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网络一代”的学习共享空间建设
2015-02-03王丽艳黄溶冰
王丽艳 黄溶冰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面向1990年以后出生的“网络一代”的转型要求,本文对网络一代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一代与图书馆的传统读者在学习和借阅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也对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实体和虚拟学习环境的形式有很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因地制宜、需求导向、虚实结合、以人为本四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再造原则,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学习共享空间;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再造
[中图分类号]G2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11-0096-03
近年来,学习共享空间(Ieaming Commons,简称LC)的兴起引起了图书馆馆长们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开放学习共享空间已经成为一些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潮流。当前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1990后的一代人,他们也被称作“网络一代”,只有认识到“网络一代”的特点及需求,才能更好地建设学习共享空间,吸引“网络一代”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1、从信息共享空间到学习共享空间
1.1 信息共享空间
IT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包括Web的快速兴起、网络的普及化、电子期刊的主流化、参考书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料日益盛行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的营运提供了很多新的发展契机和多样化的营运模式。自上个世纪末,在欧美图书馆界就产生一种新形态的营运模式——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它的出现为图书馆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数字环境,可以在一个地方(或场所)方便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
IC的最早萌芽是电子阅览室,在这个阶段,图书馆开辟出一定的馆舍空间,配备台式计算机,安装好各种软件,建立电子资源库,供用户使用。通过建设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开始提供初步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突破了单一纸质馆藏的局限。随后电子阅览室从一个由读者完全自行操作的孤立空间,逐渐与图书馆其他服务和设施融合,变成图书馆内一个开放和提供各种服务的场所。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发了一种命名为“信息拱廊(InformationArcade)”的服务,这种服务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为目标,并很快得到图书馆界的认可,IC也因此首次被作为一个概念提出。一般将IC定义为一个提供“一次满足的环境(One-stop Shopping Envi-ronment)”,在IC内,读者可以使用图书馆所有的资源(或资料)、软件、参考服务、IT技术支持,还有设备和空间来支持单人或小组的作业形式。
Beaagle在1999年发布的《IC构想》一文中界定了IC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他数字资源,此类IC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馆员和新的服务。
1.2 学习共享空间及其构成
21世纪初,IC的理念得到深入传播,同时,为了强调图书馆对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直接支持的重要性,一种新的思维开始加入到IC中,认为不应将重心放在IT技术或数字资料上,而应该将焦点放在如何辅助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上,于是开始出现了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简称LC)的理念。关于LC,Beagle认为:LC主要聚焦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管理信息,更是帮助他们管理学习;不单强调计算机、软件和多媒体支持的获取,更强调一系列项目和服务在学习任务中支持学生。Heitseh&Hollyt进一步指出,LC是这样一个中心,它提供地点、空间、策略和资源以协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LC应该由学习者拥有而不是教师或图书馆馆员拥有。
一般而言,LC(或IC)一般包括如下构成要素:
(1)场所
通常占据图书馆一层或多层的空间。
(2)一般图书馆服务
参考、流通、目录检索、书籍预约、馆际互借、文献传输等。
(3)网络环境
各种电脑设备,如个人电脑、扫描仪、打印机和多媒体设备等,同时也提供有线和无线网络。
(4)各种常用软件
文书软件、简报软件、绘图制表软件、OCR软件、多媒体处理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
(5)协同学习空间
可以支持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或小组作业的需求。
(6)整合式环境
所有设备、空间、人员和服务人员密切整合,以形成一个便利的环境。
(7)以图书馆为中心
虽然LC可能包含其他单位的人员或服务,但不论从空间、服务或人员等角度,图书馆仍然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主体和中心。
2、“网络一代”及其特点
2.1 “网络一代”的内涵
当代的大学生被称作“网络一代”——即1990后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对于他们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活方式。美国哈佛大学网络社会研究中心针对“网络一代”的行为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的的概念——Digital Natives(数字原住民),而将1970后或出生更早的人群称为Digital Immigrant(数字移民),因为对于1990后或出生更晚的这一代人来讲,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而是整个世界,他们经常挂在网上,哪怕是上床睡觉,他们的博客仍然开放,仿佛这个人的“虚拟人格”始终醒在网上。endprint
2.2 “网络一代”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从幼年起就伴随高科技成长的“网络一代”的特点和风格,IT技术给这一群体带来了行为方式上很多新的特质,也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一代在学习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天生数字,由于网络一代从小就接触和使用各种数字设备(如电脑),因此数字科技对他们一如母语般自然和喜欢使用,并且乐于尝试新科技;
(2)喜好视觉和动态,网络一代在学习过程中喜欢有丰富视觉和动态的界面或环境,不太喜欢文字界面;
(3)时时连接,喜欢透过如手机和交际网络,随时和他人保持联系;
(4)多任务,网络一代喜好一心多用或同时做很多事,例如一边上网搜寻资料,一边上网聊天;或者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
(5)体验式学习,网络一代喜好从做中学,喜欢以互动有趣的方式来学习;
(6)小组工作,网络一代学生喜欢和同伴一起讨论、学习和工作,较少直接寻求老师的协助;
(7)搜索引擎依赖,网络一代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Coogle或Baidu,在很短时间内他们就会搜索到足够多的信息。
LC在大学图书馆中的流行要早于“网络一代”的入学时间,但人们在讨论这两种现象时,经常将他们看作刺激与反应的关系。造成这种联想的原因很可能是LC与“网络一代”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网络一代喜欢数字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而LC恰恰能够提供丰富的技术和数字内容。大学图书馆越能促进数字、技术与学术、专业之间的联系,就越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教育和就业准备。大学图书馆需要仔细考虑如何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将物理空间、技术、服务和内容与“网络一代”用户的教育需求和学习风格相联系。
3、适应“网络一代”的学习共享空间再造
学习共享空间的兴起引起了各国图书馆馆长们的极大兴趣和高度关注,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一些国家,开放学习共享空间已经成为大学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潮流。而在中国,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正方兴未艾。一些图书馆馆长认为自己很了解当代大学生在LC中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技术和服务,但实际上,图书馆在其LC规划过程中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根据服务对象的学习习惯进行再造,满足学生而非图书馆馆长所认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图书馆馆长通常和学生不是同一代人。结合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发展学习共享空间时应注意如下原则:
3.1 因地制宜的原则
学习共享空间建设中都应当因地制宜,不能搞“一个模式”或“一刀切”,应根据自身的校情、馆情以及资金预算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实际上,世界知名大学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并没有一定之规,例如,英国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采取整体新建方式,总投资1600万英镑,委托知名建筑师事务所进行设计,五层楼的空间分别是办公和进餐区,大厅学习区,绝对安静学习区,自带电脑学习区,公共讨论区,共有1300个座位,500台PC机,10万册本科生常用图书教材,实行7×24小时全天开放。而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则采取部分改建方式,是在原“资讯坊(In-fomaation Space)”基础上进行的整建工程,总投资不超过100万英镑,在“读者优先、影响最低”前提下,图书馆先后搬迁了采购、编目、期刊及系统4个不需要直接接触读者的技术服务部门,腾出的空间按照学习共享空间要求装饰改造后,向师生开放。
3.2 需求导向的原则
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应以读者(高校师生)为中心,注重挖掘读者的潜在需求并积极地拓展图书馆内外的各种资源来为读者服务。一方面在筹建和设计时,要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场访谈等方式来了解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要观察和分析读者行为,积极引导读者表达他们的需要;同时,通过定期下发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读者关于学习共享空间的评价和建议,根据需要予以完善和改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发现,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在图书馆进行小组学习是因为获得这项服务的程序过于烦琐。了解情实际况后,工作人员改革了递交书面材料的传统方式,开发了一个网上预定流程,预约人可以通过校园卡,自助使用小组学习室及预约时申请的相关资源,整个预约过程仅需3~5分钟时间,大大方便了学生们的研修。尤其是预约用户需要图书馆提供专题资料时,可事先提供所需书目清单,由学科馆员负责收集文献并登记,使用结束后文献转回阅览室。由学科馆员验收后归架。这种近距离了解学生需求的务实作风,使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建成后一直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3.3 虚实结合的原则
大学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各大学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名称各异,服务内容也有所差异,但基本构成是一致的,可用一个三层模型来描述,即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简单地理解,三层模型分别对应图书设备的硬件环境,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和管理运行的服务环境,由于图书馆自身的资源亦是有限的,因此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就需要以学校整体而非图书馆为中心来对学习共享空间进行布局。但无论采取何种策略进行规划建设和资源整合,都必须以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和“协作式”学习环境实现无缝对接为最终宗旨。例如,台湾师范大学的“SMILE”多元学习区,不仅体现了以“微笑”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标准,而且实际上SMILE分别是5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即:S:信息检索(Searching),M:多媒体(Multimedia),I:参考咨询(Infor-rnatJon),L:休闲(Leisure),E:数字学习(E-leaming),“SMILE”多元学习区实质上是一个涵盖以上五大服务层面的实体与虚拟共享空间,是一个集英文教学、素质教育、图书情报、教材制定、案例研究于一体的资源中心。
3.4 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学习共享空间健康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如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艺术与工程图书馆馆长Michael在该馆学习共享空间运行10周年的总结时所指出的“学习共享空间管理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怎样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系统来实行我们的目标”。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人力资源包括:图书馆内部的各类馆员(学科馆员、流通馆员、参考咨询馆员等)以及图书馆外部的各类支持人员(IT技术员、指导教师、学生助理和服务人员等),由于学习共享空间本身是一个多边的服务同盟,因此不仅要求各类参与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胜任能力,同时还要求各机构、各部门保持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以人为本,实现各类资源的无缝集成。例如,美国罗杰·威廉姆斯大学(Roger Williams University)图书馆,在借鉴18所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经验后,在该校图书馆一楼改建了自己的学习共享空间,其在管理上有两个特色,一是图书馆馆员与学校的rr机构工作人员并肩工作;二是安排经过严格培训的学生担任助理馆员。由于工作人员的服务十分贴心而周到,学习共享空间开放仅半年,图书馆的访问人数就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
4、结语
“网络一代”大学生也被称之为“千禧一代”、“Y世代”或“数字原住民”一代,他们从小就生活在IT和互联网的环境下,因此在行为特点和学习习惯方面表现出与上一代很大的不同。LC自诞生以来已经成为图书馆到馆服务的重要阵地,它以读者为中心,支持学习、促进协作和共享的服务模式体现了图书馆的现代服务理念。“网络一代”对LC提供的信息化服务拥有天生的亲近感,针对“网络一代”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方式,IC及其服务应根据用户实践需要而与时俱进,并保持一种鼓励“打破常规”思想的文化和环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