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求源稳步践行
2015-02-03程惠萍
程惠萍
当下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每次听完课涌动着的激情是由于人文的熏陶。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围绕语文的核心价值点制订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也许是一种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强调了教育结果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相对来说明确、具体、详细,利于测量。对一篇课文来说,我们可以达到的往往是微观的、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宏观的、总体的教学目的。因此,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当下语文教学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
弊病
找到对策的前提是必须了解现状。今天的语文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一)照搬教科书,不考虑教学实际。
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不认真研读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只是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教师仅从教的角度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于是,就会出现城市、乡村教师备课,目标“高度一致”,而这一致的目标又都难以在教学中落实。
(二)对教学技巧的关注胜
于关注教学内容。
教师备课时,大多关注教学技巧,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设计与过渡语、总结语的衔接,也就是关注自己要怎样去教,关注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创新”,而对于“教什么”,相对而言,思考得就少一些。于是我们会看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严重脱节,教师课堂上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教学流程却有着相同的教学目标。这种备课实则无效,因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三)教学目标空洞,无法
实施。
当下,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教什么”的重要性,于是在研读教材之后确定了比较好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总是无法落实。究其原因,是在目标制订上过于空泛,没有具体的目标,课堂必然无法落实。例如:“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范围太大,无法检测,也无法操作,通过一两堂课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了。自学能力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怎能在一节课养成?
(四)行为主体混淆,忽略了学习主体。
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帮助学生幸福成长的人。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可是,当下多数教师的目标陈述仍从教师角度出发,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发现、体验人物的优秀品质,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指导学生、引导学生”等词语的出现,体现出教师的角色依然是传授者,控制者,主导者,教师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应体现出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由理念到实践的真正实施。
二、怎样制订合理的教学
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的制订需要教师结合实际,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兼顾学生的双基、心智水平、非智力因素等确定适宜的教学目标,合理掌控学生的认知区间,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到知识树的果实。
制订教学目标时,我认为一定要“大小相结合,环环紧落实”,即我们心里一定要有一个“大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牢记教学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年段的课程目标,每一本书的教学目标。然后我们将“大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情况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最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水平再将课时目标“化”到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制订好“小目标”——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只有每个环节的小目标都落实到位,教学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的本质属性。
(一)研读课标,找准落实点。
《语文课程标准》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宗旨。课标在具体阐述中以年段目标加以呈现,也无形中给予教师更多的思考空间:怎样才能将年段目标分解为年级目标,将年级目标分解为每本语文书应该承担的教学目标,并不断细化到课时目标,甚至环节目标?作为一线教师在制订目标时必须细细思考,才能真正找准课标在课文教学中的落脚点。下面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为例来谈谈怎样分解。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意味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目标分解落实。
三年级:以段的训练为主,
强化概括段意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找中心句、找总起句、找关键词连词成句等基本概括方法。
四年级:在学生能准确概括段意的基础上,以典型课文引路,不断强化关于篇章的各种概括方法:题目扩充法,如《扁鹊治病》;小标题连接法,如《乡下人家》;中心句概括法,如《蝙蝠和雷达》;情感线连接法,如《花的勇气》……
当我们把课标中抽象的一句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分解之后就会发现,每个年级各司其职,目标明确,以此为基础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不会开无轨电车,慌乱无序了,我们就可以在相应的年级落实具体的策略,把每一个年段的目标具体化。这种分解总目标的方法才能帮助我们切实找准教学目标的落实点。
(二)研读教材,选准切入点。
教材仅仅是个“例子”,但是怎样借助这个“例子”来确定教学目标却是一个大难题。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往往很孤立,只是一味地研读教材本身,这样势必会造成目光的短浅,目标的缺失。研读教材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只有“纵横交叉”,才能准确定位,即纵向比较——了解教材在本册书中的定位,横向比较——了解教材在小学教材中的定位。
以《窃读记》为例,谈谈怎样的教材分析才有意义。
《窃读记》一文清丽平实,充分表现了林海音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写作风格。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习得读书方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认真研读教材,我们先梳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图:
然后,了解教材所处位置:
1.在小学阶段的位置。
纵观小学教材,关于读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四年级编排了读童话、读神话两个单元,意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五年级编排了“我爱阅读”和“读古典名著”两个单元,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初步感受经典的魅力。六年级编排了“读动物与人的情感的小说”和“读世界名著”两个单元,将学生的读书兴趣点由中国引向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关于读书的能力训练点是这样提升的:四年级,学生经过神话和童话的引领,已经初步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初步掌握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五年级,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习得阅读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六年级,要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要扩大课外阅读量,汲取文化营养,达成课标要求的100万字的目标。
2.在本册书中的位置。
《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第一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本课在本单元应该承担的任务如下:
这样的教材分析,既有本课的知识体系,又能放在全册书的目标体系下,还能考虑整个小学阶段的衔接,因此最后呈现的关于阅读的学习目标才能准确
落实。
目标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到插叙的两个场景,厘清文章的时间顺序,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目标之二:抓住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熏陶感染。
目标之三:抓住作者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词句,学习作者边叙事边独白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片段练笔。
(三)研读学生,找到落脚点。
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要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分析,根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起点。
学情分析必须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学习起点分析包括三个方面:(1)对新知识的学习所需要的预备知识和技能的分析。(2)对目标能力的分析。(3)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如何。在做学情分析时,既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可能起点,即学生按照教材、课标规定应该具有的知识,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教学目标的随意性;更要考虑学生的现实起点,即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实际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基础,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更有适切性。
如,教学五年级“作家笔下的人”这一单元时,对学生已有基础及不足分析:
1.学生曾阅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是通过阅读感受表达方法的意识不强。
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刷子李》语言浅显易读,《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金钱的魔力》需要在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梳理之后再感受人物形象。
3.本单元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各有特色,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意识到人物描写手法的多样,但是进行习作的迁移运用还是有困难的,难以学以致用。
对学生面对本单元教材的情感状况分析:
学生以前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以此为基础,在教学“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非常浓厚。但是学生很有可能只是对文章内容浮光掠影,缺少体会作者描写人物方法的意识,这一点需要教师激发他们感受人物描写手法的兴趣。
这种学情分析以单元为主,强化了单元整体教学意识,有利于教师在制订课时教学目标时能够做到宏观调控,微观操作。
如《夏洛的网》课外阅读推荐课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课外已经独立阅读了很多书籍,并不是一张“白纸”。但是,他们的阅读兴趣多数来自于别人的推荐,仅仅满足于了解故事梗概,满足于看热闹,对于如何去选择书、如何去读书、如何在读书中思考缺乏深度认识。因此,在本次阅读课上,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去选择书,去思考着读书。
这种学情分析以学生的真实起点为依据,克服了教学的随意性,将推荐一本书与会选择书、会思考着读书做了有机整合,保证了学习的有效性。
制订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作为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在深入领会课标精髓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特色,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才能制订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只要有了具体、规范、易操作、易检测的教学目标,实际教学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将语文教学的“根”—— 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上。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