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中
2015-02-02赖建明
赖建明
【摘要】社会越发展,德育越重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将德育教育与智力教育结合起来成为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基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重点从诵读、讲解、实践、书写四个层面研究了如何将德育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中,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德育教育材料。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题材,在不知不觉中将德育渗透于每一名小学生心中,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美德。这是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将德育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呢?
一、诵读——感知德育教育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也离不开反复诵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好文章,反复诵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容易使学生领会作者心境,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中的一篇经典课文,作者以流畅的音韵一问一答,通过“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的回答,终于揭晓了课文主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首儿童诗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内容十分具有教育意义。诗中涉及雷锋叔叔帮助迷路孩子的故事和帮助年迈大娘的故事,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在诵读中思考雷锋叔叔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帮助别人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此,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学生们就能够感知和学习雷锋叔叔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从而在生活中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二、讲解——体味德育教育
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课文中颇有深度的德育知识理解不是很透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的耐心讲解,抓住关键性字词,有层次地进行剖析和点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时候,基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多小学生都难以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敬佩,有的学生甚至连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都非常吃力。所以,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要着重讲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意义,尤其是突出当时我们国家的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凸显周恩来正是痛心于祖国的落后和惨遭蹂躏,才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学生们明白了中国被欺辱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周恩来立志救国的理想,从而体味周恩来的拳拳爱国心,以此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以周恩来总理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和奋斗的崇高理想。
三、实践——体验德育教育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将书本上的美德内化为自己身上的美好德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注重书本与生活的结合,避免空洞的思想教育,避免遥远的书本教育,让学生身体力行,将自己学习到和感悟到的良好品德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体验德育教育。
比如,在学完《爬山虎的脚》时,可以将真实的爬山虎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是不是与课文中作者观察的一致,还可让学生课后自己寻找身边的爬山虎,观察其形状和特征;在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和《慈母情深》之后,在让学生体味书中作者的浓厚亲情后,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与父亲或母亲的日常互动,并为大家讲述一段父爱或母爱的往事,还可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端一杯茶、捶一次背等,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爱,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尊长爱幼的良好美德。如此,便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书本上的德育教育转化为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德育学习。
四、书写——升华德育教育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写作内容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他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因此,从育人角度而言,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将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给学生灌输一种写作理念:“真实的做人,真实的写作”。每一段文字都要发自肺腑,将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真实的记录下来,并进行简单分析,从中寻找出积极向上的东西。比如,让学生写“我爱祖国”,就是要让学生思考祖国与我的关系,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写“热爱生命”,就是要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就是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生命意识教育;让学生写“责任”,就是要让学生思考责任的重要性,就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老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是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点的过程中,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善恶、美丑、好坏的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对学生心理行为的调控过程,有利于让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综上,基础教育改革呼吁德育教育,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只有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小学语文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还原语文教学的人性美,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
参考文献
[1]尚卫红.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J].课外语文(下),2013(10).
[2]冯磊.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3]曹秀清.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2(Z1).
(编辑: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