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途径探析
2015-02-03查政
摘要:随着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职业院校体制、规模、教育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问题突出。本文从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专业设置及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教育模式 人才目标
1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经过洋务运动等一系列运动的推动,同时借鉴日本的教育体制,在20世纪初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的体系,但是进展比较缓慢。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受到西方先进教育体制的影响,职业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并且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截至解放前夕,职业教育院校已经达到五百余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并且构成了国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部分。
截至1965年,全国职业院校已经达到了1271所,在校生57.5万人,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文革中职业院校的发展受到较大影响,招生规模急剧下降,职业院校的数量也大大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改革中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有1.3万所,在校生数量达到2933.8万人,其中中职院校1.2万所,在校生数量1960.2万人;高职院校1321所,在校生数量973.6万人。“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已经累计为社会输送了8000万毕业生,占全国新增就业人口数量的60%。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遍及加工制造、高铁、航空等国民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应当看到,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职业院校的体制、规模和教育质量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现代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不断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职业教育的教育模式亟待转变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理念。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因此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但现今职业教育仍然受到普通高校教育模式的影响,不能突破传统的以学科导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课程的设置往往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体系遵循学科导向,未能建立起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的课程体系,导致培养的人才严重与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相脱节,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状况。其以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三类人才,即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上述三类人才的一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基础型的人才。因此,以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三者并称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未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未来职业院校应当培养工作在生产一线的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职业教育应当切实转变目前以学科导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结合实际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切实改变目前的职业教育模式。
2.2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目标定位不匹配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包括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在内的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国家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问题。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清,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专业和课程的开设不能紧密结合企业需求,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甚至有些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照搬普通高校专科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偏离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降低了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部分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缺乏相应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校外实训基地,缺乏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造成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和技能水平偏低,严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部分职业院校将职业教育视为让学生取得学历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不利于形成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长期培养机制。
2.3 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现代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还不够合理,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没有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不能紧跟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习惯沿用固有的教学模式,不能结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双师型”教师紧缺,双师型教师要求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相应的实践教学水平,在教学中能够将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而目前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大部分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因此也就导致其实践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有效的结合企业工作实际进行教学,导致了所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下降,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2.4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教学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职业院校提升教学质量,体现技能特色的重要基础。而当前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专业的设置上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专业的设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仅仅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盲目开设相关专业,缺乏通盘考虑,缺少相关行业作为有力依托,当热门专业出现冷门时,往往会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声誉。
其次是职业院校的专业数量较多,而且在新专业的开设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专业的更新较为频繁,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专业,缺乏学校专业建设的长期规划,专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并且未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专业的设置也不能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从而导致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进入了误区。
最后,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出现相似甚至相同专业的现象十分普遍,没有体现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品牌专业,不利于职业院校的长期稳定发展。
2.5 职业院校的实践环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中心环节,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性环节,因此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建立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长效保障机制。
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教学还不够完善,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实践环节教学的内容陈旧,长期得不到更新,不能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二是缺乏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与企业的岗位交换制度没有建立,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从而造成了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具备技术技能型的特征,导致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三是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的投入经费不足,造成实训设备陈旧,实训基地的规模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严重影响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实训基地的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高,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结构。
3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途径的举措
3.1 切实转变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应当转变目前存在的以学科导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关工作,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企业实际生产的相关知识,掌握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技能,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真正发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人才与企业岗位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失业状态,改善我国的就业状况;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人才长期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层次,促进部分高职院校向本科层次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建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构建体现职业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实现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与应用技术性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的贯通机制,健全中职、高职、本科直至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未来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3.2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目标定位,引导职业院校实现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
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特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现代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实现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改革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相似专业开设课程的模式,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企业生产的实际开设相关课程,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改革目前的以培养持有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兴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改变证书培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为教学重点,使培养的人才真正具备技术技能型的人才特征。
3.3 构建高层次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摒弃传统的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是复合型、专业型和技术型的教师,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靠力量。
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兴衰成败的大事。
现代职业教育应当构建高层次的教师队伍,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切实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形成先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注重相同专业领域内的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学习、观摩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立教师校外培训基地,通过采取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战略规划,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通过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结合自身实际师资状况,有计划地从企业引进一批技能水平较高同时又具备一定知识结构的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结合,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4 制定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实现专业的合理设置
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技能水平突出的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加大力度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通过特色专业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现代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专业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从前期市场调研、校企合作到后期的就业评估形成合理的专业培养模式,引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实现合理的配置,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在专业开设前进行科学的论证,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完善的专业评价体系,对专业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确保专业的合理优化配置。
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共建模式,实现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的技术与资源的共享,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开设专业,实现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提升职业教育院校的社会竞争力。
构建政府、民间、社会三方力量的专业投资模式,拓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资金来源,确保职业院校专业的合理设置。
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实际进行专业调整,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专业及时进行调整,对国民经济中的新领域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情况确定是否开设相关专业,保证专业设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5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院校,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实践内容及时进行更新,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确保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机制,定期实行岗位交流,实现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无缝对接,切实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水平,确保实践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加大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建设投融资模式,形成合理的政府、民间、企业三方资金筹资渠道,建立实践环节的资金保障机制,形成现代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合理规模。
建立合理的实践环节教学机构,扩大实践环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比例,适当降低第三产业的比例,形成系统完整的实践环节教学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6 建立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交替的学习和培训,学员具有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是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深度合作的产物。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建立现代学徒制度中的经验,我国可以采取1/4时间在校或在培训机构进行理论学习,3/4的时间在企业培训的形式,学徒在企业期间依法享有工资待遇,建立社会培训机构、学校与企业之间学徒体系的贯通机制,逐步构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度。采取灵活的工学交替的学习方式,培训时限短期可以是3个月、半年或者1年,也可以是1年以上,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职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培训方式,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采取实践培训与专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综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制定现代学徒制发展的长期规划纲要,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的现代学徒体系,完成现代学徒制在相关行业的合理布局,推动现代学徒制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赖金茂,邓祖文,卢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社科纵横,2014(6).
[2]孙炎,陈平,陈婧.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
[3]秦杰.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4(2).
[4]陈云.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5]张振元.职业教育通道与人才成长“立交桥”[J].理论研究,2003(2).
基金项目:
本课题是2014年山东省企业培训与职工教育重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人才成长途径研究》(课题编号:2014-2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查政(1980-),男,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