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与策略
2015-02-02云慧娟
云慧娟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本文认为,教师应该去科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使学生乐于去主动探索求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心理学;健康;教育;乐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包括感觉、想象、思维、注意力、记忆等直接与学习有关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情绪、情感、兴趣、自我克制的意志品质等一些非智力的与知识相关的心理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学生处在积极的状态,就能对学习充满浓厚兴趣,主动探求知识,否则处在消极状态,对学习无精打采成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地学习,其结果就会出现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异。要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则必须有健康的学习心理,而健康的学习心理又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培养和发展的。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心理健康的标准来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各种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心理是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环境好,人的心情就好,健康的心理是在好的环境下熏陶和在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性情、愉悦身心、造就性格的功能。想要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具有凝聚力的氛围中受到教育。
二、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自觉的学习心理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不同点在于他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而学习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学习目的越明确,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心理状态越佳,效果也就越高,这就是目的性对学习的指导作用。
三、培养兴趣,强化学生的随意注意心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求学的热情,有了求学的兴趣才能够真正愿意吸收某些知识,所以教师可以运用新鲜事例或者在一些问题中多做一个有意思的趣点来诱导学生产生兴趣。
四、培养、发展好奇心理
在学生积极求学的过程中,好奇心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学生对某些问题产生极大的好奇心里,迫切的想研究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学生才会去积极主动探索寻找答案。如果学生不能自发产生好奇心,教师可以外部激发。
五、培养好胜心理,引进竞争机制
拥有一颗适当的好胜心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竞争,争取取得优异的成绩,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小型的课程竞赛,采用这种竞赛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六、树立好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指教师的仪表风度,既包括教师的外在形象,也包括内在思想、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等。教师应该仪表优雅,也就是整洁得体、朴素大方;表情应该自然,必要的时候可以有生动丰富的表情,但不应该用相对而言分外严肃或哭丧脸的表情授课,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惧怕感;举止也应该从容、稳重、落落大方,坐、站、行都应该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效仿榜样;最重要的是态度要和蔼可亲,学生犯错应该严格的时候需要严格,但是也应该亲切的对待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好的教态可以使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感觉到轻松自由,从而增强学习动机的激发。
七、教师要以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学生心理素质的好坏主要受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影响,其中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影响是深远、长期、潜移默化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业使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事态都会被学生视为榜样,竭力模仿。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应该去科学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使学生乐于去主动探索求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纲.浅谈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培养和发展[J].理科考试研究,2014(5).
[2]周永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学习心理[J].赤子(中旬),2014(4).
[3]王润腾.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J].中学数学,1986(6).
[4]刘永霞.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J].宁夏教育,2007(Z1).
[5]宋丽霞.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管理的关系[J].湘潮(下半月),2013(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