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角色意识,铸就评语精彩
2015-02-04胥雪峰
胥雪峰
教师是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教师对于学生习作的评语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习作状态的反思,习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现实中,但很大程度上,教师的习作评语雷同,只关注工具而忽视人文,使得评语千篇一律,成为了学生习作水平提升的瓶颈。教师要强化三种角色,才能真正写好评语,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以阅读者的身份形成阅读共鸣
1.以儿童视角悦纳儿童语言
学生习作是学生基于自我生命认知的自然流露,在评语撰写过程中,教师更要摒弃固有的言语套路和模式,以儿童的口吻与学生进行言语交流,使得教师的评语出于自身对学生习作阅读之后的心灵感悟,真正让评语与学生的习作有机融合。
例如,在描写自然景色的习作旁,教师进行眉批:你文中的蝴蝶会跳舞,老师在你的文字中闻到了淡淡的花香,读你的文章就像来到了你描写的地方。这种富有童真童趣的眉批,更像是教师作为读者之后进行的批注,更像是对习作内容的再度补充。
2.以情感立场实现情感交融
古语说得好:情动而辞发。学生习作是其个体生命情感的天然流露。作为第一读者,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成为学生情感倾吐的聆听者。因此,教师要以洞开的胸怀,感知学生习作的情感元素,体察悦纳学生的意蕴,成为学生情感潮水的储存器,并通过评语的撰写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互动,从而使得评语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例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追忆已逝父亲的文章。此时教师如果还以评判式的文字进行评价显得不近人情。于是教师写道:“爸爸走了,你不能还活在阴影之中,这也不是爸爸愿意看到的。你的身边还有妈妈、亲人、老师和同学。你的未来依然美好,大家都希望看到一个快乐自信、阳光的你。”教师摒弃了自身对习作的评判者的角色,将自身的温情注入评语之中,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建立写作的对象意识。
二、以膜拜者的姿态进行阅读赏析
1.在尊重中进行欣赏
赏识学生习作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世界特殊的解读方式,尊重学生读到的语言表达特质。教师只有拥有这样的尊重意识和博大的宽容胸怀,学生才不至于背负着压力尽情言说,肆意表达,习作才能成为学生倾诉内心话语的重要途径。
“我校来了个女阿姨。”很多教师都认为是病句,但斯霞老师却不愿否定学生的表达,斯老师认为:学生观察人物,“性别”在“年龄”之前,“女阿姨”的说法是学生观察方式的独特体现。这就是一种尊重。如果教师不加考虑,武断修改的话,学生则必将陷入瞻前顾后的思维泥沼中,灵动的习作表达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2.在认同中进行赏识
教师面对学生以生命气韵铸就的习作应该调整自身心态,以包容和赏识之心对学生习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哪怕是一个标点探寻亮点。
例如,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习作中写道:“学校是母鸡,我愿意是一粒米。”教师则觉察到这一“母”字聚集着学生独特的情愫,教师将其用红笔圈出并不吝赞美之词:“多棒的‘母字啊,表达了你对学校的浓烈之爱。”
三、以建议者的角色提出习作建议
1.工具性: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
小学生毕竟处于创作的初级阶段,出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教师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也要发挥评语的引领作用,向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评语的规范性,尤其注重评语的浅近温和,让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极力规避固化的说教,甚至指责,让教师的评语写在习作纸上,留在学生心中。
例如,在教学《身边的小能人》时,教师则在评语中给予学生建议:时代在发展,小能人也该有不断的变化。这些小能人你的爸爸小时候就开始写了。能不能写出我们这个时代和地域特有的小能人呢?当再次重写时,“小能人”的项目不再单一,各式小能人粉墨登场逐一亮相。
2.人文性:注重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育人,习作不仅是学生习作能力技术的体现,也是其思想品性道德的集中体现。因此,教师在习作评语的撰写中切不可顾此失彼,在关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人生智慧和思想道德的提升与启迪。
例如,教师发现一位同学两次在习作中描写同一个学生的劣迹,教师通过调查发现这两位同学之间存在误解。于是,教师通过评语与学生进行沟通,告知该生宽容别人,自己才能获取快乐,原谅别人,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果然,在另一次习作中该生表扬了哪位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助人的优秀品质。
高效评语如同阳春白雪纯净学生的心灵,好似闪耀明灯照亮学生的方向,宛如缠绵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共同筑造以教师评语为桥墩的沟通之桥,让学生的习作在这座桥面上畅通无阻,高速飞驰。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叶挺桥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