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2015-02-03曾淑婉刘向东张宇
曾淑婉+刘向东+张宇
摘 要:通过构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采用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1998~2011年我国25个省,283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会通过省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溢出机制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产生时空效应,即上一期和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均会对本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差距产生影响。
关键词: 财政支出;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效应;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1-0089-06
一、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从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财政分权制度变迁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的影响机理及效果做了大量的研究[1-3]。一些学者认为政府部门用于公共产品、产权保护、教育事业及转移支付等的财政支出有利于经济增长[4,5]。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是一种低效率的行为,它会造成社会总福利的损失,从而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6,7]。
从既有的文献来看,直接研究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性的文章并不多。江新昶(2007)<sup>[8]</sup>的实证分析发现转移支付并不能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反而会加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其原因是转移支付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陈志国、张娟、陈国绪(2008)<sup>[9]</sup>研究表明地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与收敛具有推动作用,其中经济建设、科学教育、社会保障、国防和行政管理费用等支出项目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丁菊红、邓可斌(2009)<sup>[10]</sup>认为财政分权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差异性,在发达地区,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而在欠发达地区,财政分权程度增加并不能刺激公共投资,反而会增加公务消费,从而可能加剧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理论基础
财政支出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规模;二是财政支出结构,所以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具体的影响机制又可以从资本因素、劳动因素和信息技术流动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财政支出通过改变不同区域的资本投入规模和资本要素配置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效率。一方面,政府部门在交通、电力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公共投入直接增加了社会资本总量;另一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外部性,主要体现在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提升区位优势,从而增强了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吸引力,刺激更多的私人资本向这个区域集聚。此外,财政支出结构对资本要素的空间流动也会产生影响。财政支出对于完善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外部经济性和集聚效应、加快区域间、产业间生产要素流动具有积极作用。受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以追逐最大化利润为经营目标的生产厂商在利益驱动下更愿意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合理的区域进行投资。因此,区域之间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与变动。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总第193期)曾淑婉: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研究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其次,财政支出通过改变劳动投入水平而作用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一方面,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领域的财政支出总量和配比会影响一个区域的劳动力供给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的劳动投入数量的变化来源于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转移及区域间的流动。劳动人口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除了考虑收入因素外,还考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娱乐休闲、社会保障等方面。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对一个区域的劳动投入质量会产生影响。政府在教育、文化上的投入可以直接提高当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能力;政府对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研究与开发的专项财政资助对推动科研产出及科研成果应用具有积极作用;政府在企业融资、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的财政支出可以保证充足的劳动供给,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条件,从而拉大与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不合理区域的经济差距。
最后,财政支出通过影响区域间的信息、知识、技术等要素流动间接决定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为了加快关键生产要素由其他地区向本地区流入,地方政府会加大对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的财政支出以完善区域投资与生产环境。信息流动的速度快慢与否是与国家、区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紧密相连的,而知识与技术的传播与扩散离不开创新制度、组织与体系建设。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公共服务支出和公共平台建设的支出,为所有经济活动主体提供各种服务,搭建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研发合作等公共平台,从而有效地促进信息、知识、技术流动。由于我国四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基础、财政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省市为本地产业活动主体提供知识、信息或技术资源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不平衡、不均等折射到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就容易形成较明显的差异性。
三、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为了减小计量模型选择原因所造成的实证分析误差,本文将借鉴前人研究,构建空间动态面板分析框架来讨论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一)空间自相关性的判断
在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时,必须要对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以判断空间计量分析方法是否适用。本文采用Moran I指数来衡量我国各省市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相关性。表1列出了1999~2011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Moran I指数,从表中可以看出Moran I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相关性较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开始,Moran I指数有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区域经济不平衡与空间依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sup>[11]</sup>。近年来,主体功能区建设、新型城镇化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本文测算的省区经济差异Theil指数的变动情况也映证了这一说法,所以伴随着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空间相关性的程度有所减弱。
(二)模型构建
基于理论基础的分析,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两个方面,实证部分选取一般预算支出作为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变量,而财政支出结构则是由财政分项支出在总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构成。从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中可知,政府部门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影响资本配置、劳动投入和信息技术流动等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从而作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财政统计指标解释,公共服务、教育文化及社会保障均有对应的统计指标,而基础设施这部分没有完全对应的财政统计口径,笔者认为农林水事务支出包括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财政支出对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因此,在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模型中,农林水事务、教育、一般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规模是主要的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与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重点考察财政因素的同时还必须引入一些其他影响因素。
首先是生产要素。资本作为重要的投入要素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之一,许多文献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衡量资本要素的指标[12,13]。一般而言,一个区域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份额不断扩大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会拉大与固定资产投资份额不高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此外,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积累是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根源[14,15]。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较低,学习能力明显不足,抑制了物质资本的进入,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较慢,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渐加大。在人力资本存量的测算中,高校在校学生数是常用的衡量指标,它可以说明一个区域内可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能力水平。
其次是经济结构因素,包括市场开放度、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研究者们日益关注对外开放程度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机理,在这类文献中对外开放度、FDI利用程度等常作为实证模型的解释变量[16,17]。另一方面,二元经济结构也是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差距问题的一个视角,其中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是许多研究的重点内容的,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变化具有一定影响[18,19]。
最后是交通基础设施、研发投入水平等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sup>[20]</sup>。完善的区域环境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外部性,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提升区位优势,从而增强了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吸引力。并且,加强创新活动方面的投入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手段,研发投入越多越能刺激更多的物质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向这个区域集聚,在要素流动和集聚效应的作用下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率产生影响。
借鉴Elhorst J.P.(2010)<sup>[21]</sup>的研究,空间动态面板的基本模型如下:
Ynt=λ0wnynt+γ0yn,t-1+ρ0wnyn,t-1+
β0ynt+Cn0+a0ln+Vnt
t=1,2…,T(1)
本文选定一般预算支出、农林水事务、教育、一般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等作为主要的解释变量,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度、外资利用、城市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及研发投入水平作为其他解释变量,采用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影响,其计量模型为:
模型1:redit=λW×redit+γredi,t-1+ρW×
redi,t-1αfinit+β∑Contit+ui+εit (2)
模型2:redit=λW×redit+γredi,t-1+ρW×
redi,t-1+α1agrit+α2eduit+α3pubit+
α4Comit+ρ∑contit+ui+εit(3)
其中,redit表示第t期i省的经济差异Theil指数,redi,t-1表示第t-1期i省的经济差异Theil指数;finit是第t期i省的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财政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agrit、eduit、pubit、comit分别表示i省第t期的农业、教育、一般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占总的财政支出的比例。而控制变量contit包括:人力资本hum(普通高校在校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对外开放度open(进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外资利用率fdi(直接外商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交通基础设施水平tra(铁路、公路及内河航道密度加权指数)、城市化率urban(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固定资产投资率tz(固定资产投资除以地区生产总值)、研发投入水平rd(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W为空间权重矩阵,通常采用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来定义,为了研究需要,本文选择邻接标准,即若两个空间单元相邻为1,若不相邻则取0值。
(三)数据说明
由于直辖市的经济属性、空间属性与一般的省级行政单位有一定的区别,同时也考虑到数据收集、处理的需要,本文样本数据是除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四个直辖市与青海、西藏的25个省级行政地区的面板数据。省区经济差异Theil指数测算所需要的283个地级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0~2012年);研发经费数据是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12年)中获得;其他数据则主要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2年)。
四、实证结果分析
从模型1的估计结果来看,sar模型与sartime模型中fin的系数估计值均为负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一般预算支出规模与省区经济差异存在负相关关系,省区经济差异Theil指数的一阶滞后项、空间矩阵与Theil指数的交互项、空间矩阵与Theil指数滞后项的交互项都是显著的,表明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动态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若存在个体效应,sar模型估计的一般预算支出系数为-0.2429,即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省区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降低0.2429个百分点。省区经济差异的一阶滞后项系数为正,表明当期省区经济差异越大,下一期的省区经济差异也越大。这种动态效应与一般的“惯性”相类似,若某一个区域本身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优势,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市场作用下会向优势区域集聚,与其他区域相比,它表现出持续的增长动力,并且在下一阶段将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省区经济差异呈现出正向的“惯性”增长。W×red的系数估计值为0.0560,这意味着相邻地区的省区经济差异对本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具有正向作用。区域经济差异作为典型的空间经济现象,它与邻近空间单元的经济增长往往是相关的,由于区域经济不平衡具有空间依赖性,在相邻的省份中,某个省份的地区经济差异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而影响到相邻地区,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要素的空间集聚,生要要素的过度集中会扩大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增长差距。在动态效应与空间溢出的共同作用下,W×red L1.与省区经济差异的变动方向一致。
若既存在个体效应又存在时间效应,sartime模型估计结果与sar模型估计结果的相似度较高,大部分解释变量的方向及显著性保持一致,其区别主要在于估计系数的大小。人力资本、城市化率这两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人力资本的估计系数为负,说明人力资本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具有促进作用;城市化进程的估计系数为正,城市化进程越快,区域经济发展越不平衡,但系数较小,说明其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较小。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度、外资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及研发投入水平不显著。
从模型2的估计结果来看,财政分项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变动对省区经济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大小不相同。在同时考虑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的sar-time模型中,农林水事务、教育、一般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和就业等财政支出比例的系数估计值分别为-1.0201、-0.8353、-0.8679和1.6589。与省区经济差异变动呈负相关性的财政支出项目有农林水事务及教育支出,这与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农林水事务支出与教育支出比重提高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在财政总支出及农林水事务、教育等支出方面采取了显著的互补性竞争策略,导致地方政府支出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趋同性<sup>[22]</sup>。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省区经济差异变动具有正向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主要用于落实就业政策、社会养老保险与特定人群的补助等,在这类支出中相较于农业人口,非农城市居民享受更多的财政补助,这种城乡差别不利于缩小省区内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省区经济差距。与模型1的估计结果相类似,省区经济差异的一阶滞后项与W×red系数估计值为正,W×red L1. 系数估计值为负,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省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溢出机制在模型2中也是明显的,其原理与模型1的分析一致,在此就不赘述。
在本文的计量模型中,λ表示相邻地区解释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力,γ代表前一期省区经济差异对当期变量的影响,ρ则说明相邻地区上一期省区经济差异对本地区当期值的作用。财政支出可以通过影响相邻地区的经济差异及前一期的省区经济差异来影响本地区当期的省区经济差异,即通过“迭加效应”产生作用。因此,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类:一是由α与λ的乘积表示的动态效应,它是本地区上一期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对当期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二是空间效应,反映相邻地区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对本地区域经济差异的作用,由α与γ的乘积来测算;三是动态空间效应,它是动态效应和空间效应的综合作用,表示相邻地区上一期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对本地区当期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在模型中通过α与ρ的乘积来体现。表3列出了一般预算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教育支出、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对省区经济差异Theil指数的时空效应。从中可以看出,除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外,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动态效应、空间效应以及动态空间效应均为负。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区域经济差异自身的空间、动态及空间动态影响λ|γ|ρ为正,由“迭加效应”导致的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由α来决定影响方向。
根据表3的分析结果,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看,增加当期的财政支出不仅会对当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还会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省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产生积极影响。农林水事务支出、教育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的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动态效应。从空间溢出的角度来看,相邻地区增加财政支出会产生正的外部性,相邻地区财政支出(其中包括的财政支出项目有农业、教育和公共服务)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缓解。从动态空间综合作用的角度来看,相邻地区在上一期增加财政支出对本地区当期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低省区经济差异Theil 指数方面。在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的呈负向的时空效应中,按照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作用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为农林水事务支出、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一般预算支出。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SDPD模型实证分析了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时空效应,通过对25个省级行政地区、283个地级市的数据回归得出以下结论。
1.一般预算支出规模与省区经济差异存在负相关关系,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总额越大越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2.当期省区经济差异变动会受到上一期因素的影响,即存在着一种惯性,上一期省区经济差异越大,当期的省区经济差异也越大。
3.相邻地区的省区经济差异对本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具有空间溢出作用,相邻地区的省区经济差异越大,本地的省区经济差异也越大。
4.财政分项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变动对省区经济差异所产生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大小不相同,其中呈负相关性的财政支出项目是农林水事务及教育支出,呈正相关性的财政支出项目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5.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会通过省区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及空间溢出机制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产生时空效应,包括动态效应、空间效应和动态空间效应等。
基于以上结论,财政支出的规模及结构是影响省区经济差异变动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要缩小省区内部经济发展差距,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方面,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中,合理运用财政政策手段以发挥政府部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可以通过影响区域间的资金、劳动力、信息、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来实现不同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应当保持一定的延续性,一致性的财政支持力度与方向是更好地发挥调节作用的保证。
另一方面,加强相邻省份重大财政支出项目合作,提高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溢出影响效果。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决定了相邻省份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会对本地省区经济差异产生空间外部性。这种空间外部性为跨区域的财政合作准备了条件和可能,尤其对于那些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政支出合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本文的实证结果来看,政府部门在农业、教育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对缩小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内部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空间溢出影响范围内的相邻省份可以开展在以上三个领域的财政合作,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曹艳春.我国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6,(4):65-68.
[2]李江.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12,(2):126-129.
[3]张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J].江西社会科学,2014,(2):87-90
[4]郭庆旺,贾俊雪.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 54-60.
[5]邓悦,詹添丞.地方财政支出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3):18-24.
[6]Barro R.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103-125.
[7]王元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6):120-130.
[8]江新昶.转移支付、地区发展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财贸经济,2007,(6):51-58.
[9]陈志国,张娟,陈国绪.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收敛性的影响分析[J].财政研究,2008,(12):54-57.
[10]丁菊红,邓可斌.转型中的财政分权、地区增长差异与公共品供给[J].南方经济,2009,(3): 32-41.
[11]俞路,蒋元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基于全国与三大都市圈的对比研究[J].财经研究,2007,(3):17-28.
[12]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33-44.
[13]任建军,阳国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5):784-789
[14]Oded Galor , Omer Moav. From physical to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4,71 (4): 1001-1026.
[15]雷鹏.人力资本、资本存量与区域差异[J].社会科学,2011,(3):53-63.
[16]Zeng DZ,L Zhao.Globalization,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0,67(3):352-361.
[17]陈海艳.FDI、高新技术产业与山东区域经济差异变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60-61.
[18]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7-26.
[19]石磊,高帆.地区经济差距:一个基于经济结构转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5):35-44.
[20]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5):705-711.
[21]Elhorst J.P. Spatial panal data models.in fischer MM,getis a (eds.) [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2010.
[22]郭庆旺,贾俊雪.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业、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9,(10):17-27.
(责任编辑:漆玲琼)
Research on Time and Space Influence of Fiscal Expenditure up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Dynamic Spatial Panel Model
ZENG Shuwan1,2,LIU Xiangdong2,ZHANG Yu2,3
(1.Business Schoo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2. Tianjin HiTech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 Ltd. Tianjin 300384,China;
3.School of Management & Economic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uild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fiscal expendi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then based on the more cuttingedge dynamic spatial panel model it empirically analyzes China's provincial data from 1998 to 2011.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ctive fiscal policy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reduc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the larger fiscal expenditure is, the more obviously it impa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the fiscal expenditure size and the structure will bring about time and space influence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mechanism of dynamic change and spatial spillover. In other words, fiscal expenditure of the previous period and that of the neighboring provinces affects local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Key words:Fiscal expenditure;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Time and space influence;Dynamic spatial panel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