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印象

2015-02-06武健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信息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家

从书本中认识钟义信老师已经有好多年了。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并不太满足于现有的课程内容,所以,特别关注着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其中最让人尴尬的是,就连中学生都知道:科学与技术是密切联系着的,不过信息技术教师却说不清楚“信息科学”到底是什么。

那两年,在大学里的走动多一些,经常看到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每次看到这样的牌子,会时常问身边的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有何不同?问的次数多了,深入一想,其实问题又回到了原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有什么不一样?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有什么不一样?……

类似的问题经常绕在心里,却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答案。想当个“明白人儿”、“明白教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从这样的起点,与北京魏宁、上海柳栋、浙江陈红、广州陈紫凌、惠州郭影强等老师一起从困惑中摸索,从“信息”开始重新理解。既然“信息”关系各方面,那么研究信息就需要从知识论整体入手。为了快速地补足知识缺陷,使自己的了解尽量多一些,找到各种“导论”来看,希望用这种方法快速地建立起尽量多一点儿的知识体系。

2009年,在一次西单图书大厦的“扫”书中,发现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和《信息科学教程》,第一次从书本中接触钟老师。除了对其中的“信息”定义感兴趣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想法。书中将信息分成了本体论和认知论层级。这样的理解,使我立刻明白了以前所谓概念的争论,其实是盲人摸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程中“信息”定义之争其实早有了很好的解释。

第二次重读,是在对信息科学进一步了解后。我们发现,信息科学不仅存在,而且还很活跃,有着一批专项研究信息哲学和信息科学的专家群,也有明确的研究问题。其中信息科学方面的《信息科学原理》也是钟老师的著作。钟老师把信息科学定义为研究信息现象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科学讲原理,技术讲应用。从基本概念展开下去,甚至可以隐约看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增加很多原来遗漏的内容。

第三次再读,是发现信息哲学、信息科学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发展。不仅有了一群科学家们,还有专门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有明确的学术争论。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一书中专家批判的犀利,到实名著文对自己不认同的观点进行条驳。对照着各种不同观点,一是让人敬佩,有着科学家的风范,严肃批判是研究的态度;另一是让人明白,这就是一门新学科发展的基本态度,对于学术来说,大家都好远远不如据理力争。

就这样一个人,代表着一群较真儿的科学家,让人总有一种想拜见的想法。

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之始,大家发现需要更密切地联系信息科学家,听取学科专家对课程目标的建议。受几位老师委托,我心怀忐忑地给几位教授写了电子邮件。没想到教授们的回信都很快。所有请教的问题都有了答案,这下我就放心了。于是,进一步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当面请教。钟老师也很快答应了。

2011年12月,一行人相约到北京邮电大学访问钟老师。这可能是一线的实践者第一次直面信息科学家,大家都有点儿紧张。钟老师介绍了信息科学和全信息理论,同时提出希望,信息科技也是大学的基础课程,应当考虑中小学与大学贯通。从早上8点多到12点半连续4个多小时的讨论与交流,使大家不再有陌生感。那年钟老师已经71岁了。

再次拜访钟老师是2013年冬,课程有了新的发展。STEM和创客在课程中有了初步的尝试。一方面再次请教信息科技整体方向,另一方面冒昧地请钟老师为《青少年创新丛书》写序。钟老师提出了“吹响信息科学技术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对每一个关心课程的人都是一种激励。

第三次请教仍是冬天。课程发展越来越丰富,而对方向性的把握也有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对专家的系列访问,整体了解课程的建议。钟老师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老朋友了,共同探讨信息科学是件好事情!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过程中,感到信息科学家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

——武健

猜你喜欢

信息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家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山西大同大学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简介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三元重要不等式的推广及应用
假如我是科学家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设计探究
基于文献类型矫正影响因子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期刊中的实证分析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