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源性疾病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2015-02-03策划本刊编辑部

饮食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食源性沙门氏菌细菌

◎策划:本刊编辑部

◎供稿:阮光锋

食源性疾病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策划:本刊编辑部

◎供稿:阮光锋

2015年世界卫生日(4月7日)的主题是“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每年有数百万人因食用不安全食品而患病,还有许多人因此丧失生命。数据显示,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食品可导致二百多种疾病;据估计,食源性和水源性腹泻病每年导致全球约200万人死亡。

虽说食源性疾病是头号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很多人却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吃错东西拉肚子算是食源性疾病吗?

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 “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子(病原体)所造成的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你吃东西导致的拉肚子、腹痛也属于食源性疾病。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把拉肚子当回事。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通常将它们称作“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常见的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生物毒素等。

食源性疾病案例回顾

很多人觉得食源性疾病离人们很远,其实,它就潜伏在我们身边,最近几年都有发生较大规模的食源性疾病案例,对人们的健康也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诺如病毒

2014年2月20日,浙江省嘉兴市发布消息称,海宁及海盐多所学校陆续发生学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报告发病人数共511人。大部分学生症状较轻,以呕吐为主,无重症和死亡病例。调查结果显示是饮用不洁桶装水引起的。同年11月,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就有数百名学生陆续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先后被送往附近医院就医,共报告病例274例。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抽样检测结果确定,这是一起因诺如病毒感染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它导致的后果就是大量人群腹泻。(编者注:更详细的诺如病毒知识,请参阅本刊2015年4期相关文章)

扁豆中毒

云南省玉溪市食品安全办2015年4月16日通报,4月14日17时30分至4月15日18时,玉溪市发生数起食用扁豆中毒事件,有169人出现食物中毒表现。扁豆为何也会导致中毒?原来,很多豆类蔬菜中含有一种能够使红血球细胞凝集的蛋白质,叫做植物凝集素,简称凝集素。生吃含有凝集素的豆类食物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重则可致命。不过,凝集素在加热处理时可以被破坏,所以,四季豆、扁豆、豆角都不可以生吃。但是豌豆中不含有这种红细胞凝集素,可以生吃。在不能分辨是否含有凝集素的情况下,应避免生吃豆类。

沙门氏菌

2015年5月16日下午,西安28个孩子因吃冰激凌食物中毒,系沙门氏菌污染。据西安市多名家长反映,孩子吃了同一家“鲜奶吧”的冰激凌后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症状,西安市疾控中心、西安市食药监局当场对涉事“鲜奶吧”的冰激凌、制作原料、所用工具进行了采样,也对出现症状的孩子进行采样。经过10天的检测分析,确认为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食源性疾病就潜伏在你家

大部分人都觉得,那是别人家的食源性疾病,跟我没什么关系。其实,食源性疾病才不是别人家的,它也潜伏在你家,一不小心就会趁虚而入。

(1)溏心鸡蛋,好吃也有风险

细菌污染是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小至我们每天都会吃的鸡蛋,也可能被细菌污染。很多人特别喜欢吃溏心鸡蛋,为了做溏心鸡蛋温度往往比较低,加热时间也短一些,甚至有人煎荷包蛋的时候只煎一面。可是,鸡蛋不熟透,可能存在风险哟。

肉眼看鸡蛋壳是封闭的,但其实它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它是通透性的,空气细菌都可以通过。母鸡体内可能会有一些致病细菌,可能转移到鸡蛋当中。鸡蛋离开母鸡之后,细菌也很容易穿过蛋壳污染鸡蛋。虽然不见得所有的鸡蛋都被致病细菌污染,但是这种可能性始终是存在的。鸡蛋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污染后的鸡蛋无色无味,不进行专业检测无法分辨。而且,鸡蛋中是否带有致病细菌跟养殖方式无关,有机鸡蛋、走地鸡蛋等“高档鸡蛋”都可能被污染。2010年10月份,美国爆发了一起鸡蛋被沙门氏菌污染的事件,被召回的鸡蛋总数多达5亿个。

鸡蛋的凝固温度大概在62℃。显然,溏心鸡蛋没有完全熟透,并没有实现有效灭菌。如果你正好碰上了被污染的鸡蛋,就很可能被沙门氏菌感染。按照美国疾控中心(CDC)的估计,美国每年的沙门氏菌感染可能多达140万人次,导致大约400人死亡。当然,这还包括其他食物导致的沙门氏菌感染。人体被感染沙门氏菌之后,通常在8~72小时之间出现症状,一般是腹泻、腹痛、发烧等。多数人即使不进行治疗,这些症状也可以在4~7天之后消失。不过,如果感染者是老人、小孩、孕妇、病人等免疫力比较弱的人群,就可能比较严重,甚至死亡。

令人庆幸的是,沙门氏菌特别怕热。只要将鸡蛋充分加热熟透,基本上可以把它们剿灭。美国农业部推荐要将鸡蛋制品加热到71℃以上,在这个温度下,蛋黄也就凝固了。所以,平时我们可以把“蛋黄完全凝固”当作鸡蛋“熟透”的标志。为了安全起见,吃鸡蛋还是尽量不吃溏心蛋。

(2)冰箱冷藏室里的隐形危险

家家户户都有冰箱,不过你要知道,冰箱并不是保险箱,也可能存在致病菌。其中,李斯特菌就是最常见的细菌。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特别是泥土、植物、动物饲料和人类及动物粪便,可通过环境污染到食物。这种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约为37℃。不过,与其他致病菌不同,李斯特菌在0℃的环境里也能生长且慢慢繁殖。所以,即使在冰箱冷藏室也可以存活。因此,冰箱冷藏的食物,比如馒头面包等,最好要加热后再吃。另外也提醒大家,冰箱里的食物不能放太久,拿出来吃之前最好重新加热,同时要定期对家里的冰箱进行清洁。

食源性疾病危害大

食源性疾病为什么没有引起社会重视?危害是什么?

首先,它会危害老百姓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死亡。食源性疾病通常影响的人都特别多,轻则导致腹泻、肚子疼,重则甚至还会导致死亡,对于一些特殊人群甚至还会影响一生健康。比如最近美国蓝铃冰激凌李斯特菌污染事件,李斯特菌对孕妇和婴幼儿的危害最大,如果感染会影响婴幼儿健康,甚至导致孕妇流产。

其次,它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在美国每年大约发生7600万例食源性疾病病例,导致32.5万人住院,5200人死亡, 相关的医疗费用和经济损失每年大约至少170亿美元。1996年,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发生的5 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中,因人身伤亡和医疗费用共计损失30~70亿英镑。在澳大利亚,每年约发生1.15万起食物中毒,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亿澳元。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影响将越来越多地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食源性疾病为何总是漏报?

我国卫生部每年收到食物中毒暴发报告为600~800起,发病2~3万例,死亡百余例。看起来很少,似乎不值得重视,但是世界卫生组织有一项数据: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为95%以上。中国的漏报率会有多少呢?目前,卫生部、国家疾控中心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都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的专家“估计在99%以上”。也就是说,在100个罹患食源性疾病的人中,只有1个人会上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漏报率呢?

第一,我国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和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依然以被动报告为主,不能及时准备地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情况。我国卫生部每年报告的食物中毒是有30人以上发病, 或有1人或1人以上死亡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采纳的是事件发生后由“地方——省(市)——国家”为主要架构的被动报告系统;而美国的数据来源于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 采纳的是疾病发生前由“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为基本构架的主动监测系统。报告内容与报告体系的不同直接影响了统计数据。

第二,公众缺乏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食源性疾病与吃有极大关系,但是在老百姓的观念里,很多与吃有关的问题都不被认为是食源性疾病。比如,吃个什么东西拉肚子呀、肚子疼呀,大家都不会特别在意。民间甚至还一直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说法,更不会主动上报食源性疾病。

第三,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也存在许多缺陷,没有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目前,我国监测病原菌的种类有限,在过去20年里至少有15种微生物被认为是食源性疾病的新病因,却很难及时将其纳入监测系统。同时,监测覆盖的人口数也有限,主要是作为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投入的资金更加有限。食源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技术的局限性也会影响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发现。由于对食源性疾病的检测也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漏报。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想,那我如果自己在家吃东西出了问题,如何上报食源性疾病呢?可以主动跟当地的疾控中心联系,报告自己的情况。另外,也可以拨打12320卫生热线。

食源性疾病来袭,如何应对?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能尽量避免食源性疾病是最好的,这就要增强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意识。方法也很简单,主要是5条,即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饭要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希望大家牢记这5条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在外就餐,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和信誉较好的餐饮店。

责任编辑/邹佳璇

猜你喜欢

食源性沙门氏菌细菌
家禽通用型沙门氏菌和3种血清型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的优化*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
沙门氏菌席卷美国23个州,感染212人
美国多州发生沙门氏菌感染事件
需要警惕的“头号敌人”——食源性微生物
细菌大作战
冰箱里的细菌会被冻死吗
细菌惹的祸
澳大利亚沙门氏菌疫情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