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
2015-02-06陈艳
陈艳
摘 要:在隐喻的认知研究中,隐喻的理解加工一直是个富有意义的研究主题。对于外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隐喻本身理解机制的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语言的理解机制,更好地揭示双语者大脑加工过程,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揭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文化互动,促进学生的外语思维,培养他们的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双语心理词库研究为理论框架,釆用问卷测试的形式,从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与思维产出的视角,以浙江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外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理解策略、隐喻类型,以及英语语言水平对理解策略、隐喻类型的影响。
关键词:隐喻;理解策略;英语语言水平
隐喻是心智的中心问题。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是人们进行不同概念域之间跨域映射的认知工具,在人类知识的创造与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周昌乐指出,隐喻具有一般性语言现象的特点,也是语言的中心问题。实际上,语言的诞生,文字的诞生本身,就是靠隐喻类比机制来达成的。最近30年来,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语言学家,乃至逻辑学家都开始认识到,隐喻是语言和思维绝对必要的基础。人类的概念系统、认知思维机制,从本质上讲,也都是隐喻性的。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
隐喻频繁地出现在报刊、杂志、影视、小说、诗歌,以及人们的日常话语中。对本族语者来说,隐喻只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构成了他们概念体系的基石。理解隐喻,特别是理解已成为他们概念组成部分的常规隐喻,并不需要额外的认知努力。对单语者或本族语者的隐喻理解研究主要来自心理语言学以及神经语言学领域. 心理语言学往往通过反应时技术探讨隐喻句与本义句的加工时程以及隐喻意义理解机制的异同,当前形成了几大隐喻理解模型:概念隐喻模型、范畴包容模型、隐喻生涯模型、等级突显模型等。神经语言学主要利用ERP与fMRI技术进一步探讨隐喻句与本义句的加工时程与意义建构的异同,以及大脑两半球的处理效应异同。近年来,也有研究开始探讨个体因素与隐喻理解神经机制的关系。
与单语者隐喻研究侧重于探讨隐喻义与本义加工异同的情况不同,第二语言学习领域的隐喻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外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即理解和表达外语隐喻的能力,以及个体因素与隐喻能力的关系。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由于缺乏像本族语者那样的文化知识和概念体系,理解和表达隐喻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探讨学习者的隐喻认知机制不仅可促进外语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语言认知机制的认识。
二、隐喻研究认知观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功能是对文本进行修辞。隐喻本质上是一种修辞手法和语言的派生现象,属于言语辞格。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根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是以一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它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和经验的基础,属于思维辞格。
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对空间关系与运动的一种动态的表征,有其内部逻辑或结构,这些逻辑或结构决定其在建 别的概念时的作用。意象图式来源于人们在曰常生活中对事物的具身体验,在跨域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二语习得中的隐脊研究
认知语言学向我们揭示了隐喻对于建构人类语言与思维的重要作用。近三十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功能、结构、形式、理解和生成机制以及隐喻的识别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大多以本族语者或单语者为对象,但对第二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启示。二语习得以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便开始关注隐喻与二语习得、外语教学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与二语习得研究、外语教学的一个很好的交接平台。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对于他们能否成功地学习外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学习者是否达到了一定交际水平的真正标志就是他们能否隐喻化地使用外语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学习者隐喻能力的研究,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学习机制以及学习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互动。隐喻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也是我们赖以教学的方式。
四、第二语言词汇和概念表征研究
双语者如何在记忆系统中组织两种语言的心理表征,是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近年来,双语研究正致力于发展“语言处理过程和认知理论”,其中一个核心问题便是第二语言词汇与概念表征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被称为二语习得的形式-意义映射问题。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种语言的词语共享一个记忆系统;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各自的记忆表征系统。两种观点描述了不同层次的双语记忆存储情况。共享记忆存储观描述了在语义或概念层面上的双语记忆表征情况;而独立存储观则描述了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形式存储在不同心理词典中的情况。最近的研究倾向于把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提出了双语者的层级表征观,即双语者的词汇形式是分别表征的,而概念或语义系统是共享的。目前主要形成了几大具有解释力的双语表征模型,例如,修正层级模型、分布特征模型、共享分布式非对称模型等。
五、双语概念表征模型研究不足
缺乏对具有隐喻意义的词和概念表征的研究,目前,双语心理词库的几大模型几乎都建立在二语和一语的翻译对等词的基础上。语料也大多局限于具有相同字面意义的词语,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不同语言间的刺激词语的可比较性。研究者们假设,所选择的刺激词语,特别是具体词,无论是表层形式还是功能,在不同语言中都是对等的。但这显然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因为“翻译对等并不总是概念对等”。即使是两种语言中的同源词,其意义可能也并非完全对等,有时,“同源关系会给语言学习带来许多问题”。
六、结语
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水平影响其隐喻理解策略的使用。高水平的学习者更多地依靠外语知识,而低水平的学习者往往更多地利用母语知识理解隐喻,但他们更多地利用心理意象、猜测以及句法分析等认知策略弥补他们语言水平和外语知识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陈家旭,《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第74-78页.
[2] 董燕萍、桂诗春,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外国语》,2002年第4期第23-29页.
[3] 龚嵘、郭秀艳,双语词汇表征的静态与动态研究视角,《外国语》,2010年第4期,第57-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