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收”与“放”
2015-02-02周磊峰
周磊峰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进行“收”与“放”。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浅析教师在哪些地方该“收”,哪些地方该“放”。
【关键词】苏教版;文言文;“收”与“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收”体现在一种对于文本的“回归”。文言文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能否将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所以在由“言”过渡到“文”之后,教学还应回归文本,对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最后一课时里,留出一部分时间,对这篇课文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脑海中的文言知识更加系统化,便于迁移。
这种对于文本的“回归”还体现在充分利用曾经学过的课文,必修五是最后一本必修教材,可以借讲解必修五文言文的机会,在归纳的同时顺便以提问的方式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文言知识进行一下回顾。比如在讲到“以”这个虚词时,可以提问学生一些学过的句子,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用来……的办法)”“作《师说》以贻之(以:来)”“举匏尊以相属(以:来)”“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以有尺寸之地(以: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用)”“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因为)”“敢以烦执事(以:拿)”“戒奢以俭(以:连词,相当于‘而)”“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把)”,对这些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点的考察,既能起到回顾的作用,又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进行归纳。
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地“放”,这种“放”可以从课文解析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理解。从课文解析方面看,有些文言文不必深挖,但有些文言文却是一种值得深挖的好例子,教师可以从“课内补充”和“课外延伸”两个方面适当地展开。《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其实是归有光原文的节选,因为在课文的第三、四段之间,编者删掉了一段原文,原文内容是“项脊生曰:‘署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补充这一段文言文,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译,然后再纠正并提供正确的注解,不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自我考察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词汇。此外,同样是针对补充的这一段文言文,还可以让学生思考编者将此段删去的意图,最后明确是因为此段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表达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而节选的课文更多表达的是温馨的情感,编者为了统一主题所以删去了这段文字。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写作时也要做到主题明确,思想连贯。
在教学方法上更加要适当地“放” ,要放手让学生去抄、去说、去写。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须对传统的“先讲后学”的基本顺序进行彻底变革,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教”。必修五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言知识点较少且注释详细的课文,比如《渔父》《长亭送别》等,教师就可以引进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需要学生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教师可将预习的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切不可开了灌输式教学的先例,以致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不愿自主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抄到对应的文言字词下面,并尝试自主翻译课文,将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不要鼓励学生一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或者问老师,而要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文言词汇先联系上下文猜测其意思。近几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都对学生“猜”的本领有所考察,毕竟文言词汇那么多,不可能全部掌握,只能靠猜。以2013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为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选文讲的是李安国的事迹。试卷第八题是翻译,一共三句,第二句稍有难度,原句是“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其中考点在于“选”“尚”“外”“内”四个字。“尚”后面连的是“公主”,李丰的儿子李韬怎样公主了呢?学生可以猜测是“娶公主”,联想到古代的规章制度,公主高高在上,自然是要仔细挑选驸马的,而李韬只能是“被选”,所以“选”要翻译为被动,“惮”是指内心的感受,所以可以猜测“内”翻译为“内心”,那么相对的“外”就可以翻译为“表面上”。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本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的。上课时,教师可先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教师重点讲解。剩下的三分之二时间,教师则重点讲解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当然,也存在一些被学生忽略的重点问题,所以教师课前要自己先对课文钻研透彻,归纳总结出重点的字词、句式,在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后,再对重点进行巩固。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曹宝龙.学习与迁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蒋红森.文言文教学的样本——《高中文言文教案》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17).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