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

2015-02-06王水丽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期

王水丽

● 教材分析

《第八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古代苏格兰王子英勇抗击侵略军却屡战屡败。在他几乎丧失信心时,偶然看到蜘蛛在风中结网的场景,从中深受启发,再次振作,终于取得了第八次战斗的胜利,赶跑了侵略军。

全文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

从写作方法来看,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简练,浅显易懂,注重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表述和完整性,呈现给学生规范化的文本表达。

● 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材料之后应该到达的认知程度,是微课程教学法贯彻让学生学习得以目标管理的理念的产物。达成目标发掘的重要性在于有效提升学习者体验,从而提升学习绩效。

《第八次》教学课时为两课时。语文学习既要得“意”(内容)又要得“言”(表达)。第一课时定位在得“意”,也就是课文写了什么,指向文本的内容。学生应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故事情节展开的三个阶段,即“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是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基础,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得“言”。本课的故事内容浅显、脉络清晰、表达规范,这样的文本材料适合让学习练习讲故事。因此我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据此,第二课时的达成目标为: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凭借“流程图”、“QQ表情”,讲好蜘蛛结网故事,掌握“八次”结网不同的写作方法;有条理地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领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如下:首先,与新课标中“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保持一致。其次,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传统语文课堂更多地注重“庖丁解牛”般的字词品读,关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往往忽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采用讲故事、写动员令、讲动员令等语言运用的活动,能弥补语文能力培养中的缺欠。最后,破解写作难题。学生不会写,写不好,在习作教学中是常见问题。这与学生缺少课堂练笔的时间,缺少课堂练笔后的及时分享、反馈有关。设计当堂练笔、分享、反馈,无论是“写”还是“讲”,都指向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写”和“讲”的过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同时,适当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 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凭借“流程图”、“QQ表情”,讲好蜘蛛结网的故事;掌握“八次”结网不同的写作方法。

学习任务:画蜘蛛结网的流程图,根据流程图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明白“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给故事配QQ表情,有感情地讲好故事;积累有关“坚持”的名言和成语。

方法建议:画流程法和配QQ表情法。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环节: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第二环节:写《动员令》。第三环节:讲《动员令》。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2.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课视频有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学画流程图,有条理地讲故事,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视频中播放蜘蛛结网的故事,作为学生练习讲故事的范例;播放蜘蛛结网的动作视频,为学生圈画动作关键词作铺垫;讲解画流程图的方法,要求学生“动手”;要求对着流程图讲故事,让学生“动嘴”。

画流程图是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输出语言的策略,画好后,要求学生根据流程图的动作关键词,讲一讲蜘蛛结网的故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第二部分:配QQ表情,把故事讲得吸引人。讲故事不仅要讲得有条理,还要讲得吸引人。用微视频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讲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QQ表情代表各种丰富的情感,在文字下面配上相应QQ的表情,是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捷径。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

第三部分:品蜘蛛结网故事,积累名言成语。学习需要感悟和积累,学生一次一次地练习讲故事,逐渐走入文本的情境中,感悟也逐渐加深。此时,让学生收集和积累一些关于“有志者事竟成”的名言或成语,为课堂上的表达作铺垫。

第四部分:说课堂预告,为翻转课堂作铺垫。在微视频的结尾,我通过预告课堂上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布鲁斯王子看了《蜘蛛结网》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提前预告这个话题,有助于学生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学习就会有深度。

● 课堂教学

1.设计思路

在翻转课堂中,一上课就检测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然后,鼓励学生围绕着“动员”提问,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交流写动员令的流程图;根据流程图小组分工合作写动员令,完成后组内修改动员令,最后小组派代表演讲动员令。

2.教学过程

(1)检测

回顾微视频中把故事讲得有条理的画流程图法,以及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的“配QQ表情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渗透非常重要,需要每节课慢慢渗透。涓涓细流,终将在孩子们的心田汇成江海。本节课的画流程图法是比较好的阅读策略,有趣直观,能帮助学生拓展理解的深度,使文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采用思维可视化的画流程图法(如上页图1),能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有条有理。

“配QQ表情法”把学生喜闻乐见的QQ表情,融入阅读理解之中,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讲述(如图2)。这些要点,学生在微视频中已经学会,教师在课堂上适度地训练、引导,为接下来的讲好故事做好铺垫。

(2)讲述蜘蛛结网的故事

要求学生根据动作流程图和自己标注的QQ表情讲述蜘蛛结网的故事。在成都等地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我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把故事讲给听课的教师听,不少学生还得到了听课教师的指导,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一直都是“宠儿”,复述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复述是一个对语言材料吸收、消化、整理、判断、运用和表达的过程,能增长言语智慧,发展言语个性。根据蜘蛛结网的动词复述故事,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开课的特定环境中,学生讲故事给听课教师听,能自豪地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感,树立学习自信心。

(3)小组协作学习

◇聚焦主问题:王子如何动员士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不善于质疑,学生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也只是被动的机械式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语文的课任务之一。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蜘蛛结网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布鲁斯王子看到蜘蛛结网之后怎么想、怎么做(引读第四、第五小节)?然后,学生针对关键词“动员”质疑,最后全班形成研究的主问题:布鲁斯怎样动员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抵抗?(如图3)

◇小组协同作业:写动员令。

学生用三分钟时间,把“动员”的关键词写在小圆片上。小组展示合作的成果,把关键词贴到黑板上。小组间互相补充,黑板上贴了很多关键词,如人民、故事、国家、爱国、士兵、名言、责任、幸福、战斗、精神、鼓励、坚持不懈、勇敢……

然后,按照流程图要求,小组协作整理关键词。在教师引导下,把关键词归类形成四类(如图4)。

最后,根据要求分工写作《动员令》。

从聚焦主问题到创作《动员令》,让学生将蜘蛛结网与布鲁斯王子召集军队、动员人民抵抗侵略军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来促进自己语言的内在建构,但是,学生没有写过动员令,如果不加以指导,很容易干巴巴地写几句口号。所以,这个环节从引导学生思考入手,集小组乃至全班智慧,协作讨论动员令该写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思维珍珠”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串成有条理的“写作顺序之链”,使学生知道写动员令要以情感人,以故事感人,以理服人,最后还要发出号召。

(4)展示协作学习成果——演讲动员令

首先,把分工写作的《动员令》片段在组内交流,再形成完整的动员令,贴在准备好的A3纸上。然后,组内讲讲动员令,修改动员令。最后,小组推荐代表演讲动员令。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语文课要为学生提供演讲的机会,结合文本渗透演讲技巧,使学生演讲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情——倾注情感。

学生在演讲的时候,我用手机拍下《动员令》,大屏幕上同步显示。每组代表演讲完了,都主动地征求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建议。在演讲过程中,教师应在演讲的气势,以及通过声音、眼神、动作甚至站位增加演讲效果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 教学体会

传统的语文公开课,我一般会有3~4页的备课纸,每一页精心地写下课堂用语及相关的教学预设。课堂上以我的“表现”为主,临近下课时再布置作业,高难度的练笔一般都是课后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花时长而且很困难,习作缺少学习支持,故习作质量不高。而我在成都龙泉一中、南京雨花台中学、武汉鲁巷实小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执教《第八次》时,觉得很轻松,这是因为我不用再记忆复杂的教学环节和课堂用语。“四步法”解放了我,让我拥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学生学得也很轻松,从微视频里学习方法,课上进行拓展提升,完成高难度的作业写作。课堂上呈现出“乐于学习、有效合作、大胆表达”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学效果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的成功尝试: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中,课堂内主要是新课导入,讲解知识,最后布置作业等环节,作业完成一般在课外。课堂结构为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演员”,越是优秀的教师“演”得更多,展示教师个人风采更多,挤占了学生学习、思考、合作的时间。

翻转课堂带来一场教学革命。学生学习知识在课前,如本课学习“画流程图法”和“配QQ表情法”。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能力,读懂用“流程图”表达的小组合作要求,用“流程图”整理“动员令”的写作顺序,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阅读策略。课上教师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从“演员”变成“导演”。课堂上,以从容的心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2.以合作为主法

有效的小组合作有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能让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也能使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观点并作评判,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本节课共有三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形成“关键词”;第二次合作写“动员令”;第三次合作修改“动员令”,为组内推荐出来的代表演讲动员令出谋划策。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然也关注到了学生个体差异。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保证合作的有效,每一组都有了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把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结合起来,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3.以学科为本位

这是一节语文的翻转课,应以学科为本位。语言是一门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用它,所以我在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合理地研制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如果把这篇课文仅仅定位在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就滑到了道理说教上去。在当代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中,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教学中强化了学生表达素养的训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通过微视频中教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讲好故事。课堂上小组合作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

当然,翻转课堂需要技术的支撑。课堂上,我用MirrorOP Sender软件实现了手机和大屏幕的同步显示,便于学生分享、互评。但无论使用什么的技术,我们必须能自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还是在继续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