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问妙答,玩转古典诗词

2015-02-04吴素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9期
关键词:江面寓意诗词

吴素明

古典诗词以其凝练、优雅的气质,成为汉语言文化之中的瑰宝,占据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一席。然而,很多学生为学而学,对诗词解读缺乏兴趣,自然无法体悟到诗词语言之美。怎样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诗词解读上来,是教师所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要让学生领略到诗词解读的乐趣,感受古人落笔之精妙,学会欣赏诗词之美韵。

一、咬文嚼字,辨诗义

咬文嚼字是阅读的好习惯,尤其在古典诗词的解读中,能充分体会字义、词义,琢磨切磋,辨清直义,了解引伸义,以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层层解读诗词。

1.直义。诗词中每个字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用意,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安排。对诗义的参悟,要从字、词的解析入手,既不能囫囵吞枣,亦不可过度解读,凭白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歪曲字义、词义,导致曲解诗义。如《暮江吟》中“半江琵琶半江红”,“琵琶”一词乃为古代一种弹拨乐器,学生初读之下,不解江中怎会飘起乐器。实则不然,琵琶亦指碧绿色的珍宝,此处借用“琵琶”色,指夕阳西下时,江水呈现出的一半绿色一半红色,诗人观之视如珍宝一般。可见,唯有通句读下来,才能理解诗词的真正含义。

2.引申义。还有一些诗词不但要从表面理解其义,更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指点迷津,以使学生能体会其引申义,深入理解诗义。如《游园不值》中,学生单从字面理解,意为“不值得”,这样题目直解之义就成了“游览园景不值得”,这与诗中呈现出来的寓意不相符,可见作者不是在感慨园景有何不满之处;相反,诗人恰恰因沉溺于园景之中,才觉如此匆匆离去,多有不舍,感叹时光短暂,还未来得及欣赏园内景色,天色已然不早,只得下山去了。“不值”实际上体现了作者的不舍之情。

二、巧问妙答,通意象

读诗、解诗重在观其意象。诗是高度凝缩的文字,却深藏丰富的寓意、画境,仅凭学生自学,无法完全理解诗人构筑的诗境。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到虚实结合的景致,体会到意象与联想。

1.解意象。意象是诗人倾注于诗中景物的情感,所谓象由心生,正是牵引读者走进诗中幻境的入口。如《暮江吟》,教师问:“诗中上半厥展现了哪些景物?”让学生自己指出“夕阳”和“江水”。继而又问学生:“夕阳是怎样映在江水上的?”学生很自然地指出“铺”字。这时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体会“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景象,启发学生想象阳光洒在江面上的样子,如同绿草铺在山岗上,融为一体。教师再问:“江面被阳光映衬得变成什么颜色了?”学生会立刻想到“绿”与“红”两种颜色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红色的阳光铺就江面,时而泛起的绿色涟漪点缀其上。届时,学生脑海中立即呈现出一副夕阳西下的江面美景。

2.观诗境。诗境呈现出诗人写诗的境界与个人修为,是建构在“意象”基础上的联想、感悟,是诗人人为构筑的意境。如《暮江吟》这首诗,写的是日落前后江面的景色,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现意境。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留意“九月初三”和“夜”两个时间点,继而分析其用意:从月的形状分析,与尾联中“月似弓”的实景相呼应,从时间来看,“九月初三”正值秋色,夜与傍晚衔接较紧密,此时仍属于“暮”色悄垂,与诗中呈现的意象相吻合,这便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三、多想善感,筑诗情

诗人有一颗敏感的心,才能逐字逐句融情真切,在意象、意境之中,饱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才使得诗能感人至深,寓意深刻。小学生在解读诗词中,尽管受生活经历、人文修养的诸多影响,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多想、多品、善揣摩,亦能品出诗情来。

1.山水寄情深。古人多以山水寄情,如《游园不值》,诗人在拜访友人扑空的情况下,并未打扰游园的雅兴,站在门外欣赏满园春色。好一份闲情雅致。教师引导学生着重体味诗的下半厥中,“关不住”一词衬托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红杏”一词,意喻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尽管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挫折,但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向往却不是几道篱笆就能锁得住的。

2.托物言远志。如《石灰吟》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用“石灰”自比,石灰出身深山寒窑,受“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之苦,才来到世间,其刚正不阿、不畏艰险、不惧生死、誓留清白的性格,正是诗人自身品德的写照。诗人于谦的一生,便是在大起大落、大灾大难中渡过的,面对外敌内患,他从未退缩。诗人的远大志向,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指出,引导学生重点解读,并勾连诗人的际遇、性情,综合分析全诗寓意,才能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诗情。

古典诗词之美,在于韵律、在于诗义、在于意象、更在于诗中之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古诗词时,要摒弃传统的一味诵读的理念,由理解、领悟、激情入手,以问代教,启发激趣,带领学生一步一步玩转诗词。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师院附小)endprint

猜你喜欢

江面寓意诗词
美好寓意品芝麻
夕阳的江面
可爱的红嘴鸥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取水隧道修复工程江面深井降水施工技术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