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巴二三事

2015-02-03李雪艳

西藏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东坝怒江驻村

李雪艳

在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住久了,真实的内心常被凡尘琐事所扰,很多时候忘记了对自由心灵的向往和渴求,但就像种子总会发芽,即使有巨石的重压,也终有破土而出的一天。得知我将要去驻村的那一刻,埋在心中的种子——对行走的向往开始悄然萌动。想要远行,那怕疲惫不堪,即使旅途艰辛也有激情,那怕无尽的世界之颠留下微不足道的小小足印,即便短暂总有感动,远行之处常有意外的收获。

既已做好准备,就一路放飞心情,以一个旅人的心态说走就走地上路了。三月的高原乍暖还寒,古人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在风雪三月赴藏东。道路两旁,田地刚刚犁过,松松地躺在高原暖暖的春光里,微微泛出油亮的光泽,等待着一场播种,孕育着一场收获。此刻,车轮辗过的已不仅是千里风尘,更是一路走来的心情,漫漫尘路,必定要亲力亲为,方能领悟它的长度与宽度。

感受了色季拉山上西风漫卷的飞雪,经过了盘龙天险、通麦大桥,领略了山水旖旎的然乌湖,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汽车从八宿县出发,迎着晨光朝着目的地前行。318国道旁一个叉路口——它不起眼到一不留神就会开过,它的尽头连接着一个叫叶巴的村庄,它只是一个隐藏在青藏高原苍茫的群山之中无数村落中的一个。但因为驻村,沿着这条路我们人生的一小段得以和它有了某种联系,我们得以感受叶巴的变迁,叶巴人的欢乐、烦忧和梦想。

初到叶巴

盘旋蜿蜒的山路总是引发人无限的遐想,从林卡乡出发后约走三个小时,当绕过一座座红色、黄色的山峦,当我们在怒江一路相伴的峰回路转处突然看到一大片村落时,我们眼前一亮,这里海拔较低,在拉萨周边还感受不到明显的春意,这里已是一片嫩绿,绿意葱茏之下掩映着叶巴的岁月流转。也许这里的一切不会因为我们的短暂停留有太多的改变,然而这里的风物人情将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迹。

汽车驶过村边的小桥停在村口,我们把东西卸下来一样样地堆放在路边,等着村委会旁边次西家赶着骡子来驮,因为东西多一次驮不完,几个骑摩托车的年轻人也来帮忙运东西,安排妥当后我们背着各自随身小包往村委会方向走。去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村里新修了水渠,我们沿着水渠走,潺潺的渠水在脚边静静流淌,流向田间地头。进得院落收拾家什,犹如小型搬家,四间房子呈马蹄形排列在靠北的位置,队员们已陆续在此工作生活了两年多,第一批工作队的人人驻时这里一无所有,一切从头开始,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如今这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似乎每个人走时都留下了点什么,俨然有模有样,冰柜、药箱、火炉、电视、桌子、文件柜一应俱全。

晚餐是面疙瘩汤和凉拌萝卜丝,李师傅做面的手艺让我们刮目相看,大家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享受着他不顾舟车劳顿做的晚饭,调侃说下乡驻村还是个互相学习和切磋厨艺的好机会。天黑后,夜幕笼罩下的山村更加静谧,我们在小院里放了一张小桌,队员们围坐在桌旁,和村里的干部们聊着村里的事情,盘算着下一步的工作。如水的月光洒在小院里,也洒在对面的山坡上,在山与天际之间勾勒出一条柔和的曲线,山显得离我们更近了,近得仿佛随时会扑面而来。

每天清晨七点多,太阳开始从东边两个山头中间的山洼里爬上来,照着这个怒江边宁静的山村,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白色的梨花点染了山谷,粉红的桃花在微风中摇曳。闲暇的时候,我们喜欢从村委会慢慢散步到学校去,学校于2013年5月建成,10月投入使用,经文联牵线,由著名书法家张飙先生个人出资20万捐建,之后又追加20万为学校购置了一辆皮卡等硬件。学校有60多名学生,分为学前班、一、二、三年级,学生多是叶巴村村民子女。在此之前,叶巴村的孩子们上学要步行到很远的东坝或县城,因为十分不便,许多家长便不送孩子去上学。现在叶巴村的孩子们上学已不再是问题了,走进学校,孩子们还能用汉语交流。看看孩子们可爱的笑脸,看着他们认真听课,开心玩耍……看着他们,好像看见了叶巴的未来。

勘探中的电站

在叶巴村的东头,一座钢筋铁索“页巴吊桥”横跨在怒江之上,过了吊桥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那条道路沿着山脚通往左贡县的东坝乡。虽然离叶巴不到10公里,但由于交通便利人们的生活很富裕。在县城和叶巴村之间未通公路之前,叶巴的村民生病和采购生活用品,妇女生孩子,经常直接去东坝而不是去八宿县,长久以来东坝人的生活令叶巴村人们羡慕。

在“页巴吊桥”附近的山崖崖壁之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经文、佛像,整个山体之上约有数百处之多。经文多为六字真言,也有整段的佛教经文,佛像有强巴佛、长寿佛、文殊菩萨、吉祥天女等等,其中一些佛像线条流畅、神情庄严、姿态婀娜,传递出入们对虔诚信仰的顶礼膜拜和对美好生活、幸福家园的由衷礼赞。千百年来,人们把对江河大地的敬畏以这样的方式镌刻在山崖石壁之上,村庄里的人们来了又走了,一代又一代,这些佛像和经文却经年累月守望着日夜奔腾不息的怒江河谷,生命短暂,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如怒江之水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国家立项在昌都地区境内利用怒江这一水利资源计划修建四个水电站,其中一个计划建在八宿县叶巴村附近或左贡县东坝附近,两个地点相距不远,目前正在进行水文和岩层勘测,之后再根据相关数据比对选择最有利于建电站的地址,电站建成后装机容量约100-150万千瓦,勘测工作将进行3-5年,建设工期预计五到八年,四个水电站建成后不仅可以极大提升全藏供电能力,还将实现西电东送,如能将电站建在叶巴村附近,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叶巴村电力供应问题,附带解决交通问题,还能带动村里群众的就业,长期困扰叶巴村的农田灌溉用水缺口问题也将迎刃而解,10多年后的叶巴村就将迎来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民们的后代将过上和祖辈们完全不同的生活。村里有了设备齐全的卫生院,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教学点也扩大了规模,升格成了完小,孩子们的教学条件更好了,村里的年轻人有文化、有一技之长,能够在电站或外出工作,有了可利用的丰富水资源,就可以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大量种植核桃、桃子、杏子、花椒等经济苗木,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这既是我们的希望也是叶巴人的愿景。

如果说雕刻在崖壁上的石刻代表着世世代代叶巴人的梦想,现在这些梦想则有望变成现实。

祝福怒江,祝福八宿,祝福叶巴。

女人们的心愿

叶巴村的村头矗立着四座精美的白塔,那醒目的白色随季节变换点缀着或绿、或黄或灰色的村庄,成为叶巴村的标志之一,人们在白塔周围转经之后总是习惯在它旁边驻足休息一会儿,或坐或立,但眼神总会不经意间凝望着公路的那头——大山之外的方向。每当这时,那历经风雨、沐浴阳光的白塔,更像是一个个矗立的梦,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自从工作队进驻之后就一直为队员们背水的次西,是党然村老村长洛松家的二女儿,长年繁重的家务事和田间地头的劳作使她略显瘦弱,但她身上蕴藏的能量却让我们感到吃惊,每天清早干完家里的活她便来到村委会为我们背水,从村委会下到水渠边再沿着崎岖的山路上到村委会,平时缺少锻炼的我就连下去洗件衣服都感到有些吃力,可她竟然能背着十多斤的水桶一连三、四个来回显得很轻松,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连连微笑着说,“嘎地、嘎地(辛苦了)。”

次西的家是一座传统的两层房屋,褐色的土墙撑起土木的屋顶,正面是一扇当地常见的雕花木窗,只是未上颜色,院里的地面没有抹水泥,下雨时一地泥泞,混和着牲畜和草料的气味,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楼下是风雨天或寒冬时供牲畜栖息和堆放杂物的地方,走上原木加工成的简易楼梯,二楼是客厅兼卧房,三个孩子和大人睡在一起。房子是前几年盖的,但因为资金不够,还没能装上房门,屋里的陈设也比较简陋,因为没有门,夏天蚊虫们常常光顾,次西不得不从工作队要一些杀虫剂驱赶蚊虫。

次西希望能早日挣足改造房屋的钱好好把房子整修一下,她期望的房屋不需广厦华庭,只要能遮风挡雨,在炎热夏季能够把飞虫挡在门外让孩子们免受侵扰,她还希望两个大点的孩子将来能到县里或乡里去上学。驻村工作快结束时,传来了地区分散安置每户补贴八万五千元的好消息。叶巴村有两户的名额,我们工作队想积极为次西家争取分散安置或者安居工程的机会,希望不久的将来,次西的愿望能够实现,现在她的两个孩子已经去乡里上学了。

邻居夏多是一个性格开朗但平时不太讲卫生的五十岁左右的妇女,看见我们往脸上抹护肤品,便问我们要一点雪花膏也想往脸上抹,我们逗她说:“你不洗脸要雪花膏干吗?”她急了,赶忙说:“你们要是给我的话,今后我天天洗脸。”还指着乡里派来的文书说:“不信,让她监督我。”有了她这句话,我们心里很高兴,送了她一大盒雪花膏,后来她果然天天洗脸。家里就她和儿子两个人,儿子罗追在外面打点小工补贴家用,农忙时母子俩同心协力干农活,平日里家里家外全靠夏多一人忙活,她家前年享受了政府安居工程补贴,才盖了新房,我们驻村期间,正赶上她家夯屋顶,村里的乡邻都来帮忙,打阿嘎的欢快歌声陪伴着我们一天的工作,辛苦的劳作变成了轻松的游戏,看着乐观的人们富有节奏的律动,我们也感到那么地轻松自在。她家的房屋焕然一新,主体已成形,只差木窗未到位,在当地,雕花的木窗价格并不便宜,在整个房屋造价中占有很重的比例,因此要等到罗追攒够了钱才能装。

夏多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娶个媳妇进门,她说以前家里太穷儿子又太老实,村里的姑娘看不起他,但现在家里盖了新房,夏多心里充满了希望。

叶巴村里像次西、夏多这样的女人有很多,虽然村里的条件还不是很尽如人意,她们的健康和卫生状况都还不理想,但她们拥有坚韧乐观的品格,善良随和的心性,她们四季辛苦劳作但从无抱怨,她们心中装着老人、丈夫和孩子唯独忽略了自己,她们生活的环境并不安逸却从未对未来失去期望,她们有着简单的愿望,简单的幸福,其实她们很知足。

关于藏语“叶巴”的意思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据说是“遗忘的地方”,但叶巴不应该也不会成为一个被遗忘的地方,那里孩子们纯真的脸庞、澄澈的眼神,农人们在田地里辛勤耕耘时的身影和收获时的心满意足,因为党的惠民政策有了实实在在在的着落,村民们流露出的喜悦,还有村口那一个个伫立远眺的身影,那一双双沉静安详的眼睛,都和那里春天的花影,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果香,冬日的暖阳一样,令人总是情不自禁、魂牵梦萦地想起它。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猜你喜欢

东坝怒江驻村
跟着怒江走一走
北京住总集团两级工会慰问东坝区域项目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一图看懂怒江特大桥
怒江卡雀哇节
论鲁敏小说的“轻”与“重”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怒江求学记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