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应激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2015-02-05
(昌黎县畜牧发展局河北秦皇岛066600)
猪场应激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郭刚
(昌黎县畜牧发展局河北秦皇岛066600)
养猪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养殖生产中,由于不良应激引发的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对此病的发病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措施做了详细的分析,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猪应激综合征;不良应激;病因;治疗措施;预防措施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我国的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养殖生产中,由于异地购种、远途贩运、转群、免疫等因素的刺激,常常会出现猪应激综合征,同时诱发其他疾病,例如:心性急死病、恶性高温综合征、胃溃疡、大肠杆菌病、咬尾/耳症等,给养殖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准确分析病因,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对我县的养殖生产中出现的猪应激综合征做了系统的调查和防治措施对比,探索了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供给养殖户参考。
1 发病情况
近几年,由于惠民政策的实施和资金投入的增多,农户发展养殖业的愿望逐渐增强,尤其是养猪业发展很快,养殖场的数量增多,规模加大,从外地引进的品种和数量也增多。养猪业发展的同时,猪场应激综合征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给猪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2014年,我县有3个猪场先后从外地引进仔猪,虽然引进的时候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但是猪场先后有发病的情况,发病程度不一,3个猪场共引进猪只512头,其中有65头发病,死亡7只,平均发病率为12.7%,死亡率为1.37%。
2 临床症状
猪场的发病情况不一样,有的表现为急性症状,临床上称为“猝死症”,发病初期表现为震颤,首先是肌肉和尾巴震颤,进一步呈现不规则的呼吸加快和明显的呼吸困难,皮肤时而发白,时而发红。体温迅速升高,最后皮肤、黏膜发绀,呈现高度酸中毒症状,导致虚脱,最后肌肉显著发硬和高热,由类休克转入死亡。应激综合征的末期,血液的pH值降低到6.95,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及肾上腺素水平都有升高。大约有60%~70%的病死猪在死后15~30 min内,肌肉呈现苍白,柔软,渗出液增多。
也有的猪表现为慢性应激综合征,一般都是应激原不大,但是持续或者间接反复引起,猪只要不断适应,就会形成不良的累积效应,导致防御功能减弱,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发生。
3 剖检特征
对死亡的猪只进行剖检,可以看到内脏充血,血液凝固不良,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的病猪肺水肿[1],在小气管中有气泡,有部分病猪胃肠有溃疡,没有其他特征性病变。还有的病猪有典型的症状,在死后立即发生尸僵,肌肉温度偏高。反复发病死亡的病猪,腿部、背部肌肉色深、水分少,发硬。病情严重的可以看到肌肉呈现水煮样,颜色发白,没有弹性,纹理粗糙,切开后有液体渗出。
4 诊断
根据发病的临床症状、剖检特征,结合发病的原因分析,可以确诊为猪场应激综合征[2]。
5 病因分析
5.1 遗传因素此病的发生和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还有的研究证明,和猪体型、血型有关。易感猪大多为体矮、腿短、肌肉丰满的卵圆形猪、杂交猪或者白猪,我国的长白猪、大白猪、杂交白猪、金华猪、太湖猪发病较多。
5.2 环境因素猪发病常常是由于外界因素激发而发病,常见的应激有驱赶、惊吓、捕捉、保定、运输、过冷过热、拥挤、转群、噪音、电刺激和麻痹、感应、空气污染、环境突变、预防注射、交配、母猪分娩等,生猪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刺激作用下,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应,导致猪体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紊乱,血液pH值、血浆电解质水平、血液和肝脏酶的活性、肾上腺激素分泌水平等改变的特异反应,从而诱发此病。
5.3 其他因素饲料中缺乏硒和维生素E、中毒感染、有些药物等也可能成为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
我县这三个养猪场发病大多为引进的猪只,这和长途运输,适应新环境、过度劳累有关。
6 治疗措施
对病猪群和健康猪群投喂预防药,对早期发现肌肉和尾巴震颤、呼吸不规则的病猪,立即给予安静的环境、足够的休息时间。轻微的症状,解除应激原以后,可以自行好转。症状较重的用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用量为一次1~3 mg/(kg·bw);或者氢化可的松20~80 mg,肌肉注射;或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100~200 mL,静脉注射。
对于引起继发感染的病猪,进行对症治疗,出现下痢或停食的病猪,注射酒石酸泰洛星、重痢康(氟苯尼考注射液)来治疗;对出现气喘病的,用氟苯尼考注射液配合地塞米松肌注。
做好消毒,圈内消毒选用无色无味的消毒药较好,圈外消毒选用复合酚等消毒剂,消毒按照药物说明严格操作。同时,每天要对猪群仔细观察,对停食、减食的可疑病猪及早隔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横向感染。
采取这些措施治疗以后,病情逐渐好转,没有在出现新的病例。
7 预防措施
1)养殖场尽量选择抗应激性强的猪种来饲养,淘汰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增高的生猪,减少发病的内因,同时曾经发过病,有病史的,对应激比较敏感的,不要留作种用,及时淘汰[3]。
2)在养殖生产中,要尽量减少各种应激的刺激,例如保持环境安静、饲养管理制度不要经常改变、饲料改变要有适当的过渡期、预防接种不要连续接种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疫苗、饲养密度不要过大等。
3)针对生猪养殖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应激提前采取措施预防。例如针对冬季的冷应激,猪舍要做好保暖措施,采取塑膜盖棚技术、必要的时候改善供暖措施,做好冬季保温防寒工作,使猪舍的室温保持在13~20℃之间,可以有效的防治冷应激的刺激。为了预防猪转群产生大的应激,可以在转群前几天口服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用量为0.13 mg/ (kg·bw),预防效果显著。为了减少换料产生的应激反应,转化饲料要有适当的过度期限,一般采取“三三三”的换料原则,在换料期间按比例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维生素C、电解质等,可以有效的预防应激反应的产生。
4)如果从外地引种,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寒保暖、防压、防止长时间运输。在购买的时候要了解是否有应激病史。长时间运输以后,可以采用药物预防应激,注意给药时间和给药途径。一般从引进猪种入场的第一时间给药预防,才有明显的效果。经常采用的给药方法是饮水给药。一般在引进猪种入场前,把加药的饮水配好放入饮水槽中待饮,确保猪只第一时间可以饮到足够的药物剂量,保证疗效。饮水中常用的药物有电解质、多维,环丙沙星粉,黄芪多糖粉等。■(编辑:狄慧)
[1] 柯美锋.猪应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J].福建畜牧兽医, 2003,(01):48-49.
[2] 刘恩国,刘铁立.猪应激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10):66.
[3] 李正云,盛彦武,李艳春.猪应激综合征预防和治疗[J].畜牧兽医杂志,2008,(06):90-100.
10.3969/j.issn.1008-4754.2015.03.002
分窝,使仔猪应激发生概率增加、影响生长速度、得不偿失。正常经验性的断奶时间在21~25日龄左右、农村可延迟到30日龄,体重控制在10 kg以上。同时要注意断奶细节,规划好断奶时间,将母猪迁出原圈、留仔猪在原圈,做到“母迁仔留”,减少环境变化造成的应激。断奶后饲料转换方式也要注意,断奶前5~8 d可适应性的补充仔猪料、使其提前适应饲料转换,可适量添加氨基酸和维生素,观察断奶仔猪食欲及精神状态、必要时可添加益生菌类药物。■(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