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教育
2015-02-06包菊芬
包菊芬
灵感与小学生作文已经越来越远,在此谈灵感也许是一种奢侈,多年以来我们很少认为小学生作文要与灵感联在一起。早在西晋陆机在<文赋>就谈过灵感问题,那是一段绝妙文字:”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灵感之去来,非意志而能控。来则文思泉涌,无往不得,去则笔底粘滞,苦索无获。是啊若无灵感出现,怎么会有作文精彩。
一、应试作文的思考
传统的写作流程,以应试为目的,主要是教师作前指导,学生模仿练习,教师逐个指导修改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统一了写作内容,便于教师集中指导,然而在追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这种模式已日趋落后,它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致使作文千篇一律,扼杀了学生发现的才能,创造的才智,以致造成出现了作文的新八股,偏重于思想道德而忽视了人性的发展,少了人文色彩。因此 灵感成了多余。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从《左传》提出”立言”之说,到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接着刘勰又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文以载道”。从此道德文章便深入中国人心,及至到现代极左思潮影响,”文以载道”的道,更成了政治思想,教条式的口号,甚至逢文便讲思想健康。以至于许多童心之言,童真之语,在作文中缺少了市场,作文便成了模式化的天地。
二、素质教育呼唤小学生作文人性化天地,呼唤还学生以童真
有位教育家曾讲过:作文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之源,则于作文之流,难以点燃学生激情的火花。作文贵在独创,陆机提出文贵独出心裁,不蹈袭前人。现代教育呼唤创新,而创新不仅仅是对前人作文的模仿,更应在生活中寻找新的源泉,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寻找灵感。
文章需要灵感,灵感与真情共在,激情所至,文笔生采。”言为文之用心”,重观历史,提出文章为经国大业的曹丕。其实也提出:”诗赋欲丽”,强调”文以载道”的刘勰也提出文章”缘情而发”,至于明代李贽更提出”童心”之说,清代袁枚,强调”性灵”之语。完整地理解先哲本意,深刻地领会作文真谛,才能在作文指导中开创一新的天空。
三、采取措施
1. 作文之源在于生活,作文首先要教会学生发现,给学生发现的眼睛。然而许多年来,教师忽视了生活,忽视了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发现,以到于有一次于我请同学们介绍一件帮助同学的事情,学生竟面面相觑,无人应答,然而生活这类事情少吗?没有笔,借给你一支,书没带,给你一本,帮着扫地,推车……也许都微不足道,然而这是学生生活一部分,只是多年以来,他们忽视了。这些事在平时谁也未曾注意过。这需要我们教会学生发现,使他们成为”小小发现家”。我们无法告诉他们应该发现什么,不要去发现什么?我们只能鼓励他们成为发现家,肯定他们的成绩,激起他们的热情。这样做了。作文中的新花样也来了,一位学生的小作文《割草》详细的描写不再是热爱劳动的口号,而是摔了一跤,四脚朝天后,母子的哈哈大笑,其乐融融。另一位学生的《太阳与月亮同时升起》也因此成了一个科学发现……这些成了学生作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交给学生发现的眼睛,还要给学生宽松的时间与空间。作文来源于生活,灵感的发现有时是遍处寻访而不得,有时是突然涌出而难止,因此时间上的宽松将为学生作文留下回旋的余地,使他们在灵感来,挥笔而作,出可在遍访不得时,不用冥思苦想,小作文便是习作的最好方法,可长也可短,有则随时可作,无则不须担忧,每星期一至两篇,既积累题材又锻炼写作。实则两全其美。
3. 有了宽松的时间与空间,还需要有教师及时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正是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了信息反馈,从而激发学生作文热情。因此,小作文批改时间应采取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既鼓励学生提前交卷也,可以统一交卷。这样做,一方面保证了作文有充分时间准备,另一方面也给作文优先完成者及时的鼓励,促进他们产生更大热情。
的确,曹植七步成诗,”相煎太急”,悲恸千古;王勃出口成章,”秋水长天”,流芳百世。然而,若无当时曹子建感手足之情,心中凄然;王勃登腾王阁顶,意气飞扬,又怎能有如此奇思异构呢?
因此改变作文模式与指导方法,重视发现生活,而不局限于寻章摘句,重视灵感触情而不局限于课堂之中,重视及时评价,反对模式化讲评,提倡写真抒情,有感而发,必将使作文教学出现一种新的格局,学生激情所至,文笔生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