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护理心理学在护理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2015-02-03尚科
尚科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制度也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护理。“以病人为中心”是要求护理工作者把人看成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护理工作就是要给病人以护理支援,关心病人的心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逐步普及高等护理教育的同时,根据现代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及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特别强调护士应具有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在课程设置中显著增加了心理学课程的比重。在我国,护理心理学的作用和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阐述学习护理心理学在医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心理学渗透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各项护理措施中。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患者信服医护人员、遵守医嘱、配合治疗,达到康复的目的。
良好的护患关系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对病人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对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能耐心地解释;善于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患者由于身体的疾患产生消极的心态,甚至对周围的环境有抵触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与患者的有效沟通,解除其心理负担,从根本上使医患间从被动沟通变为积极交流,从而促进疾病的好转。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仅承担护理工作,还要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工作者。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学会同情,减轻患者因为疾病导致的心理负担,促使患者与护理人员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
二、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护理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表现
患者到医院就诊,从挂号、候诊,经由问诊、化验、透视等检查,到医生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以及本人遵守医嘱接受治疗,是一系列医疗环节构成的医疗过程。在此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活动既有共性的一般患者心理活动,又有由患者自身疾病所产生的特殊心理活动。
护理心理学要求护士在了解患者的一般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应掌握患者的特殊心理表现,针对患者各自的特点,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措施,消除患者消极的心理活动,如不安、恐惧、怀疑等,建立积极的心理活动,如愉快情绪、信任、合作等,以改善生理过程,促使早日康复。如糖尿病患者因病程长、并发症多,会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如内疚、焦虑、多疑、对疗效悲观失望等,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病情恢复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解除紧张焦虑,发掘积极乐观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患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学习护理心理学帮助病人学会积极暗示,促进早日康复
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有效帮助病人早日康复,积极的心态和暗示对病人的康复大有裨益。国内某研究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52例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给予其中心理干预组的患者和普通患者同样的胰岛素治疗,4周后,干预组的清晨空腹血糖水平下降显著。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糖尿病人血糖水平控制有效。
德国的研究也发现,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其大脑释放止痛物质,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这一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即心理暗示对于病人潜在的积极影响。
因此,护理人员能够从容面对病人的各种焦虑、紧张、压抑的情绪,给予病人亲切的态度、积极的暗示、适当的心理开导和安慰,会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促使病人病情好转。
四、学习护理心理学有助于加强医护人员的心理品质修养
护理工作是通过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的工作减除患者的病痛。为此,对待一个失去健康,甚至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的患者,必须尊重和体贴他们。护士要耐心倾听其倾诉并协助解决其生活困难,对其病痛要予以同情和安慰,工作要认真负责,发挥精湛熟练的技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获得其信赖,增强其安全感。还应经常鼓励患者配合治疗,让患者对恢复健康抱有信心。
护士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体贴了解、主动帮助患者。护士应熟练地掌握各科护理技术,掌握相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洞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心理状态,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沉着准确地处理病人的各种问题。这样的护士才是守护病人生理和心理双重健康的“以病人为中心”的高素质现代护理人员。
当前,多数国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我们国家对护理心理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护理心理学越来越体现出重要性。作为培养护理人员主力军的中职卫生学校,更应该重视在教学中推动生理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融合,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责编 陈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