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源自深度

2015-02-06黄娇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深度信息技术课堂

黄娇林

透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些问题往往司空见惯,这其实就是学生浅层学习的具体表现。例如,①学生不会思考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会、也不愿主动地与原有知识作比较,进行联系,没有把新学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图,把课堂学习内容当作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无关的内容、无关的知识片段或模块。②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把学习当成了任务在完成,没有真正理解为何做和如何做,只是记忆和模仿操作程序,没有领会过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③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当作静态的、独立的知识,不善于在变化的情境中加以理解和运用。④学生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策略的相互交流,更没有对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和改进。信息技术的深度学习并非提升学习难度,也不是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而应理解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基于技术或基于技术应用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并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 建立情感联结,认识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明确学习目的,赋予课堂生命成长的意义

学习的目的和意图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方法与成效,更关系到学生信息技术学科观的建立,在课堂中让学生与学科建立情感的联结,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生动,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学,是发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

案例1:PowerPoint的第一课。

这一课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信息技术”为主题,以PPT数字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第一个故事是《光子的故事》,它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表达自己的语言。世界之大,每个人是如此的不同,有些人对声音很敏感,可以用音乐和歌声表达自己;有些人对形状和色彩敏感,可以用绘画表达自己;有些人擅长肢体语言,可以用舞蹈表达自己;有些人文采很好,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光子是个智障的孩子,但他找到了自己的语言——音乐,因而就拥有了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也许在座的同学会有像我一样的人,觉得自己这些方面都不行,都不能成为我的语言。那么,也许你可以跟我一样用技术表达自己。有同学可能会问:“技术怎么能表达?”其实,技术不但能表达,而且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语言。此时,请同学们观看用技术讲的故事:数字故事《三袋米》,体会技术是如何讲故事的、技术是如何实现表达的,以及技术表达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动……

数字故事具备非常强大的感染力,生动地传达着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了感动及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更收获到学习PowerPoint、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为后面进入深度学习做好了铺垫。

● 打开兴趣的窗口,知识更生动灵活,让深度学习成为最自然的学习方式

充满趣味的课堂会让知识的获取变得生动、灵活,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使学习朝向积极愉快,是让学生心甘情愿、专心致志、自觉愉快地进行深度学习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

案例2:浙教版七下第5课《编辑视频素材》。

课前,我把自己缓缓撕开一张白纸的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然后利用会声会影翻转了播放顺序,并加上华丽的片头片尾视频,在片头用文字描述了一个神奇的魔法师的故事。开始上课,我笑眯眯地看着学生问:“你们知道刘谦是什么人吗?”七年级的孩子很活跃,大喊着:“当然知道,魔术师!”“刘谦的魔术确实神奇,不过,我认识一个比刘谦更神奇的人,她会魔法,你们信不信?”在孩子们嘻嘻哈哈说着“不信”的时候,我点开了课前制作好的视频,当他们看到所谓的“比刘谦还神奇的人”居然就是老师自己时,都哄笑起来,可是紧接着,老师在视频里神奇的“合纸魔法”让他们目瞪口呆:居然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老师把两张破纸合成了一张完完整整的纸,他们难以置信!视频播放结束,整个教室沸腾了,他们大叫起来:“老师,这怎么可能?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让他们先安静下来,然后反问:“难道你们真的不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声音跳出来:“老师,你是不是反过来了?”我笑了,下面一片恍然大悟的“哦”声,还没等我说话,又有个声音问:“可是,你是怎么把它反过来的呢?”……

可以想见,如果仅有教师的要求,没有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参与、没有心甘情愿地付出意志努力的过程,让学生投入到复杂而高质量的智力活动中恐怕是很难做到的。兴趣是引发心灵关注的窗口,这种非常想要了解的心境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进行深度学习的有利因素,教学一旦开启了学生渴望去获得的热望,深度学习就非常自然地展开了。

● 将知识的获取还原成问题的解决,形成新旧知识的连接与重构,促进深度学习

有一位教授谈到自己的教学成功之道时,这样描述:“我在课堂上就是要把学生变成牛顿、变成爱因斯坦,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发明微积分、可以发现万有引力,只不过因为比这些伟人迟生了几百年而已。”学生能拥有这样的自信,就是基于这位教授将知识的授予还原成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到学习内核。

案例3:浙教版七上第7课《Excel公式与函数》。

铺设好情境后,我没有给任何提示,而是直接给出了问题:“计算出每位员工一年的总产量”,并进入小组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人数最多的小组获胜,特别提醒他们:可以用任何你想得到的办法。

教师放开屏控开始计时。每位学生都斗志昂扬,这是七年级的特点:非常喜欢比赛、非常在意自己的组是否能够获胜,刚好可以好好加以利用。

我走到学生中间开始观察。一部分学生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找到附件,打开计算器,利用计算器开始计算,算好后将结果填入Excel;有部分心算能力很强的学生直接开始了紧张的口算;还有小部分学生并不马上动手,鼠标在Excel界面上晃来晃去,仿佛无所事事,但看得出,其实他们是在仔细观察Excel的各种工具,利用鼠标提示来认识并寻找需要的工具,这部分学生看起来很懒,其实是会动脑筋,他们知道老师不会无缘无故来这样一场比赛。结果,有的观察到了状态栏的求和提示、有的找到了工具栏的求和工具,根据求和提示的引导输入结果,利用求和工具的经过几次试验后惊喜地发现了使用方法。

因为数据量的关系,在规定的时间内用计算器或心算自然都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当我开始切屏,这些学生就发出了嚎叫,同时,他们也非常不服气:“明明我已经算得很快了也才算了不到一半,他们怎么可能这么快全部算完,老师,他们肯定是乱填的!”

我笑着反问:“乱填的吗?那我们就让已完成的同学来演示一下,让大家看看他是怎么乱填的。”

第一个演示的是找到状态栏上求和提示的学生,虽然用计算器和心算的同学有了“哦”的醒悟,但还是不肯认输:“也不见得有多快啊。”

第二个演示的是找到求和工具的学生,这下他们有些心悦诚服了:“原来是这样啊!”

当然,我不会让他们就此满足,第三个叫来了最快完成的学生,她先全选数据区再单击求和工具,两步完成了所有数据的求和任务,其他的学生都兴奋了:“这样也行啊!”

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比较深刻地感受到Excel作为一个电子表格软件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越性了,最后我问:有没有更快一点的方法呢?全班都叫嚷了:“还有啊?”

“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们在第13课学过自动填充对吗,它有什么作用?”三秒钟后,下面有恍然大悟的反应了,仍然是最快完成的那位同学:“我知道了!我来我来!”于是,大家亲眼目睹她在第一行求和后来了一次句柄双击,完成。

孩子们竟哈哈大笑起来,当然,我明白这个大笑是他们在经过强烈的对比之后,发现Excel竟如此神奇之后的兴奋与刺激。

当知识只是知识,学生对它并没有切身的体验,而将知识还原成问题、还原成体验,学生因为体会过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或受挫或成功的经历,且这种经历促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深度思考,这样的知识跟学生之间就有了个性化的联结,不再只是知识,而是智慧。

● 劣构问题激活先知、迁移情境,推进深度学习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戴维H.乔纳森认为,问题可以分为两类: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一般来说,一个良构问题只有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它由明确的初始状态、已知的目标状态和受限制的一些逻辑因素组成;而劣构问题则相反,往往会有多种解决方案或根本不存在解决方法,在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从记忆中聚合大量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而不能从所学的章节中直接找到适用的规则,且能够对自己的认知能动性进行良好的控制,并且通过密集型信息加工行为调节自己的思维。

案例4:浙教版八上《制定建站计划》。

这节课要求学生确定网站主题,设定出几个栏目,并注释每个栏目的大概内容与配色方案。这节课对后面的网站实现是非常关键也非常困难的一步。确立一个主题后,后续的栏目设定涉及学生的知识面问题,大部分学生会比较容易确定网站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往往笼统不明确。例如,有关书画的、音乐的、摄影的、花草动物的等,这样笼统的主题是不能把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向明确起来的,如何让主题一步一步朝着更具体、更形象、更有感染力、更有利用价值的方向推进?

我先给学生看大量的范例,且是大量的小范例,这比单一的大范例更有助于学生的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将主题解构,一小步一小步地拉近与目标的距离:①完全没有头绪时,利用搜索引擎以主题为关键词搜索,查看相关网站,分析它们的分类方法及分类类型。②归纳这些分类,利用分类的主题词作为关键词继续搜索,得到更为精确的方向。③每一样事物都会有N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继续推进的方向。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监控,内向观察自己是如何获得认知、如何寻找到、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的。

学生在深入主题的过程中,“选择”很重要,这里有原有知识的积累与迁移,更有抉择的智慧,他们不仅要反思所知、所学及其意义,而且还必须超越自己的所知所学,接触、思考他人的想法,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既是考查更是历练。

案例5:浙教版七上《编辑表格》。

技能目标是学会利用合并单元格、设置背景色等对表格进行编辑,最终同样是形成“各部门月产量”的明细表格,但一种提问方式是:展示完整的范例,然后提问“如何实现这一效果”;另一种方式为:不给范例,直接提出问题:“为了让各部门的数据能一目了然地区分开来,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两种引导方式就有着截然的差别,前者指向结构性的、良构的问题,而后者指向非结构性的、劣构的问题,后者的建构过程是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需对已激活的先前知识和所获得的新知识进行有效和精细的深度加工,以理解、建构、反思、迁移为着力点,以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为目的。显而易见,后者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与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储存信息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紧张的智力活动和实质性的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全面发展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深入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具体化的研究,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之在学习中真正收获智慧。

猜你喜欢

深度信息技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