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畏浮云遮望眼

2015-02-05米学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17期
关键词:民族性艺术性学习方法

米学华

【内容摘要】新课程实践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在纷纭复杂的变革面前常会迷茫。为此,我们广大教师应明确教育目标,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促进学生精神成长与心灵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同时教师教学也要有艺术性,以求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性 学习方法 艺术性

当今,教育改革风风火火,新课程实践遍布全国,教材编订日新月异,为了迎接这步步紧逼的种种变革,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谓日日翻新:名目繁多的新模式,似是而非的新理念,眩目震耳的多媒体,是非莫辩的多元解读……看似可称经典,可又让人难以为据。于是更多的人在迷茫中苦寻出路,有的死抠词句,名为夯实基础;有的拾语修逻,号为疏通体系;有的抛开文本天马行空,还美其名曰“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陷入了个性化泛滥的“无政府”状态,这样下去当然走不上语文改革的正途。

在这种几近混乱的求新求变的形式下,语文教师尤其要保持冷静与清醒。拨开遮蔽望眼的重重浮云,以一颗平常心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将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我想如今社会无论发展得如何迅猛,它都需要具有诚信、善良、勤劳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势必要在完成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的能力之外,还要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目标确定下来、方向找准以后,广大的语文老师就应该心中有数,从容地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自如地实践自己的教学设想。此时,当我们在各种革新面前犹豫不决时,不妨反观传统的语文教学,其中许多优秀的经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守护。

一、思想性教育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要做一点解释,思想性应该偏指民族性,语文教学要突出中华民族的情感和美德,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尤其是在商业性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物欲高度膨胀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已成了一个个家庭甚至家族的至宝。无论家庭还是社会更多地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思想和人格教育往往却忽略,那么这些孩子走上社会以后将会怎样发展呢?如今,社会上类似这样的论调越来越多:中国新生代狭隘、自私、狂妄自大又易挫败,不善团结、缺乏凝聚力……在指责与批评之前,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孩子身上的这些问题本可以避免,是教育的缺失造成他们的所有的问题,因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在其中蕴藏着古老的智慧、不变的伦常和永恒的真理。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和立身处世的黄金法则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它要求我们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地去对待去践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至高境界,“淡化个人,推己及人”(《论语》)的群体态度,“修齐治平、经邦济世”(《论语》)的人生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的奋发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忧患意识,“孝”“忠”“信”的道德规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待”(《论语》)的个性色彩,“宁静致远,从容恬淡”(《戒子篇》)的高洁风骨,“舍生取义,慷慨赴难”(《孟子》)的凛然正气……这些闪光的文字应该成为滋养一代又一代人心灵的不竭的甘泉。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将这些智慧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心灵的沃土中,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和心灵的提升。

二、堪称经典的学习方法不能舍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向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诵读是一种“历练”。儒家讲求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存养玩味,着实履行。朱熹的读书方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至今仍不失其魅力。我国古代书院的学规对此也有详细的描述:“读书必专一,必正心肃容,计遍数。遍数已足,而未成诵,必须成诵,遍数未足,必满遍数。”那些功底深厚的国学大师们无不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苦心诵读。历练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历练,才能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获得运用语文的诸多技能。高中语文五册必修加大古文与诗歌的选编,还有一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些经典诗文的选择不能不说是对中学生的传统美德与情操的要求,同时这些诗文存在于课本中恰恰是给了学生诵读历练的机会。

三、语文教学要讲求艺术性

传统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有问的艺术,有导的艺术。“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学记》)这是问的艺术;“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学记》)这是问的艺术所引出的学习结果;“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这是导的艺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智。”(《学记》)这是导的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当代语文课程改革要科学合理地继承这些朴素的教学艺术。课堂实践中许多优秀的教师也在践行着这些教学艺术。他们以艺术的眼光营造着当代语文教学的理想之境。

语文课堂应该是锤炼语言、传承文化、涵养性情、启迪思想的场所,学习语文的过程,即人的文化成长和精神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优良的语文素养是人生幸福的基础。有了这个良好的素养,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才有能力自由地表达思想,与人和谐地交往。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帮助人实现幸福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应充满着乐趣与幸福。语文课堂应是灵动的心灵之旅。在这快乐的学习之旅中,师生共同倾听先人留存下来的诗风琴韵,感悟先哲美丽的智慧人生。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快乐,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共同努力,把语文课堂建设成为师生心灵的诗意栖息之所。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民族性艺术性学习方法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
论高中物理电路知识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思路
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意义及学习方法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把握电视编辑的艺术性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