族外,上党李氏尚有李崇矩一系,亦为自五代入宋而兴盛百余年的世家大族。这一支系亦极可能与李处耘家族一样,同出于陇西李氏。李崇矩以军功起家,宋初仕至枢密使,其后裔亦以武职而世其家,并同皇室联姻(如宋真宗时李遵勗尚太宗第六女万寿长公主),亦是北宋时期有影响的武将世家大族。

以上为陇西李氏后裔在北方的基本情况。在南方,东南之吴与西南之蜀是五代时期士族的避难之所。入宋后这些士族的后裔复兴于社会者甚多。吴地的南唐皇室,称出自于陇西李氏,入宋后这一家族失去了往日的皇族身份,成为亡国孓遗,但仍是享有某些特权的世家大族,子孙世代承袭爵位,并可凭借家族地位而出仕为官。蜀地称出自于陇西李氏者,则有合州合阳李氏、成都李氏等。这些家族多经历过数代不仕,依靠家世维持着一定的地方势力。如合州李氏,“其先系出陇西,从唐僖宗入蜀,丑五季之乱,不仕,浮沉梓、遂间。艺祖受禅,有诏唐衣冠之在蜀者,赐闲田以居,由是占籍于合”②冯时行:《缙云文集》卷四《李时用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8 册,第887 页。。而《氏族谱》所载之成都李氏,其家族的具体情况则是这样的:

系出陇西。自叙云,七世祖骐隐,五季间闻蜀多名山,遂挈二子及宗属自鼎沣入蜀,游岷、峨,栖于雅州之瓦屋。世祖迪为儒生。其家双流,自曾祖元义。元义生文显,文显生某某,亦学道,因出游学,放浪山水间不归,其葬也以衣冠。三子师尹、庾崧、乡庾入太学,与四方贤士交。独于李光泰发最厚,晚乐善好施,子大年甚似之。二子嘉谋、嘉犹同登第。嘉犹好学工诗文,官至宣教郎。嘉谋尝入为宗正丞,出守二州,继持节作牧又典州云。③《巴蜀丛书》第1 辑,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90 页。

成都李氏在宋代起家既晚,亦不显达。数代沉潜于民间,已沦为普通家族。然能兄弟三人同入太学,又有成员“乐善好施”,似仍有较强的经济势力。

另外,因唐朝皇族自称系陇西李氏,所以宋代有些李氏家族自称皇族后裔,有时亦称陇西李氏,蜀地即有汉州什邡李氏④《朱熹集》卷九四《承务郎李公墓志铭》,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点校本,第4782 页。、资州李氏⑤李石:《方舟集》卷一六《李隐君墓志铭》、《先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9 册,第708、717 页。、华阳李氏⑥佚名:《氏族谱》,《巴蜀丛书》第1 辑,第251 页。等家族。

(二)赵郡李氏

与自称出自于陇西李氏的宋代仕宦家族相比,自称出自于赵郡李氏的宋代世家大族尤其为多。引人注目的是,北宋时期三位李姓名相的家族,均厕身其列。

李昉为宋初名相。胡宿为李昉之孙李昭述所撰墓志铭,曾明言李氏出自赵郡赞皇,北迁而至镇阳。并云“日西者李,仍世其昌”①胡宿:《文恭集》卷三八《礼部尚书谥恪李公墓志铭》,第457 页。,这应是指“家号西李”②《朱熹集》卷九二《笃行赵君彦远墓碣铭》,第4693 页。的李昉家族继续昌盛的情况。而南宋时魏了翁撰李炎震墓志铭则说:“自唐高祖子郑惠王元懿,十二世而为右仆射李文正公昉。”③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七一《朝奉郎权发遣大宁监李君墓志铭》,四部丛刊本。是又将李昉家族说成是唐代皇族后裔,似无多少根据。所谓东李、西李,是指同宗且同里的两家。“晋侍中崧者,与昉同宗且同里,时人谓崧为东李家,昉为西李家。”④《宋史》卷二六五《李昉传》,第9138 页。张方平为李崧之孙李宗詠所撰墓志铭,开篇便称:“赵郡李氏,出广武君左车。拓跋魏至唐时,为冠冕盛族。五代晋侍中崧,公之祖也。侍中阀阅,载于晋册。”⑤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赵郡李公墓志铭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4 册,第469 页。可见,深州饶阳李氏的两个支系,均更多地认可出自于赵郡李氏。以李宗詠一系为代表的“东李家”在宋代难言昌盛,而“西李家”则不然。“西李家”以文翰而知名,三世学士,一时传为美谈,成员获进士出身者大有人在。尤其不同于普通官僚家族的是,李昉家族“家世七叶,爨无异烟,门内之治有规”,成员“自守家法,不为时变”,“清素孝谨,为旧族之冠”⑥胡宿:《文恭集》卷三八《礼部尚书谥恪李公墓志铭》,第456—457 页。,颇有唐代门阀士族之遗风。宋真宗曾对李宗谔说:“朕常思国朝将相之家,世绪不坠,相惟昉、将惟曹彬尔。闻卿家尤更雍睦有法,朕继二圣基业,亦如卿家保守门阀。”⑦文莹:《玉壶清话》卷四,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37 页。

李沆为宋真宗朝名相,其父李炳仕于五代宋初。王禹偁撰写其墓志铭时引用了行状的如下记载:“赵郡人,广武君之后也。亳州团练使、太清宫副使讳幹,曾祖也;泰陵令、赠太子少保讳丰,祖也;洺州团练判官、赠太子少傅讳滔,父也。”可见,这一支系的李氏家族在唐末五代时仍是世代仕宦的,尽管官位均不高。李炳“幼孤,事母以孝闻,有文行为乡里所称。方将决科名,取贵仕,邢帅薛怀让知其名,奏观察支使”⑧王禹偁:《小畜集》卷二八《故侍御史累赠太子少师李公墓志铭并序》,四部丛刊本。。居乡里而为地方大帅所征辟,不排除李氏家族的传统势力或家族声望仍在起着某种作用。李炳仕至侍御史,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其子李沆兄弟借助科举之优势,得以在仕途上大展宏图。李沆位极人臣,其弟李维亦至工部尚书。这一李氏家族在北宋政治舞台上亦曾兴盛一时。

李迪为稍晚于李沆的宋真宗朝另一李姓名相,并在仁宗朝二度为相。《宋史》卷三一○《李迪传》称:“其先赵郡人,后徙幽州。曾祖在钦,避五代乱,又徙家濮。”李在钦唐末“以武材,仕范阳军”。其子令洵,终库部员外郎、三司户部判官。令洵子护,终国子博士、知德州⑨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并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04 册,第401 页。。由唐入宋,李迪先世是仕宦不绝的。李迪以状元及第,仕至宰相,成为宋朝历史上少有的几位状元宰相之一,且仕宦长达40 余年之久,因而为家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迪之子柬之仕至工部尚书,徽之为度支员外郎,张方平称为“皆以才进,著名迹,称贤士大夫,不藉世家”10张方平:《乐全集》卷三六《李公神道碑铭并序》,第1104 册,第405 页。;从子肃之、承之兄弟亦“相继为侍从”11《宋史》卷三一○《李迪传附子肃之传》,第10177 页。;孙辈亦数人至高官。尽管李柬之反对荫补太广,但李氏家族成员仍多由荫补入仕。在上述三个北宋李姓宰相家族中,李迪家族乃是最为昌盛的一支。

三个李姓宰相家族尽管曾不断迁徙,但根基均在北方。至南宋时,衰落甚为明显。洪迈曾说:“近见余干寓客李氏子云:本朝三李相——文正公昉、文靖公沆、文定公迪,皆一时名宰,子孙亦相继达宦。然数世之后,益为萧条,又经南渡之厄。今三裔并居余干,无一人在仕版。文定濮州之族,今有居越者,虽曰不显,犹簪缨仅传。而文正、文靖无闻,可为太息!”①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一二《大贤之后》,中华书局2005年点校本,第574—575 页。的确,宋代这三个李氏宰相家族已难以再与其唐代先祖相比配,衰落亦属宋代世家大族的正常现象。但就现有资料看,情况也并非完全如洪氏所说。李昉后人南宋时仍有某些成员得列仕版。魏了翁所撰李炎震墓志铭,曾记载居于合州一支的仕宦情况是:“(李士观)以建炎扈跸,出守合州,卒于官。其妃张夫人,丞相商英女也。因家于合。士观生敏随,为右宣义郎,赠中散大夫。敏随生如晦,朝请大夫,历知叙卭资三州,赠中大夫,娶黄氏,生四子,侯(指李炎震——引者)其季也。少与伯兄鼐同登淳煕十一年进士第。历任四十年。”②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七一《朝奉郎权发遣大宁监李君墓志铭》。这一家族的女性成员中,亦有为贵夫人而获较高名位者,如宁宗朝宰相赵汝愚之母李氏等。“簪缨仅传”的李迪后人中,有一曾任浙东参议的李迪五世孙,其去世后“子孙遵其德,贵贱百五十人,合堂共食,令壹而和,职分而同”,以至“新嵊之郊,以为是北方名族能存其旧风、可效而行者也”③叶適:《水心文集》卷二一《宜人郑氏墓志铭》,载《叶適集》,中华书局1961年点校本,第401 页。所谓李迪五世孙,当指李宗质。宗质曾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治家尤严,外人无识子弟面者”。宗质有子四人,其中文铸仕至临安府通判,文鑑仕至滁州司理参军(楼钥:《攻媿集》卷一○一《朝散郎李公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412—1413 页;袁燮:《絜斋集》卷一九《滁州司理李君墓志铭》,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11 页)。。可见,这一家族已经算是南渡世家大族中的佼佼者了。

除了上述三个李氏宰相家族外,还有不少自称出自于赵郡李氏的宋代家族。位至参知政事的李昌龄,其家族自称为李栖筠的后人,由唐及宋,这一家族几乎是仕宦不绝的④《曾巩集》卷四五《试秘书省校书郎李君墓志铭》,中华书局1984年点校本,第616 页。。也有些支系,从唐末衰落,历经数代才得以在宋代重新起家。如公孙简所撰《宋赠大理寺丞赵郡李君墓志铭》云:“故唐开元中,望惟赵郡。吏部郎华,乃其祖焉。唐末民离,家世不仕。”⑤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6489,见《全宋文》卷三二一,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 册,第1页。这一家族直至宋真宗咸平年间才有成员中进士,获得入仕机会。郓州的两个李姓仕宦家族均称为赵郡李氏后人,李师中家族称为唐丞相李吉甫后裔⑥刘挚:《忠肃集》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中华书局2002年点校本,第256 页。,李枢家族则称“仕唐末为殿中丞”的李稹为其先祖⑦刘挚:《忠肃集》卷一三《职方员外郎李君墓志铭》,第272 页。。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从以上所考述的陇西、赵郡两望李氏在宋代的情况看,唐代高门士族的某些支系(尽管不一定是主要支系),在唐末五代宋初的一段时期内,传统的家族势力和门望对家族地位的维持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助力。但这些家族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却主要依赖于军功和科举。高级官僚的荫补和特权虽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已不可能单凭门第而“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了。单从郡望的地理区域而言,两望李氏还奇特地应验了“山东出相,山西出将”⑧班固:《汉书》卷六九“赞曰”,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第2998 页。的古谚,这显然与其成员的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这种奋斗取向是否与传统家风有关,尚有待于进一步钩沉索隐。

四、郑 氏

唐代荥阳郑氏家族至五代宋初时已不见显宦,宋代自称出自于这一高门士族的家族,以中下层官僚家族为多,但也有若干属于上层官僚家族行列。

王安石所撰郑诒墓表,称其子郑湜所书的阀阅、世次为:

郑氏故家荥阳,有善果者,卒于唐江州刺史,而子孙为德安人。自善果至晊七世,生裔,为乐清县令,君之大父也。裔生柬,君之父也。以诗书教授乡里,而终不仕。君以景祐四年进士,为洪州都昌县主簿。⑨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太常博士郑君墓表》。

郑诒官终太常博士。这一家族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了宋代基层官僚家族的沉浮升降状况。可以看出,作为高门士族的先世,对这一郑氏家族的作用已不太明显。其可能的作用,或许是自郑善果至郑裔的数代间,郑氏延续了在专制政权基层的仕宦地位,亦或许是郑氏家族在一定时期将政治势力转化为在德安地方上的势力。与德安郑氏相类似者,尚有襄邑郑氏,只是后者在重新起家后仕宦较为显达而已。该郑氏家族“望出荥阳,而世家襄邑,谱不著其所从徙”,可见其来源实际已说不清楚。在“累叶德贤,晦于里闾”之后,郑雍之父终于“始仕为尚书郎”①綦崇礼:《北海集》卷三四《赠宣奉大夫郑公行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4 册,第737 页。,而郑雍则中进士甲科,仕至尚书右丞,从而跻身上层官僚家族行列。

尽管荥阳郑氏家族“于唐皆显大照耀”,但时移事迁,于“末世丧乱”之时却不得不“逃患”。其中“往之巴蜀”②《苏舜钦集》卷一四《屯田郎荥阳郑公墓志》,第184 页。者,已知即有两个支系:

一是彭州郑氏家族,系唐宰相郑覃之孙郑从革,“仕僖宗朝为御史,从狩留蜀,遂家彭之濛阳”。数代不仕,至北宋后期,郑檝得官“邛州安仁县主簿”③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任忠厚《李孺人郑氏墓志铭》,(香港)龙门书店1971年影印本,第527 页。。

二是汤阴郑氏家族。据郑希甫墓志云:“曾祖仪,导江令。祖遵勖,剑州刺史。父先寿,奉礼郎,知蓬州伏虞县,以公累赠尚书郎。母李氏,封陇西县君。初,国兵西伐,孟氏去国,诏例遣来中都,下迁汤阴主簿,遂占数焉。”郑希甫中进士甲第,历知数州。“兄文甫,中进士第,终卫州判官”。“三子,曰昂、昆、昊”,则不见仕宦记载。可见,这一家族尽管有良好的科举业绩,但却不能避免迅速衰退的历史命运④《苏舜钦集》卷一四《屯田郎荥阳郑公墓志》,第184—186 页。。

在东南沿海地区,两宋特别是南宋时期虽有不少郑姓家族宣称出自于荥阳郡望,但他们的先世情况多说不清楚。黄裳为郑恺所撰墓志铭云:“郑氏始有讳元究者,自五代时伪补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我宋统有天下,遂不复仕,乃家于尤溪。二世而有瀜,三世而有淑,皆举进士。四世有某,五世而有恺,字和叔,预试礼部,不贡。……长嗣汝霖,季嗣汝楫,皆读儒书。”⑤黄裳:《演山集》卷三四《荥阳郑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0 册,第228 页。该郑氏家族尽管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却很难起家。当然,也有不少培养出仕宦成员甚至名公巨卿的家族,同样自认唐代荥阳郑氏为远祖。元末明初人李继本曾概括地说:

浙江义让郑氏,其先荥阳人,系出汉大司农当时。唐从谠以下,三世为相。五季散居闽粤间。宋工部侍郎登龙徙于温,遂家焉。龙图文肃公景望,丞相忠定公清之,以勋德为世所推服。⑥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八七六李继本《郑氏义让序》,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60 册,第980—981 页。

如果按李继本的说法,则散居东南地区的郑姓家族,包括产生了工部侍郎郑登龙的温州郑氏,产生了直龙图阁郑伯熊的温州永嘉郑氏以及产生了丞相郑清之的庆元鄞县郑氏,多有出自于荥阳郑氏者。以同居共财而闻名于世的浦江郑氏家族,亦称出自于荥阳郑氏。这一家族的早期代表人物郑绮,活动时期已属南宋,因而亦无多少可信度可言⑦漆侠:《宋元时期浦阳郑氏家族之研究》,载《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不过,同居共财的孝谨家风,倒是与唐代高门士族似有某些共同之处。

余 论

鉴于唐末五代士族谱牒大坏,而至宋又“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⑧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五《答林宗简》,四部丛刊本。的社会现实,依据文献资料来考察唐代高门士族后裔的情况是有相当困难的。正如陈亮所说:“谱牒之不明久矣。卿士大夫能谱其世家,使始末可考见者,盖仅有之。”⑨《陈亮集》卷三五《方元卿墓志铭》,载《邓广铭全集》第5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70 页。尽管真正能谱其世家者不多,但假冒情况却不少。宋人赵彦卫曾说:“唐人尚氏族,推姓显于一郡者,谓之望姓,如清河张、天水赵之类。世人惑于流俗,不究本宗源流,执唐所推望姓,认为己之所自出,谒刺之属显然书之,至于封爵,亦如是,殊失尊祖敬宗之意。”①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中华书局1996年校点本,第50—51 页。受资料限制,不少家族的先世记载,往往令人既难证其伪,亦难证其实。“在许多情况下,经常是一个家族在宋代成为士人家族的几代之后,他们才宣称自己拥有显赫的唐代祖先,而且这类说法的数量从11世纪中期以来显著增长。……在11世纪中期,《新唐书》成书,其中有11 卷是关于唐代主要宰相的世系表,为那些渴望有一个显赫祖先的家族提供了许多资料。”②[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刘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1—72 页。

上述对唐代崔、卢、李、郑四姓六家的后裔状况的考察,自然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号称出自于李氏二望的宋代官僚家族之所以尤其多,显然就与李姓在总人口中的大姓状况有一定的关系③美国学者詹森考察了宋代“一大群自称赵郡李氏的人”,结果认为“几乎所有的例子,实际上都并非真的具有赵郡血统”(《世家大族的没落——唐末宋初的赵郡李氏》,耿立群译,《唐史论文选集》,(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90年版,第283 页)。詹氏的这一说法,显然不够准确。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自称赵郡李氏的人”,已无法用文献资料证明其真实性。至于其血统情况,自然也说不清楚。。尽管这种考察不可避免地会含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总体上仍有重要认识价值。尤其是由唐末至宋初世系关系仍较明确的家族,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

从代表性的高门士族的后裔家族状况可以看出,所谓唐宋之际门阀士族退出了历史舞台,并非意味着他们的后裔从此就长期沦为平民百姓。在农民起义军及各类战争大量夺取了士族成员的性命之后,其残余支系仍有世代仕宦而长期在宦海沉浮者,亦有在官民之间而时有起伏者,在社会竞争中大多仍具有一定的先天或后天的优势。这种变革期的持续因素,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凝固性的一面,是无时无地不在发挥作用的④秦观《淮海集》卷三四《裴秀才跋尾》记河东裴氏的情况亦很有代表性,现摘引于下,以资参考:“裴本秦之别姓,自汉以来世有显者,在唐尤为望族,五房之裴为宰相者,十有七人。裴氏衣冠,于斯为盛。而东眷房晋公度,实唐第一等人。君,晋公之裔孙也。少笃学,锋气锐甚,颇有志于天下之事。已而举进士屡不中,……君之弟……朝散君起家四十为郎,声闻籍甚,所谓功名富贵,盖未易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笺注本,第1125—1126 页。)。

两宋时期,门阀虽已丧失了其原有价值⑤关于这一点,门阀士族后裔是有清醒认识的。河东柳氏后裔柳开曾说:“唐季盗覆两京,衣冠谱谍烬灭,迄今不复旧物。以姓冒古名家已称后者,殽混无别,吾宁斆乎?苟其材,负贩厮役得时用,为王公卿士,是须古名家子耶?其不材,纵名家子,今何谓?”(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一四《宋故昭义军节度推官试大理评事柳君墓志铭并序》,四部丛刊本。),但门阀士族后裔通过自身的调整,亦可以在新形势下的社会竞争中获得不少果实,成为两宋世家大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郑氏李氏墓志铭
《郑氏规范》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尹源墓志铭》考释
文言文练习
郑氏富贵黄金屋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恐龙科普秀——郑氏晓廷龙
辽《韩德源嫡妻李氏墓志》校补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