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

2015-02-03张咏梅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初心校长生命

张咏梅

初识惠萍,是在2007年的深秋。当时我在巴蜀小学做课程管理工作,惠萍一行四位女校长来巴蜀做一个月的访学,我负责全程接待与安排。惠萍是语文学科出生,她除了参与各项公共课程,还特别主动地跟我说她想看得更多些。当时,我正在指导一位年轻教师参加国家级赛课,于是,她成为我们研究团队必不可少的一名“编外”人员,和我们一起加了很多班,熬了很多夜,其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她的专业见解,二是她那种毫无保留的专业情怀。

2008年的春天,四位校长所在的学校分别派来了6位骨干教师再次赴巴蜀进行为期15天的访学。他们开班的那一天是5月12日,时间是下午两点,地点是综合楼6层,内容是我带着大家学习《访学手册》。也就是从那个时刻开始,两个星期,我一边领着他们完成各种访学任务,一边细心体察他们心理情绪上的变化,让我感慨的是站在他们身后的校长的力量。这个时候,电话那头的校长就是主心骨,校长的态度直接影响整个团队的状态。年轻的刚上任的惠萍校长在这种时候表现出来的果敢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想,这是访学课程中老师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我也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深刻地体认了一回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再后来,我们就只能靠电话和邮件联系了。各自都有忙碌的工作,这种联系极其有限,但对方始终都是彼此关注的对象。我看到惠萍上了《语文教学通讯》的封面,邮箱里有她长长的关于学校特色办学的思考与实践,电话里我还知道她似乎又没有当校长了,相对空闲的时间里她乐此不疲的事情就一件——语文研究……我远远地感受着她的成长与变化。

再见面,就已经到了2014年的7月,在沈阳市举行的“全国第一次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她执教《遨游汉字王国》。这是全国小语会新一届领导班子为新一轮教学研究定下的基调——创新。年过不惑的惠萍为大会呈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型。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之旅,惠萍没有纠结于课堂本身的得失,她借课堂表达着她对语文学科课程发展的思考——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基于教材、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何创生语文课程?作为教研员,她把这课定位于《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的导入课,课的素材引入了当前关注度很高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所用图表是她在大量的网上信息中根据教学的需求筛选出来的。如,她精心挑选的最先听写的“冒”“聚精会神”“岌岌可危”,体现了三层目标。惠萍能创生这样一节课,得益于她的两重身份:生活的有心人,教研的有心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两重身份的整合才会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课程的高度出发,自觉地整合生活与语文,形成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惠萍的涅槃。

这就是到目前为止我跟惠萍全部的交往历程,简单而纯粹。没想到当她要做《小学语文教学》(人物)专刊时,她会让我来帮她写这篇文章。她给我的理由只有一个:“我觉得你是懂我的人。”这是一个无法让人拒绝的理由。

我希望能更全面地了解她。她提供给我的那篇关于她自己的成长历程的文章,我反复读了好多遍,力图梳理出惠萍的成长轨迹与经验,惠及更多教师。在我看来,惠萍走的是一条非常典型的中国式教师成长之路,她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就缘于一点:不忘初心。

她始终没有忘记,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成长本身。做专刊是一份极大的荣誉,在这样的荣誉面前,惠萍却行文朴素得就像邻家姐姐在讲故事。她说“多做一点就多进一步”,于是,她就心甘情愿去做,换个平台换种方式又继续去做,从教师做到校长,再做到教研室主任。专注于“做”本身,心无旁骛,这需要笃定。是什么使惠萍有了这样的信念? 研究生命美学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绵延”,他致力于发现那随时间流动的生命,并称这种生命的冲动为“真正的存在”,一种“纯粹绵延”。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绵延就像“一条无底的无岸的河流……我们只能称它为一条河流,而且这条河流只是流动”。教师的教学生涯就是这条河流,它不停地流动,不停地变换着形状。只有体会到这种绵延,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教师生命的永恒!

可是,有多少教师会去在意这种绵延的“河流”呢?如柏格森所言,在很多人眼里,我们的社会一次次地利用各种方式将我们的生命物化,我们得到了现实的“存在之物”,却失去了体现我们生命的“存在之在”。惠萍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在这个物化一切的空间中,时时记得回到内心,体验生命的绝对绵延。用中国的哲学来说,当我们执着于事物本身,一切才会“不求而至”。惠萍坚持“多做一点就多进一步”,把“做”看成存在的方式,“进一步”看成目标本身,她的“生命之在”就是“成长之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大智慧。

她始终没有忘记,教育最重要的是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这篇回溯她自己成长经历的长文里,惠萍提到了10节课,这10节课记录了一位教师专业

能力、专业思想及专业境界的

蜕变。

“演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展示大家的智慧和愿望”,这是最初的惠萍,这个阶段前后差不多持续了10年。“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个理念是惠萍2002年参加全国赛课后最深刻的收获。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她开始慢慢放下自己,真正走近学生,回到教育的本质。这个时候的她“想尝试着上一节地地道道的‘自己的课”,这个阶段惠萍对理想课堂的模样越来越清晰——“让学生在课堂上精彩起来”。悟到了课堂的真谛,她开始尝试更多的课:城乡互动的网络视频课,校本教研支持下的展示课、阅读推广课、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因为有了“让学生精彩”这颗教育的初心,惠萍的语文世界豁然开朗,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放下的。为了语文课程的改革她甘愿做那块“砖”,她期待的是“抛砖引玉”,“促使全体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以促使学生更全面地成长”。还是朴素的话,却足可以见她的坦荡之心,赤诚之怀。

看惠萍的经历,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能都有过跟她一样的想法和做法。惠萍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呢?就在于她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反思力。她的反思有一个永不变更的角度——学生。因为专注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她始终能敏锐地找到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并通过不断的“做”去实现目标。这样的惠萍够简单,够扎实,更够智慧。

读惠萍,得到的不只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种研究的方式,甚而是一种人的生长方式。惠萍的故事让我们思考,我们需要的也许并不是那么多,保持回到内心的自觉,慢下来,下点笨功夫,也许是现代人需要的另一种

修行。

走一段路,不断回味,感受便丰富起来;看一本书,反复领悟,所得便深厚起来;做一件事,执着坚持,结果便明朗起来。

不忘初心,专注成长,享受教育。

惠萍,我懂你了吗?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科院)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初心校长生命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论校长的修养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