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错题分析 提高教学实效
2015-02-02罗兴娟
罗兴娟
分析学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错题来分析学情。错题,不仅反映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背景、学习习惯和态度等信息。经过我的收集和整理,我把学生的错题概括为四种类型:普遍性错题、关键性错题、习惯性错题和偶发性错题。挖掘这些错题背后的原因,教师就会发现它们从不同角度反应出学生真实的学情。根据近几年学情分析的经验,我发现通过学生的错题来分析学情,将提高师生的有效教与学。
1.普遍性错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普遍性错题主要是从犯错学生的数量上界定的,如果错误率占到班级50%及以上就应该属于普遍性错题。我一直教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我发现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这类错误率比较高的普遍性错题主要集中在小单元的零散知识以及表面上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点上。比如,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和“时间的认识”,以及“数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在最初接触这些知识时就容易出错。以人民币的认识为例,最初通过访谈了解的学情是学生们都认识了人民币的币值,大部分学生也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发现,当问到1元可以换几张5角,或给了若干张10元、5元、1元、5角的人民币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钱时,学生出错的现象却比较多。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深入分析后,我发现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的学生学习人民币的学情只是表面现象。学生确实认识人民币,也有购买物品的经历,但是在购买物品的经历中并没有学生自己计算、换算、付钱、找零的过程和体验,这些过程都是大人完成的,学生只是实现了用钱换物品的过程而已。所以,由于缺少具体计算和换算的体验,教师单纯从换算率去推导如何计算和换算对学生来说理解和记忆都比较困难,才会导致出错。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实际购物的场景,让学生们亲身经历计算和换算的过程。
2.关键性错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
关键性错题主要是那些在涉及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分析的问题上出错的题,如有关加、减、乘、除法基本概念认识的题型、有关数学广角中找规律或推理等需要进行关系分析和推理的题型等。关键性错题的特点主要是这类题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过程和认知结构与方式,这些因素都是非常隐性的。
在学情分析中,教师如果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就能根据学生的思考水平和过程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活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收集学生的关键性错题进行分析。比如,我发现在乘法认识当中,对于“几个几”的问题,学生们普遍都会犯错误。这是因为这个太抽象,如果没有图的帮助,学生很难分清楚。于是,我在讲这类问题时都结合图讲解,学生的错误率降低了。
3.习惯性错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性错题主要是指那些由于审题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等不良学习习惯导致的错题。在小学低年级中这类错题主要集中在计算方面,包括口算和笔算。从整理的错题中,我发现按照出错的频率排序:第一是抄错数,第二是看错运算符号,第三是横式上忘记写得数,第四是进位忘记加1、退位忘记减1,第五是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算错。基于此,我在笔算加减法的教学时就把笔算的过程和书写分为五个步骤:抄、齐、写、算、答。每个步骤中容易犯错的地方在教学时就告诉学生,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习惯性错题的主要原因是马虎,体现在审题不认真、看错信息等方面,教师在了解这些信息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
4.偶发性错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态度
所谓的偶发性错题是学生偶尔发生的错误,并不是经常性犯错,有些还只是一次性的错误,比如回答问题时的口误,在写口算时“手口不一”等。这类错题不能反映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也不能说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背景,但它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当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绪。
综上所述,学生的错题能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情,通过四类学生错题的分析,能帮助我们灵活而又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错题分析学情并不复杂,可操作性也很强,因为这个过程实际也是教师经验积累的过程,值得老师们尝试。
■ 编辑 王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