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教学行为及矫正策略
2015-02-06冯士海
冯士海
课堂教学是由诸多环节组成,只有各个环节优化了、效率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才会提高。根据日常的听课及对各优质课大赛的课堂观察,我归纳了一些课堂教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低效教学行为,并形成了相对应的矫正策略。
● 低效的课前准备
我们常常发现,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因手头任务还没有完成或其他事情拖延导致很晚才进入计算机教室;或者上课时,才发现有的学生机器出了问题,教师又要忙着先解决学生的计算机故障,或正在上课时,被领导或同事打电话喊走去帮忙维护计算机,这些行为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解决策略:教师应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提前2~3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有过渡时间做好上课准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部分学生沟通。这样上课铃响后,学生才能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也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轻松、灵活、高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①机房计算机和教学需用软件的准备。②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准备。教师只有对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针对性。③对上课学生准备,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准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轻重有别,因材而施教,教学效率才会高。
● 低效的三维目标定位
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在听课中,我常常发现有的教师在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时,出现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①“游离”于知识和技能之外的过程和方法。为了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②“贴标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③只关注知识授受和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在强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另外,还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有十多条,也有的仅有一两条,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都有问题,前者肯定落空,后者使教学效率低下,两者都会导致一节课无法走向高效。
解决策略: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衔接三维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这三维目标进一步得到升华。也就是说,三维目标实际上是对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这一总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另外,每一节课都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目标要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目标最初的制定,又要注重教学最终的效果。过多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理论上的“完美”,而无法真正完全实现。同样,过少的教学目标也会直接导致课堂“留白”时间过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遵循“适量、适合”原则,才会使课堂走向高效。
● 低效的知识传授
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如何呢?要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否正确、有无科学性的错误,是否与教学任务、目标相符,是否超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否难易适度,是否前后连贯、先后有序,是否做到了以点带面、详略得当。有些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不论轻重、难易,不论粗细、详略,不进行加工,不进行处理,不进行调整,按顺序一股脑儿全灌输给学生,讲完后就让学生进行操作,结果学生必然是学得一头雾水,操作一塌糊涂,效果很差,甚至对个别知识有错误的理解,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这样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就很低,就是低效的知识传授。
解决策略: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知识的重点、难点,筛选、梳理出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将知识点加工处理成不同的问题和任务,逐个帮助学生解决。且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也要做到合理、有序、高效,做到环环紧扣,步步相连,课堂活跃,学生不拘束,教师的讲授、演示,学生的操作、作业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此,传授的知识就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完成任务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要深刻、牢固得多。
● 低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不同类型的课,要因地制宜。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课堂教学凸显亮点。但是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在一节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还有的教师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使用千篇一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这些做法显然都不可取,属于低效的教学方法。
解决策略:教师要依据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使用恰当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相应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程序语言内容时,因知识内容相对枯燥、难度较大,不宜使用让学生自学和讨论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使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在教师的讲解下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教学应用软件的使用时,可以采取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应多安排时间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构建知识;在教学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可以采取形象法、类比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教学综合应用知识时,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以降低难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 低效的教学评价
评价是了解教学效果、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必要教学环节,但还是有不少教师采用频繁、热热闹闹的评价。例如,“键盘输入”课学生输入不到10个字就进行评价,让全体学生对抽查的学生鼓掌,一节课学生鼓掌逾10次之多。有些分组贴小红花,甚至发放价格不低的奖品等。有的教师发放满满一页纸的评价表,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对照此表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手段异化了评价目的。还有的教师在绝大多数学生作品没有完成的情况下,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直接进行到下一个教学任务。
解决策略: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它能及时、公正给出评价的分数,因此,教学评价也必须如此。如果教师通过评价,能迅速、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了解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样的评价才会更有效。作为技术学科,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开发出相应的评价软件),及时、客观地对学生操作过程进行评价,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教学评价的最理想手段。另外,还可以把形成性评价与作业管理相结合,将每次课堂实践内容设计为合理科学的评价项目,如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行为习惯、创新能力及表达能力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的每一步学得怎么样,及时提供矫正性反馈,它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激励学生去学习,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从而及时采取因人施教的补救措施。
总之,虽然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有的信息技术教师追求教学内容的情境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育手段的媒体化、教学评价的片面化。这些做法都导致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低效,甚至抹杀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因此,聚焦课堂,改变低效的教学行为,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得信息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