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效课堂要让数学课堂生活化
2015-02-04陈文灿
陈文灿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厌恶学习。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数学科目过于枯燥乏味,很难带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实际,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才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笔者以“认识厘米”为例,谈谈生活实践对于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一、让生活激发情感,让实践引导探究
学习是从认识身边的事物开始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加工生活中的元素,使之能够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深层探究。
例如,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课,如果只是按部就班进行教学,那么很多学生都会觉得枯燥,这一课的教学实效恐怕不理想。在精心备课和认真思考的前提下,笔者安排了“量一量”的环节,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量一量你的手,学生觉得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说它的手长了“半尺”,而有的学生却说它的手长了“一尺”。我顺势利导,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让这两个学生“比一比”,结果发现那个“半尺”的手掌比“一尺”的手掌还要长。学生们马上对各自用的尺子产生了怀疑,仔细一比,发现原来这两把尺子的长短异同,我也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对学生说:原来标准不同呀。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了: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由此顺利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长度单位”。
通过将数学中的理趣融进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使实践活动充满了“童趣”,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协作,探究积极性极高,自然流畅。
二、让生活推动教学,让实践催化知识
生活与数学是不可分割的,仔细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包含数学知识。而在带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两者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让数学变得容易。
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学生有了对手掌长短的比较,决定统一标准,于是我发给学生每人一把硬纸条,让学生自己来制作尺子。那么怎么来制作尺子呢?学生对照着手里的尺子和小纸条,有的说画上线就可以了,有的说还有数字刻度等,讨论不休。通过交流,集体总结出:做尺子需要在空白尺子上画上刻度线、标出数据并记上单位。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始在尺子上画刻度,我相机进行巡视和指导。在画的过程中,学生由厘米又逐步认识了分米和米的单位,为“认识米”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尺子,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厘米的长度,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还学会了测量,一举多得。最后的环节让我十分欣慰,学生们纷纷为自己制作的小尺子用图画进行了装饰,并且还饶有兴致地用它测量自己的书本、文具盒。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应用,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三、让生活培养习惯,让实践提高能力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数学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性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建立学生的“大数学”观,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认识米”时,由于学生对长度的测量和厘米都有了一定的认知,想亲身去测量更大、更高的事物,这种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数学教师,这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欲望”,让学生试着去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宽,不仅增加了学习的乐趣,还能顺利展开对“米”的认识。学生有了对长度知识的积累,就可以设置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养成习惯,做到:走到哪里量到哪里。比如可以激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估计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估计一下桌子的长度,然后动手去量一量验证一下。再比如,爸爸给自己买了新课桌,放在房间哪里最合适呢?是否能放得下呢?这样的生活作业,学生是十分乐意完成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办法动手测量,布置自己的小卧室,不仅养成了测量的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觉到自豪。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让儿童主动地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学习才会变得有意义,不仅使学生产生主动的学习行为,同时学生的学习速度也会得到大大的提高。可见,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而数学又为孩子更好地驾驭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元素,构建生动、简单而富有“童真、童趣”的数学情境,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通过一次次地战胜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县感德石门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