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浅探
2015-02-02杨定勇
杨定勇
【摘要】元朝作家乔梦符有过“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课文结尾和文章收尾一样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让语文课堂教学更趋完美,是课堂教学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德国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因为艺术可以拓展思维方式,通过美的形式而收到群体教育的效果??????欣赏艺术作品可以带来震颤、神驰、愉快和慰藉??????”给我们研究课堂教学结尾艺术提供了启示。
一、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基本要求
语文教学结尾艺术要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原理、概念、规律,培养学生的认识方法、实践方法。1.归纳。2.概括中心。3.寓于启发性。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扩大思维视野。4.结尾艺术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洗练,富于感染力,要求教学用语要精练准确,要设计好结束语(含态势语),如马丁·路德金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充满自信和激情,富于鼓动力。
二、课堂教学结尾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总结式结尾
教师在结尾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重点、特点进行总结。加深理解,便于应用。这种总结式结尾有利突出主题,使观点鲜明,首尾呼应,重点突出,知识更完善,加深学生的记忆。如讲授《庖丁解牛》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作结。这则寓言以庖丁解牛过程的议论为内容,提示了一切客观事物都有内在规律性这一真理。而这个规律是人们可以认识的,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摸索,人们一定能掌握事物的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只要同学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也一定能从客观事物中拔出规律性的认识?????? ”
(二)技能式结尾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使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结尾艺术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应用所学的知识,使他们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既帮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又检查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使其掌握的知识不断完善,并转化为能力。如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结尾艺术中教师要讲,也应让学生说。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说,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心理学家认为“有疑才生问,有问才生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问,疑问在学生的思考与分析中就会得到解答。
(三)过渡式结尾艺术
这是在教学一个课时(或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板块)将结束时,用以小结本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领域的承上启性的谈话,这种方法用得好,可以使整篇课文(或整个单元、整册书)的教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作进一步钻研。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苏教版必修)时,笔者这样结尾:“《陈情表》把孝情寄予在叙述之中,抒写得淋漓尽致,悲恻动人,感人肺腑,难怪人们说‘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而一代文豪苏轼却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那《祭十二郎文》又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韩愈跟十二郎只不过是叔侄关系,十二郎去世后竟悲痛欲绝。这是为什么呢?欲知究竟,请看下篇课文!”这样的结尾,不仅总结了本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还通过设疑引起悬念,促使学生继续探究。
(四)抒情式结尾艺术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中教师应饱含情感,在结尾艺术中,教师深刻理解课文蕴含的丰富情感,在情感积淀的基础上,用抒情语言作结尾,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催人深思,令学生动情,情到深处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采用抒情式结尾,苏轼一心报国,曾多次向皇帝上书,为民谋利,同情人民的痛苦。他的诗充满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他赞美秀美如画的江山,歌颂那叱咤风云的古人,并非思古,而是对外敌入侵国势衰竭的忧虑,唱出他的心声,唱出了对历史、对英雄的怀念,对祖国人民的良好祝愿??????
(五)想象式结尾艺术
想象力是帮助学生学习无法带到课堂中的事物不可缺少的能力,贝林斯基说:“在艺术起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课堂教学不能课上完了,学生的思维也停止,结尾艺术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美感经验等。发展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引导学生想象,让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在头脑中“活”起来。这种想象力既是对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大作用。
(六)煽情式结尾艺术
在学生深入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用深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去点燃学生心中潜伏的感情之火,使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获得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并从中受到熏陶。如教学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学生深深地理解了马克思光辉形象的基础上,笔者这样结尾:“同学们,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停止思想已整整一百二十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早已不知模糊了多少往事。可是,我们能让马克思思想停止吗?我们能让马克思宽广的胸怀、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模糊吗?”这结尾水到渠成,撩拨起了学生的心潮,学生们都激动不已。
(编辑:王 娜)